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梅枝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因其收词量大,内容涉及面广,词条义项分析精当,释义扼要准确,在学术界及广大语文学习者中备受青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词典》也存在不少缺失。随着近些年专书词汇研究的兴起,很多学人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以后《大词典》的修订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论衡》是东汉时期王充的一部唯物主义无神论著作,它被历代文人典籍所征引和著录。该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全文约22万字,有较大的词汇量,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东汉时期的词汇面貌及汉语特征。反义相成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反义复合词。《论衡》全篇共有反义相成词225个。本文即以这225个反义相成词为主要语料,考察《大词典》在书证、收词及释义等方面的不足,以期为以后的辞书编纂及修订提供参考。
《大词典》不但释义全面准确,而且也以征引书证丰富,源流并重而著称,但由于资料庞杂,文成众手等原因,在书证的处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论衡》中有近20个反义相成词的书证,《大词典》首例并未引用,而是引用了比《论衡》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证。现举例如下:
(1)【远近】路程的距离。《论衡·验符》:“彭城、零陵,远近同也。”《大词典》“远近”义项④为此义,首例书证晚收自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东西】从东到西。《论衡·谈天》:“案周时九州,东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大词典》“东西”义项②为此义,首例书证晚收自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秦为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高下】
①高度。《论衡·说日》:“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大词典》“高下”义项⑦为此义,首例书证晚收自《西游记》第七十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②差别。《论衡·程材》:“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与事末比,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大词典》“高下”义项⑧为此义,首例书证引自郭沫若《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甚晚。
(4)【得失】得与失,指利弊。《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大词典》“得失”义项②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唐韩愈《禘袷议》:“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
(5)【左右】袒护;保护。《论衡·幸偶》:“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大词典》“左右”义项②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郭多不?多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6)【伪真】真假。《论衡·案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大词典》“伪真”首例书证晚收自唐柳宗元《闵生赋》:“重华幽而野死兮,世莫得其伪真。”
(7)【死生】偏义复词,指死亡。《论衡·订鬼》:“以甲乙日病者,其死生之期,常在庚辛之日。”《大词典》“死生”义项⑤为此义,首例书证晚收自唐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8)【稚老】老幼;老人与孩子。《论衡·讥日》:“夫人之所爱憎,在容貌之好丑;头发白黑,在年岁之稚老。”《大词典》“稚老”首例书证引自《新唐书·陈子昂传》:“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辇石,驱以就功,春作无时,何望有秋?”偏晚。
(9)【老少】年龄大小。《论衡·实知》:“使人询之,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大词典》“老少”义项②为此义,首例书证引自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王家太太,忘了自己的老少,也跟着媳妇上理发店,出来的时候,笑得我肚子都痛了。”甚晚。
