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云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研究考察》,商务印书馆 2010年北京,第118页,潘悟云先生《汉语复数词尾考察》引宋·释赞宁(919-1001)《高僧传》第四卷记(周虎丘山寺)僧瑗传(662剃剪)作:
(1)永昌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见身有疾,谓弟子曰:“尔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
潘先生等认为这是老禅师对自己弟子说的话,“尔门”自然就是“你们”,这可以“比较明确地为第二人称复数的记录”。我们查原文献后发现,这条珍贵的语料引得不全,且断句有问题,现录原文且点断如下:
(2)永昌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见身有疾,谓弟子曰:“吾闻尸所到处便为秽恶。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忽闻异香从空而下。
段中“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是独立完整的两句话。“尔”是语气助词,不是第二人称代词“尔”。所以“尔门”不能连读。有人要问这样断句,关键是:“门弟子”成词吗?回答是:不但成词,且用得比较普遍。儒家、道家、佛教这样的有师承关系的“教育集团”内外都可见到,古已有之。如: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泰伯》
(4)晏子使鲁,仲尼命门弟子往观,子贡反。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
(5)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
《礼记· 祭义》
(6)闻蜀山有吴道士,又玄高其风,往而诣之,愿为门弟子。留之且十年,未禀有所授,又玄稍惰,辞之而还。
《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纪传部,传十
(7)天宝六载□月廿几日日中,因召门弟子告之曰:夫生者,假借也,堕垢也。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8)(禅师)或冥寂终日。门弟子有观异相,窃或怪之,知化缘将终,接衽悲侍。
清·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十九
(9)伊川先生尝有门弟子日赴歌会过差,先生闻之大不乐,以为如此绝人理,去禽兽无几尔。
宋·吕本中撰《童蒙训》卷下
我们看到,唐宋以降,禅宗语录中,更是常见,既可以统称所有的弟子,又可以说门弟子某某。《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第四:或臣下收恩岂成公道?时论以贡举官为丘门、恩门,及以登第为门生,门生者门弟子也。颜、闵、游、夏等并受仲尼之训,即是师门,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诲举子……
(10)僧云有。玄曰争得到此间。其僧不能对。玄以杖逐之。玄谓门弟子曰。佛意祖意,如手展握。
宋《禅林僧宝传》卷七
(11)翌日还堋口廨院,留遗诫,蜕然示寂。门弟子奉全身归,烟雾四合,猿鸟悲鸣。茶毗异香遍野,舌本如故。
宋《五灯会元》卷十九(续传灯录卷二十五)
(12)马大师据江西泐潭。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机。海出黄檗运。
南宋《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13)方外唯释门主人升堂,众宾皆立于西,惟职属及门弟子立于东,盖旧俗时有存者。
北宋《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杂志
(14)夫子度量极大,与尧同。门弟子中如某人辈,皆不点检他,如尧容四凶在朝相似。必大。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张子
(15)“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传习录》下341条
文献中“孔门弟子”、“法门弟子”、“佛门弟子”,可以说门弟子某某,亦可笼统说门弟子,表示复数多人。这样一来,此句既然不成立,后面再说与们的来源有关的问题,就不可靠。
另外,“尔门弟子”,在CCL语料库中未见。“尔门”表称呼第二人称复数的,未见到。少数“尔门”组合用例表“尔门人,尔门徒,尔门下,尔门(尔家门、师门)且时代很晚近,不宜作为探讨们的来源的用例。
惟尔门积庆灵,家韬休烈,徽音令范,无背一时。是用命尔,作俪皇极。
二十五史·周书
高宗责曰:“我不杀薛仁贵、郭待封,故使尔至此。然尔门与我家有雅旧,故贷死。”乃流桂州。
二十五史·新唐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语言学论丛》四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82页,汪化云引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语料汇编》(宋元):
(16)你既是姑舅两姨弟兄,怎么沿路秽语不回避?我一们不会体例的人,亲弟兄也不隔话,姑舅两姨更那里问?
《老乞大谚解》
(17)恁既是姑舅两姨弟兄,怎么沿路秽语不回避?俺高丽体例,亲弟兄也不隔话,姑舅两姨更那里问?
