李晓洪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传统诗、朦胧诗、新生代诗歌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与之相对应,当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经历了形象、意象、态象这样的发展走向和趋势。
传统诗歌强调形象思维的方法,且极力主张“比”、“兴”两种修辞方法。但由于中国当代诗歌融入了政治色彩,因此传统诗歌的这种“形象思维”就显得非常模式化,仅仅是强调了画面与情感的交融。诗人在作品中往往通过展现一幅画面,实现情与画的相互对照,达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效果,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定型产品一直发展到朦胧诗那里,才开始更新换代。
朦胧诗则主要靠意象来营造氛围,李元洛说过:“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而一首诗的意境一般有几个或几级意象构成,诗人按照心理空间将这些优美的象征意象重新组合,构成一个纵向跳跃的象征结构,它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靠意象来构成的整体象征,不但增加了朦胧诗的情绪宽度,同时也带来了朦胧隐晦的感觉,在当时冲击着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旧的审美程式。
新生代诗歌则通过诗人对事物的生存状态、自己的感觉行为和心理流程进行叙述,表现抒情主体和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
中国南方的四川、上海、南京等地是新生代诗歌的主要发源地。在朦胧派诗歌之后的时期里,社会政治批判的大背景已不复存在,这时新涌现出来的一批青年诗人开始转移和分散以往的政治批判意识,在表现方法上大力推崇那些朴素平易的诗风,而且这也被当时的年轻人所关注和追求。相比朦胧派的诗人,新生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都有新的特点,比如其诗歌具有叙事态势的新特点。新生代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其间更以叙事成分为主。
新生代诗歌是在朦胧诗运动之后中国新诗的一次重大的变动,它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从文化和生命双重视角出发,向着主体意识再次迈进了一步,并且向着个人意识的深层面逐渐展开,追求“生命”这一主题。
新生代诗歌以一种独特的姿态,从人的生存状态去探索人的心理世界,从而深刻地体验现代人所共有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的内在本能意识。新生代诗人通过反英雄,通过平民的角色以审视日常生活的方式表现人的主体意识,完成生命的体验。他们追求语言的典雅气质、强调词语的想象力、注重修辞效果;或者反对、摒弃修辞手法,强调日常生活语言和民间语言作为自身的诗歌语言资源。如果说,影响深远的朦胧诗崇尚和追求思想与历史上的深度,那么新生代诗歌则是对这种深刻的思想与历史深度的艺术解构。
新生代诗歌在整个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说它达到了与朦胧诗分庭抗礼的思想艺术水准。从总体思想艺术风格来看,任何一种文学或者诗歌创作都不可能完全解脱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新生代诗歌代表着一种摆脱朦胧诗影响的新力量,开辟出一种新的诗歌面貌,并且努力摆脱与政治之间过于密切的联系,而把更多的焦点投放在人类与大自然上。
在“朦胧诗”这一狂潮之后,涌现出大批的优秀诗人,他们从朦胧诗派的影子里走出来,带有一定的朦胧诗派特点,却又与朦胧诗派有着分庭抗礼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人中,尤以韩东最为典型,他逐渐被文学界奉为新生代诗歌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作品也被后人当做是研究新生代诗作的重要资料和经典之作。
作为新生代诗人,韩东的诗歌非常典型地传承着新生代诗歌的特征,也成为新生代诗人们写作特征的重要载体,其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折射出新生代诗人们在创作心理上的一系列重要特点。这些诗人巧妙地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恰当地使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以及合理运用意象派等手法把物象进行了机械化的组合与装饰,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甚至会让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意境,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范围。他们不再利用诗歌的形式去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或道德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诗歌来回归自我,理解生命本身做具有的现实性价值。新生代诗人怀揣着为自己或为艺术而进行诗歌创作的写作态度,这些人把诗歌创作当成是一种上帝赋予人类的事业,显得无中生有,又似乎毫无用处,因为它们认为诗歌得不到支持,也不需要有人进行回应。
与朦胧诗相比而言,韩东所代表的新生代诗歌与之存在着巨大而且明显的区别和对立,这不仅仅是由不同的时代所造成的诗歌写作观念上的明显差异,也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待诗歌传播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区别和对立恰恰反映出两个诗歌流派在诗歌传播观念上的分歧。对于诗人,诗,就是他们的语言,诗所传播和表达的意思,就是他们对于事物的表态。
从朦胧诗歌到新生代诗歌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中,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传播理念和美学追求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新生代诗歌从产生到发展,从朦胧诗狂热的轰响到新生代诗歌的寂寞清冷,这种诗歌创作风格的强烈反差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同时也经历了许多在这一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诗人,比如北岛和舒婷。这两位诗人,是行走在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之间的诗人。北岛曾以迷惘与伤感的语调写下了“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与“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这样的诗句,慨叹诗歌的声音过于微弱和苍白,甚至开始怀疑人类在精神深层交流传播的可能性。再看看舒婷这位女将,尚存远播诗歌寓意的信心,她的作品也在向人们展示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和浪漫幢憬,她生长在南国海滨山岩中,多愁善感的舒婷曾在《献给我的同代人》一诗中写道:“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北岛和舒婷,以及北岛和舒婷的诗句,似乎都在以诗的语言进行诗人内心的传递。同时我们能够看到北岛和舒婷对老一代诗人们创作风格与写作方式的偏离和摒弃,这种现象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诗歌传播时代的开始。我们能够看到,前代诗人所信仰的“万人同乐”的诗歌传播理想,在北岛和舒婷身上已发生动摇,他们是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歌的过渡。这一点,也让我们每位读者都能够看到,诗人的传播观念是永不停滞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刷新和发展。
