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广虎,陈孔祥
(安徽师范大学a.历史与社会学院;b.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学者从理解和培育社会信仰出发,对社会信仰内涵的界定、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以及大学生社会信仰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不少论著。梳理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何为社会信仰?它是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还是对社会理论的信仰?是社会信仰的总体性,还是社会信仰的单一性?是多种,还是一种?界定中学者们观点不尽相同,研究的视角也有区别。
梁启超认为,社会信仰是元气、灵魂,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梁启超对这种结论解释为“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1]在其看来,信仰在一个社会时,则算作社会信仰。
荆学民认为,社会信仰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而隐含在这两个基本元素背后核心概念则是社会理想信仰。它指的是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2]
李兰芬认为,社会信仰具有社会理想性,通过它张扬的终极关怀,引导信仰者去践行其终极目标。[3]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主体基于一定生存环境和认同态度而产生的公共精神价值领域,是对社会交往中合理关系的情感认定和神圣般的情怀。”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意见和理想前景的憧憬与追求。
万俊人认为,社会信仰是指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定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他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4]提出社会信仰的主体,即某一社会、民族和社会群,并认为社会信仰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
李向平认为,社会信仰是底层社会价值意识,以致整个底层社会公共生活中宗教性的建构,它可以经由一系列的信仰象征、神圣化符号和信仰仪式,使底层社会的具体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被赋予一种神圣的普遍意义,并要求人们守护和遵守。[5]社会信仰强调的是现代社会的神圣性与体制宗教既有联系却又在制度层面相互分离的信仰习惯,是对既有宗教信仰体制的价值补充。
谷生然认为,社会信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相对独立的文化共同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基于理性认识、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对世界和本社会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认识和确定性立义——在这种确定性立义基础上,形成不同信仰群体及其个人的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体现并寄托了该社会成员崇高的精神性情感和归宿。[6]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信仰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上基于理性认识、现实生活形成的,具有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两种形态,信仰的主体对它来说为某一社会、民族和社会群,也可为一个国家、民族或相对独立的文化共同体。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可见的社会状态,社会信仰不仅具有理想性,更具有现实性。据此,笔者认为,社会信仰所指称的是社会共同体在特定历史阶段,基于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所谓社会信仰危机,其实是人们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道德、理想遇到了一定的困惑,并逐渐对原有的科学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或者对非科学的信仰产生暧昧的一种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的变迁,社会信仰危机凸显。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问题,被认为是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中的一个难题。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大致从三个方面论述,即价值、道德、理想出现迷茫和困惑;原有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非法宗教、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仰抬头。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信仰危机体现在价值迷茫、道德失范、理想幻灭。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造成一时间物欲横流、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大学生群体陷入价值观的迷茫和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原有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严重下降,甚至突破道德底线。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青年大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奉和憧憬,出现了理想的幻灭。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信仰危机体现在社会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当前中国社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7]再加上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和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夹击,它的主导地位也相应的遭受了巨大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迷茫和困惑,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信奉度降低。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信仰危机体现在宗教发展过快、非法宗教、迷信和伪科学等不良信仰的抬头。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是并不鼓励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然而随着宗教文化的宣传和渗透,宗教信仰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据郑永廷、江传月对广东十所高校包括15个专业的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其中“信仰”宗教的学生占12.7%,“半信半疑”的占18%。在被调查的461名共青团员中,有55人信仰宗教,占团员比重为11.9%。在后来全国范围内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60多数高校学生的宗教影响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有10%左右的大学生加入了宗教组织,20%左右的大学生谈到曾参见过宗教活动。[8]
学者们对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视角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研究导向:一是根源论,包括一元根源论和多元根源论;二是具体原因论,主要是从具体的各个方面找原因。这两种研究导向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要辩证的进行分析。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根源上来探究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对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研究,学术界基本没有分歧,就目前社会信仰研究成果看,大致就只有两种研究方向,一是一元根源论,即社会信仰危机的出现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源就一个;二是多元根源论,即社会信仰危机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这种种因素又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就一元根源论而言,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出的比较统一,即社会信仰危机是由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社会转型造成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果,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取得举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人们所不能接受的现实,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等。人们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的信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动摇,部分青年大学生也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社会,怀疑自己的理想信仰。
就多元根源论而言,主要是在社会转型这个总的根源下,社会信仰危机还有多方面的根源。如刘文瑞、孙万超的《告别理想的背后——当前社会信仰危机成因的透视》就指出,当前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现实根源和心理根源: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模糊认识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思想根源;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是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现实根源;对以往理想主义畸形发展的逆反心理和当前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是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心里根源。[9]王庆的《社会信仰危机及其内在根源浅析》也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三方面根源,一是社会变革使原有经济与社会基础发生变化;二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生存现状与理想的差距和矛盾;三是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10]