《原本老乞大》
(18)你们既是姑舅两姨弟兄,怎么沿路上多有戏言,全不避讳呢?这是我们不忌的人家。亲弟兄说话,尚不计较,况是姑舅两姨的弟兄,又何必理论啊。
《老乞大新释》
(19)你们既是姑舅两姨弟兄,怎么沿路上多有戏言?我们不会体例的人,又是路上闲话,自然不能回避了。
《重刊老乞大》
“老乞大”四本对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一们”——俺——我们,三词对应。意义相同。可以确认“我一们”就是我们。文献中“一们”表示复数的例子不多,其意义与“一门”相同。我们见到有:
(20)见了珍哥,彼此拜了几拜,问孔举人娘子道:“这一位是那一们亲家?虽是面善,这会想不起来了。”
《醒世姻缘传》十一回
(21)邓九如说:“伙计不要为难,叫那二位搬在我们屋里去,我一们搬在那屋里去。”
清《小五义》一百二十四回
只有(21)可以看做“我们”。那么“我一们”是不是由“我一门”演变来的?检索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我一门”出现在明清的小说中,时代比“我一们”要晚,且用例较少,大多是“我们一家老少”,表全家老少(所有人口)的意思,所以不是先有“我一门”后变为“我一们”。又:
(22)景犹欲存其一子,师曰:“我一门已在鬼录,不就尔虏求生。”景怒,尽杀之。
清《南朝秘史》第二十五回
(23)但是你偷他的宝贝,污他的宝塔,屡年屈苦金光寺僧人,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
明《西游记》六十三回
《西游记》的例子,很有意思,可以解作我的同门(同一门派,师门),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们”来源于“辈、辈人”说,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我个人认为,“们”的复数用法产生后,因为音近音同,“们”很有可能吸收了俗词汇“门、家”的用法。太田、石毓智等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基础。这是语法化在类推阶段,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掺入俗词源、类音牵引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参岩田礼 2011等)。
“儿郎伟”一词,很多争议,归纳起来,有“杭唷喂”韵律节奏说,有“儿郎英伟”说,有词牌曲牌说,语言文字学者们最喜欢宋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二的“们辈”说,一句“得之矣”让我们很振奋。
楼钥在《跋姜氏上梁文稿》说:“上梁文必言儿郎伟,旧不晓其义。或以为唯诺之唯,或以为奇伟之伟,皆所未安。在敕局时,见元丰中获盗,推赏刑部例,皆节元案不改,俗语有陈棘云:‘我部领你懑厮逐去深州。’边吉云:‘我随你懑去。’懑本音闷。俗音门,犹言辈也。独秦州李德一案云:‘自家伟不如今夜去云。’余哑然笑曰:‘得之矣。’所谓儿郎伟者,犹言儿郎懑。盖呼而告之,此关中方言也。上梁有文尚矣,唐都长安循袭之然。尝以语尤尚书延之、沈侍郎虞卿、汪司业季路,诸公皆博洽之士,皆以为前所未闻,或有云用相儿郎之伟者殆误矣,因附见之。”
完整地看完这个材料,我们知道跟楼钥同时期的人(“博洽之士”),就不同意他的这一说法。我们如果只引用前面一段,是不严肃的。
上梁文中用“儿郎伟’的很多,宋欧阳修《醴泉观本观三门上梁文》:“儿郎伟!我国家膺三灵之眷命,革五代之荒屯。”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门生醉了,纔那上梁文,少六箇儿郎伟,可不就是少木兰债一般。”日本、朝鲜的上梁文,大概是中原传入,也有先呼儿郎伟,再东南西北分着说。也有不用“儿郎伟”的。此处不举例。
敦煌S· 6207《障车文》记载了障车者(我们记作甲)与地方官员(我们记作乙)之间的一段对话(24):
乙:无怠无荒,赐(四)夷来王。是何徒众,夜入村坊,鸡飞鸟宿,风尘荒荒。君是何人,辄事夜行?君且停住,吾欲论平。
甲:我是大唐儒事(士),极好芬芳。明闲经史,出口成章。未审使君,有何祇当?
乙:儿郎伟!无篇(偏)无当(党),王道荡荡,春符分明,凭何辄障?
甲:儿郎伟!我是诸州小子,寄旅他乡。形容窈窕,武(妩)媚诸郎。含朱(珠)吐玉,束带矜庄。故来障车,须得牛羊。
这些“儿郎伟”都不能解为“儿郎们”,很多“儿郎伟”没有固定的文例押韵,所以杨挺就说《不存在儿郎伟文体和儿郎伟曲调》,见《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一个疑问是:如果“伟”是一个复数词尾,那它为什么没有出现“我伟、你伟、他伟”等组合?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提供了对“们”字来历的跨语言(且从另一个新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里不表。
“措大伟”这则语料有两个“版本”。刘禹锡、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兰辑补)作:
(25)贞元中武臣常愿好作本色语。曾谓余曰:“昔在奉天为行营都虞侯,圣人门都有几个贤郎。”他悉如此。且曰:“奉天城斗许大,更被朱泚吃兵马楦为如累鸡子。今抛向南衙,被公措大伟龁邓邓把将化官职去。”至永贞初,禹锡为御史监察,见常愿摄事在焉。因谓之,曰:“更敢道纥邓否?”曰:“死罪死罪。”
大概是因为读着不通顺,所以《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嗤鄙三·常愿》,有了些改动,作:
(26)唐刘禹锡云:贞元中,武臣常愿,好作本色语。曾谓余曰:“昔在奉天,为行营都虞侯。圣人门,都有几个贤郎。”他悉如此。且曰:“奉天城斗许大,更被朱泚吃兵马楦,危(危原作为,据明抄本改。)如累鸡子。今抛向南衙,被公措大伟。龁邓。”邓把将他(他原作化。据明抄本改。)官职去。至永贞初,禹锡为御史监察,见常愿摄事在焉,因谓之曰:“更敢道纥邓否?”曰:“死罪死罪。”
有人译作:
唐朝时,刘禹锡说过这样一件事:贞元年间,有个武将叫常愿,喜欢说些本行的行话,他曾对我说:“以前在奉天,任行营都虞侯。圣人门(酒店里),都有几个贤郎(饮酒人)。”他的话都是这样。还说:“奉天城像斗那么大,被朱泚的兵马弄得满满的,就像累在一起的鸡蛋,如今抛向南衙,被公当成措大了。咬邓。”邓把他官职夺去,到永贞初年,禹锡为御史监察,见常愿在那里管事,对他说道:“还敢说咬邓么?”回答说:“我实在是死罪、死罪!”