前文论及,新生代诗歌与朦胧诗歌在传播理念上显示出了巨大对峙和差异。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诗歌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朦胧诗人们明确地要求诗歌创作要努力达到震撼和感染读者的传播效果,但是一首诗能否真的万世流传却并不以诗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新生代诗人们正是因为发现了这种不现实性,所以他们不再从表面去强求诗歌达到完美的传播效应,而是致力于强调诗歌创作的个体性和自足性,并寄希望于诗歌凭借其本身所具有的纯碎品质和艺术质地来站住脚,并广为流传。在这点上,新生代诗歌与朦胧诗歌可谓殊途同归。
新生代诗歌追求美好的命运,也就是希望得到美好的传播效果,借鉴了西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并运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和诗句来表情达意,让本来并不十分新鲜的观点重新获得了新的语境,让中国的新生代诗歌创作在美学追求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跨越。
新生代诗歌在短短的发展时期中,其美学追求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新生代诗歌在语言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在风格上由典雅古朴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形式上从以往的固定慢慢发展为自由,它具有其他诗歌不具备的彻底性特点,这也使得我国的新诗创作获得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作,韩东的《你见过大海》向我们展示出新生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在诗歌里,诗人韩东去除大海通常被赋予的象征意义,还原了人类与认知对象的直接关系,并通过生动语言的强调性重复,突出了生命的瞬间状态和真实感受。被誉为“中国庞德”的韩东,以及他的名诗《你见过大海》所代表的一系列佳作,被称为新生代诗歌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青年先锋诗歌运动的成果标志。
新生代诗歌的美学追求集中在其诗作可能蕴涵的文化“解构”意味,并带有一定的“后现代性”色彩,是针对于传统美学及诗学趣味的一种消解。这种被普遍采用的对新生代诗人们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日常的生活场景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能够比较完整地概括传统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但是,面对诗人写作的复杂、微妙和隐蔽性,这种过于文化的解读方式,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因为中国诗歌评论界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回到诗人写作的内部来谈论诗歌。追溯到新生代诗歌的起源,新生代诗人所运用的解构性的策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它从诗歌的形式到写作内容,全面地解构和颠覆了传统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开辟了新生代诗歌的新天地。同时,在新生代诗歌创作中,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新生代诗歌也有着深刻的结构性。新生代诗人们认为,诗人的语感一定与生命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并且他们坚定地认为语感全部的存在根据就是生命,并运用具有生命意味的语感来表现生命,强调生命意义,表征新生代诗歌所具有的确定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生代诗歌反映着诗人们对朴素的追求,他们高度重视“第一次抒情”。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朴素”就是指回到个人感觉的真实性,所谓的“抒情”就指是要在诗歌的本质里完成诗人永远追求的“第一次”。从而,就形成了“朴素抒情”这一美学追求,就写作而言,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正是“朴素抒情”的产物,所谓“解构”、“后现代性”大概只属于新生代诗人们文化修养的范畴、属于这一代诗人身后的文化背景,并促使新生代诗歌“朴素抒情”的特征也愈加明显。
新生代诗歌在语言上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口语诗,它大大丰富了汉语古典诗歌徒有吟唱意味的内容,使之不再显得单调,从而也大大加强了汉语诗歌的承载力,甚至有人将其视为语言的“纯诗”。新生代诗歌之所以能够横扫诗坛,所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反叛和解构,并且新生代诗歌在消解传统诗歌的同时也促进了对自身的消解。
新生代诗歌遇到了诸多的难点。首先,新生代诗歌需要调和它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因此它要求诗人对口语创作具有天然的敏感和足够的才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处理好各种矛盾的同时创作出经典之作,避免失败的发生。另外,新生代诗歌的难点还在于它要运用一种浅易的语言来表达诗性精神,让人们不仅仅认识价值,更要拥有审美价值,通过诗人的语言,让大家共同享受和感悟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新生代诗歌将口语诗歌所需要的那种“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运用到了一种极致,发展成为一种用最为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最为深奥的思想情感的那么一种艺术境界。
新生代诗歌的出现,是社会对诗学追求的一种新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新生代诗人们以提高诗性精神为旨归,在立足民间的的基础上力求超越民间。新生代诗人这个群体的理论言说、创作实践也并非达到了完全一致的效果,但是其主导倾向基本表现为以“解构”为指归的个体生命意识崇拜和超语义崇拜,这也成为了诗人主体借以逃避和抗拒庞大社会的替代品。新生代诗人个体的生命体验隐存于世俗化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的大海,这种转移把诗歌的主观心灵性突出到诗歌创造的中心地位。最后,诗从属于生命过程,诗是生命内涵体验和深刻内省。
[1]黄献民.“新生代”诗潮对诗歌观念的突破[J].中国文学研究,1987,(2).
[2]潘洞庭,李异飞.马修·阿诺德文学功能观的语境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3]陈旭光.“朦胧诗”后:反动与过渡——论“南方生活流诗歌”[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3).
[4]曾思艺.变换的多角度抒情——试论丘特切夫诗歌的抒情方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
[5]沈泽宜.“新生代”诗与强烈的市民心态[J].浙江社会科学,1989,(1).
[6]廖海燕,潘利锋.天人合一、诗意栖居——论弗罗斯特自然诗中的生态美学意蕴[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
[7]张器友.解构者的痛苦与迷失——新生代诗歌中的精神意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4).
[8]程向兰.论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