(10)【上下】从头到脚。《论衡·雷虚》:“神者,恍惚无形,出入无门,上下无垠,故谓之神。”《大词典》“上下”义项⑨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儒林外传》第二十一回:“郭铁笔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浦郎一看。”
(11)【低仰】高低起伏。《论衡·明雩》:“导米低仰,欲求裨也;砥石劘厉,欲求銛也。”《大词典》“低仰”义项①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潘岳<西征赋>》:“倦狭路之迫隘,轨崎岖以低仰。”
(12)【大小】大小的程度。《论衡·齐世》:“六畜长短,五谷大小,昆虫草木,金石珠玉,蜎蜚蠕动,跂行喙息,无有异者,此形不异也。”《大词典》“大小”义项③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不想我夜作一梦,梦见斗来大小一块红光,从天降下。”
(13)【愚智】愚笨与聪明。《论衡·龙虚》:“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大词典》“愚智”义项②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谓试儿。”
(14)【广狭】指面积大小。《论衡·谈天》:“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来,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大词典》“广狭”义项③为此义,首例书证晚引自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二:“(呵罗提国)广狭九十万里。”
在《论衡》的225个反义相成词中,《大词典》漏收的词条有近40个,现举例如下:
(1)【凶吉】犹祸福、得失。《论衡·别通》:“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广韵·锺韵》:“凶,凶祸。”《文选·张衡<京东赋 >》:“祚灵主以元吉。”薛综注:“吉,福也。”《易·未济·象传》:“未济征凶。”李鼎祚集解引干宝注:“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凶吉”即“吉凶”。《大词典》仅收“吉凶”。
(2)【喜怒】∕【怒喜】指高兴或生气的情绪。如《论衡·雷虚》:“人有喜怒,故谓天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於人。”《论衡·变动》:“怒喜致寒温,怒喜之后,气乃当至。是竟寒温之气,使人君怒喜也。”《说文解字·口部》(以下简称《说文》):“喜,乐也。”《玉篇·口部》:“喜,悦也。”《说文·心部》:“怒,恚也。”《字汇·心部》:“怒,恚也,愤也。”《淮南子·本经》:“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这两个词条《大词典》均未收。
(3)【豐耗】指庄稼的丰收或歉收,收成的多少。如《论衡·治期》:“夫谷之贵贱不在豐耗,犹国之治乱不在善恶。”《说文·豐部》:“豐,豆之豐满者也。”《广雅释诂一》:“豐,满也。”《诗经·周颂·豐年》:“豐年多黍多稌。”郑玄笺:“豐年,大有年也。”故“豐”可释为多、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豐”与“丰”不完全相同,“丰”本义为草木茂盛,《说文·生部》:“丰,草盛丰丰也。”《汉书·王莽传下》:“谷稼鲜耗。”颜师古注:“耗,虚也。”故“耗”可释为少、不足。《大词典》失收该词条。
(4)【正邪】正直与邪恶。如《论衡·佚文》:“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以(见)正邪,安宜妄记?”《诗经·小雅·小明》:“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毛传:“正直为正。”《礼记·乐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孔颖达疏:“正,谓正直。”《礼记祭义》:“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孔颖达疏:“邪,谓邪恶。”《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朱熹集注:“邪,邪僻也。”《新书·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大词典》收有“邪正”,谓邪恶与正直,未收“正邪”,不当。
(5)【渥薄】∕【薄渥】谓多少。如《论衡·气寿》:“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帝王治世,百代同道。”《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毛传:“渥,厚渍也。”陆德明释文:“渥,厚也。”《楚辞·九辩》:“常被君之渥洽。”朱熹集注:“渥,厚也。”《说文·水部》段玉裁注:“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周礼·考工记·弓人》:“是故厚其液而节其帤。”郑玄注:“厚,犹多也。”《汉书·食货志下》:“乏将厚取于民。”颜师古注:“厚,犹多也,重也。”《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朱熹集传:“薄,犹少也。”《淮南子·要略》:“悉索薄赋。”高诱注:“薄,少也。”《慧琳音义》卷六“薄劣”注引《字书》云:“薄,不厚也。”这两个词条《大词典》均未收录。