在根源论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的出现在期刊论文中,而且就现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较大的差异。
程恩富指出,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理论关节点、所有制、社会生活、宣教效果、学科方向、党章和教材内容等多方面存在缺陷。[11]
郑来春提出,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很多,必须具体分析:一是反传统导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断裂;二是权力资本市场化的冲击;三是转型期社会问题积累的反动;四是教条式信仰教育的恶果;五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对比的反照;六是资本主义思潮泛滥的影响。[12]
丁玉琴认为,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仰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社会转型期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影响;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蚀影响。[13]
唐富满则认为,导致我国当代社会信仰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转型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手段与形式的落后,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信仰的弱化;第二,市场经济的物役性与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宰制,导致了人们道德价值信仰的弱化;第三,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导致了人们对信仰选择的迷茫。[14]
随着社会信仰问题进入学术视野,社会信仰的建构受到学界关注。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信仰建构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其中,对于社会信仰建构的路径,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认识,具体地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信仰;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多种信仰并存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信仰;三是用“二级超越”张力场理论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信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论。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5]持这一观点的学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建构联系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16]
2.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多种信仰构建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和灵魂之所在。当前的社会信仰危机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信仰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如果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生的动摇或弱化,那么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将不再稳固。所以,部分学者提出,要建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信仰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引领,兼容其他有益的社会信仰。
3.“二级超越”张力场构建论。这一派学者认为,二级张力场理论给我们重建社会信仰提供了一种观念基础、一种方法论基础。具体要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即社会发展维度、人的发展维度、文化的发展维度。就社会发展维度而言,重建社会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二级张力结构是从市场经济到后市场经济;就人的发展维度而言,重建社会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到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二级张力结构是从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就文化发展维度而言,重建社会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神圣文化到现代性文化,二级张力结构是从现代性文化到共产主义文化。[17]
除了上述三种观点,还有学者提出了面对危机建构社会信仰的多种措施。有的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促进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重建信仰提供物质支持;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重建信仰提供社会支持;以社会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文化和谐,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侵蚀,为重建信仰提供精神支持重构社会信仰的措施。[18]有的提出倡导科学,旗帜鲜明的反对迷信;加强管理,科学引导;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综合治理;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19]有的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公民共产主义信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加强制度建设,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20]
总之,目前学界对大学生社会信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信仰概念界定上,从近代到当代,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而且可以看出社会信仰的研究是在不断深入的。关于社会信仰内涵的界定、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以及大学生社会信仰的建构等的研究,均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分析社会信仰的涵义,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原因和解决对策。而对社会信仰本质、大学生社会信仰的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对于当前在国内影响很大的一个研究领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国内已有的对大学生社会信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理论来分析,实证研究较少。任何一项研究,如果缺少实证的话,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更是如此。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信仰问题的研究更多采用的是哲学、伦理学的视角,而以社会学理论作支撑,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的成果较少,这一点也正好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相吻合。因为哲学和伦理学主要是用宏观的思辨的方法分析问题,而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主要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问题,具有特有的优势,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有待加强。
大学生社会信仰的研究要取得进展,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拓展研究领域。既要关注社会信仰的概念,大学生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原因,以及大学生社会信仰的建构等,又要重视大学生社会信仰的性质、类型、特点、发展趋势等的研究。第二,研究要从多学科视角展开。一方面,运用哲学、伦理学等理论体系,阐明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信仰问题。第三,充分认识实证研究的意义。实证研究是大学生社会信仰研究的重要方法,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信仰的实证研究。
[1]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史简编: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273.
[2]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3]李兰芬、李西杰.社会信仰:社会资本的权威内核[J].人文杂志,2003,(3).
[4]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李向平.从“民间信仰”到“社会信仰”[J].中国民族报,2011,(9).
[6]谷生然.社会信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8]郑永廷,江传月.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9]刘文瑞、孙万超.告别理想的背后——当前社会信仰危机成因的透视[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6).
[10]王庆.社会信仰危机及其内在根源浅析[J].老区建设,2011,(10).
[11]程恩富.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深层原因[N].社会科学学报,2004-06-24.
[12]郑来春.当前我国社会信仰危机及重建之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3]丁玉琴.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信仰危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4]唐富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信仰体系的建构[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
[16]杨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我国社会信仰[J].南方论刊,2010,(11).
[17]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教学与研究,1998,(12).
[18]丁玉琴.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信仰危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9]张金虎.社会信仰存在在问题和防范措施[J].南都学坛,1999,(5).
[20]谢荣国,陈湘芝.新时期信仰建设问题论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