(6)【饥饱】饥饿温饱。《论衡·率性》:“有痴狂之疾,歌啼于路,不晓东西,不睹燥湿,不觉疾病,不知饥饱,性已毁伤,不可如何。”《说文·食部》:“饑,谷不孰为饑。从食,幾声。”《说文·食部》:“飢,饿也。从食,几声。”“饑”通“飢”,饿也。《集韵·脂韵》:“飢,《说文》:‘饿也。’或从幾。”《正字通·食部》:“饑,馁也。”清朱珔《说文假借义证·食部》:“饑,下‘飢’字云:‘饿也。’义各别。后遂多通借用之。”“饑”、“飢”后均简化为“饥”。《说文·食部》:“饱,猒也。”《广雅·释诂一》:“饱,满也。”《广韵·巧韵》:“饱,食多也。”“饱”即吃饱,吃足。“饥饱”是一个常用词,而《大词典》未收。
(7)【劳佚】劳苦安逸。《论衡·知实》:“(圣)可学,为劳佚殊,故贤圣之号,仁智共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居位甚安佚。”颜师古注:“佚,乐也。”《广韵·质韵》:“佚,佚乐。”《荀子·王霸》:“心欲綦佚。”杨倞注:“佚,安乐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不佚可佚。”王聘珍解诂:“佚,逸乐也。”在古文献中,“佚”“逸”常通用。《书·盘庚上》:“惟予一人有佚罚。”孙星衍今古文注疏:“佚,同逸。”《荀子·性恶》:“骨体肤理好愉佚。”杨倞注:“佚与逸同。”《论语·季氏》:“乐佚游。”陆德明释文:“佚,本亦作逸。”《玄应音义》卷二十二“淫佚”注引《三苍》:“佚,亦逸字。”《大词典》有“劳逸”,无“劳佚”,应补充全面。
(8)【洁辱】清洁污浊。《论衡·语增》:“如以醉而不计洁辱,则当其浴于酒中,而倮相逐于肉间。”《说文新附·水部》:“洁,瀞也。”《集韵·屑韵》:“洁,清也。”《方言》卷三“屑,洁也”郭璞注:“洁,谓洁清也。”《广雅·释诂三》:“辱,污也。”《仪礼·士昏礼》:“今吾子辱。”郑玄注:“以白造缁曰辱。”贾公彦疏:“谓以洁白之物造置于缁色器中,是污白色。”《大词典》未收。
(9)【故新】旧与新。《论衡·案书》:“(盖)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诗经·郑风·遵大路》:“不寁故也。”朱熹集传:“故,旧也。”陈奂传疏:“故,故旧也。”《左传·昭公三年》:“丰氏故主韩氏。”杜预注:“故,犹旧也。”《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赵岐注:“故者,旧也。”《大词典》收有“新故”,无“故新”,也无“新旧”、“旧新”,它们是同义词,也是常用词,应当收入。
(10)【冬夏】冬季和夏季。《论衡·难岁》:“冬夏南北徙者,可复凶乎?”“冬夏”一词也常见于其他文献典籍,如《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大词典》收有“春秋”,未有“冬夏”。
(11)【冻旸】受寒挨晒。《论衡·变动》:“使见吹吁之人,涉冬触夏,将有冻旸之患矣。”《广雅·释诂四》:“冻,寒也。”《楚辞·大招》:“清馨冻饮。”王逸注:“冻,犹寒也。”《孟子·梁惠王下》:“则冻馁其妻子。”孙奭疏:“冻者,寒之过之谓也。”《楚辞·招魂》:“挫糟冻饮。”蒋骥注:“冻,冷也。”《玉篇·日部》:“旸,日干物也。”《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说文·日部》徐锴系传:“旸,日暴之也。”《大词典》未收。
(12)【薄厚】谓少多。《论衡·自然》:“谓天为灾变,凡诸怪异之类,无小大薄厚,皆天所为乎?”上文在讲“渥薄”和“薄渥”时提到,“厚”有多的意义,“薄”有少义。《大词典》仅收“厚薄”,无“薄厚”。
(13)【泊厚】浓淡。《论衡·率性》:“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孽;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泊”后作“薄”,《字汇·水部》:“泊,与薄同。”《别雅》卷五:“厚泊,厚薄也。”《大词典》收有“厚泊”,无“泊厚”。
《大词典》虽收有《论衡》中出现的一些反义相成词,但某些词的义项收录不全面,有漏收的义项。通过对比,《大词典》约漏收11个词条的14个义项,现举例如下:
(1)【腹背】腹部与背部。《论衡·状留》:“且背法天而腹法地,生行得其正,故腹背得其位;病死失其宜,故腹反而在背上。”《玉篇·肉部》:“腹,腹肚。”《急就篇》卷三:“肠胃腹肝脏心主。”颜师古注:“腹者,肚之总名。”《说文·肉部》:“背,脊也。”《玉篇·肉部》:“背,背脊。”《大词典》收有“腹背”的两个义项:“①指前面和后面;②比喻关系切近。”未有上述义项。
(2)【古今】指古今之事物,如古今群书或古今的历史记载等。《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玉篇·古部》:“古,古久之言也。”《汉书·董仲舒传》:“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颜师古注:“古,谓古法也。”《广韵·侵韵》:“今,对古之称。”《尔雅·释诂下》:“肆,今也。”郝懿行义疏:“今,不古也。”因此,“古”可以表示古代的事物,“今”可以表示现今的事物。在《论衡》中多表示古今群书或古今的历史记载。再如,《论衡·程材》:“博学览古今,计胸中之颖,出溢十万。”《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大词典》仅收有“古今”的一个义项:“古代和现今。”
(3)【老少】指所有的人。如《论衡·命义》:“而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万数之中,必有长命未当死之人。”《论衡·命义》:“犹高祖初起,相工入丰、沛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大词典》收有“老少”的两个义项:“①老年人和少年人,大人和小孩;②方言,指年龄大小。”从上述例句的文义看,其中的“老少”并不单指老人和孩子,而是指所有的人。
(4)【远近】指时间上的久远与短暂。《论衡·辨祟》:“家人治产,贫富息耗,寿命长短,各有远近。”《论语·子张》:“致远恐泥。”皇侃疏:“远,久也。”《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高诱注:“远,久也。”《玉篇·辵部》:“近,不远也。”《大词典》收有“远近”的六个义项:“①远方和近处;②特指所居官位接近或远离帝王;③指远方近处的人;④指路程的距离;⑤附近;⑥指才智程度的高低。”无上述义项,应补充。
(5)【明暗】贤明与昏庸。如《论衡·讲瑞》:“以政治之得失,主之明暗,准况众瑞,无非真者。”《荀子·解蔽》:“知贤之谓明。”《论语·颜渊》:“可谓明也已矣。”刘宝楠正义:“明谓知人。”《新书·道术》:“知道者谓之明。”《淮南子·兵略》:“见人所不见谓之明。”故“明”有贤明、贤能之义。《说文·日部》段玉裁注:“暗者正字,闇者假借字也。引申为凡深沈不明之称。”《荀子·天论》:“暗(一作闇)其天君。”杨倞注:“昏乱其心。”故“暗”可释为昏昧、昏庸。《大词典》收有“明暗”的四个义项:“①明与暗,明显与隐晦;②比喻政治清明与黑暗;③喻指聪慧或愚昧;④比喻真假、是非。”
(6)【男女】指所有的人。如《论衡·命义》:“而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万数之中,必有长命未当死之人。”《大词典》收有“男女”的七个义项:“①男人和女人;②泛指百姓;③指两性间性欲;④儿女;⑤旧时对地位卑下者的称呼;⑥旧时地位卑下者的自称;⑦詈词。”从《命义》篇文义看,其中的“男女”和上文的“老少”一样,重点不在指其中的两种人,而是指所有的人。
(7)【前后】借指随从或手下之人。如《论衡·书虚》:“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因为随从人员多在前后或左右陪伴,所以“前后”可以借指这些人,义同“左右”。《大词典》收有“前后”的九个义项:“①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边和后边;②指一前一后;③下边与上边;④表示时间的先后,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⑤指从某一时间或事件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⑥指目前到后的经过、过程;⑦向前与向后,俯仰;⑧指大小便;⑨犹轻重,尊卑。”无此义项。
(8)【生死】指正常的寿命。如《论衡·命义》:“故人之在世,有吉凶之命,有盛衰之(禄),重以遭遇幸偶之逢,获从生死而卒其善恶之行,得其胸中之志,希矣。”《吕氏春秋·怀宠》:“能生死一人。”高诱注:“生,活也。”《尔雅·释言》:“谷,生也。”郝懿行义疏:“生者,活也。”《说文·死部》:“死,澌也,人所离也。”段玉裁注:“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释名·释丧制》:“人始气绝曰死。死,澌也,就消澌也。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作为一个合成词使用,《命义》篇中的“生死”应该解释为人的正常寿命。《大词典》收有“前后”的九个义项:“①生和死,生或死;②偏指死;③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④偏指生,永生;⑤使生或死;⑥特指使人死而复生;⑦谓视如生死大事;⑧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⑨佛教谓流转轮回。”无上述义项。
在《大词典》收入的《论衡》反义相成词中,有些词语的训释有欠妥当,我们在重新考证后,和《大词典》商榷。
【揭厉】《大词典》释义为涉渡。引用例句为《论衡·须颂》:“故夫广大,从横难数,极深,揭厉难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毛传:“揭,褰衣也。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尔雅·释水》:“浅则揭,繇膝以下为揭。”《广韵·祭韵》:“以衣渡水,由膝以上为濿,亦作厉。”《玉篇·手部》:“揭,谓揭衣也。”《论语·宪问》:“浅则揭。”朱熹集传:“摄衣涉水曰揭。”由此,“揭”可释为提起衣服(渡水),“厉”可释为涉深水,也泛指涉水、渡水。可见,区别来看,“揭”和“厉”是因水的深浅不同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渡水方式。由于出现在《匏有苦叶》这一特定的语境中,“揭”、“厉”便分别受“浅”、“深”的影响,从而也蕴含有浅和深的意义。《诗经·卫风·有狐》:“在彼淇厉。”毛传:“深可厉之旁。”朱熹集传:“深水可厉处。”同时,在《论衡·须颂》中,上述例句是以对文的形式出现的,“广大”对“极深”,“纵横”对“揭厉”,“难数”对“难测”。所以,我们认为,其中的“揭厉”释义为深浅或浅深更为确切。
[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张泰.《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失误举证[J].宁夏大学学报,2011,(1).
[6]袁雪梅.《汉语大词典》引《史记》疏漏举例[J].图书馆杂志,2009,(11).
[7]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J].古汉语研究,1989,(1).
[8]谭达人.略论反义相成词[J].语文研究,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