但是我看了仍觉疑点甚多,颇不通顺。
第一,“吃”,颇觉不通,是“泚”注音而衍?吃,如果是被动标记,应作“(奉天城)吃朱泚兵马楦”,特殊的被动句?“被”字句和“吃”字句双重标记?被动的杂糅?很费解。
第二,楦,《集韵》革部,呼愿切,《正韵》翾眩切,音楦,本作韗。暄去声。俗作楦。《说文》,履法也。徐曰:织履中模范,故曰法。读 xuàn,俗楥字。即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做成。也叫楦头,楦子。用作动词时,意为拿东西把物体中空的部分填满使物体鼓起来,如:鞋楦楦鞋。装运鸡蛋,把箱子楦好。(后面这个例子很好,也是鸡蛋。古法已有之,防碎。)
第三,措大,醋大,江蓝生(1995)、萧旭(2009)都解释过,指的是酸腐文人。
第四,龁,用牙齿咬东西,《聊斋志异·促织》“直龁敌领”。唐· 李朝威《柳毅传》“饮龁其异”。又如:龁吞(不经咀嚼而吞咽);龁啮(即咬啮);龁萁(嚼食豆茎);龁咬(啮咬);龁啖(龁吃。嚼食);龁齧(咬毁;咀嚼辨味),又表吞蚀,清· 王夫之《宋论》“抑能止锋戢锐,画燕自守,而不以吞契丹者龁我乎?”
在这里是借作“纥”,举纥,弹劾之意。
第五,南衙,唐宫城在长安城北部的中央,为皇宫所在。宫城以南有皇城,中央的省、台、寺、监各官署都设在宫城之南,故称南衙或南司。寒山诗“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
我们查《新唐书·朱泚传》等资料可知道,唐建中三年,其弟朱滔谋反,朱泚因此被软禁在京城。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变。四年十月,泾原军哗变。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叛军迎朱泚为主,史称“泾卒之变”。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次年正月,又改国号为汉,改元天皇。朱泚亲率军队围攻奉天,未下,而唐将领李怀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军队已逼长安 ,朱泚被迫解围,退守长安。
所以这段话应该理解为:奉天城被朱泚军队(包围),危险得就像层层叠架起来的鸡蛋,圣人门里出了几个贤郎(书生们眼看着围城退缩无能、束手无策,可能有人失节或投朱?)。如今,(奉天城)被这些醋大(措大)整天挂(吊)在嘴边,在南衙上(政府机关)大嘴巴振振有词,用来换取官职(功名)去。
常愿(武将)的话是讽刺这些酸腐书生打仗时,没看见有什么贤能本事,到了太平时期,只会耍嘴皮子卖弄文辞,骗取功名、官职,而不是咬人(上下文没有姓邓的官职,常愿也没有丢官)。我的家乡(江西奉新)形容“咬牙切齿”说“leng牙 deng齿”“邓邓”应连读,我认为就是“正齿”的“正正”或“振振”,(虽本字不一定是这个字),是相近音,一音之转,端组和知组相混,参见庄初升(2007)。
叠音词“邓邓”在口语性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西厢记杂剧“不[邓邓]点着袄庙火”;封神演义“黄[邓邓]的高二丈”、“昏[邓邓]尽是那雷轰电掣”水浒全传(下)“南军队里,荡起昏[邓邓]黑云来”万历野获编“急[邓邓]通红粉脸,不过是诈败佯输”;西游记(下)“跑出一阵牛头精,[邓邓]呆呆的问道”。
“措大”后面接复数词、类属词的很少。我们见到:
(27)焦词屈乃出,叹曰:“措大家也有长处。”宋·张耒《张太史明道杂志》
(28)坐卧不干亲族羁累。且于参禅一着子已得似一介措大家也未。
《定慧明光佛顶国师语录》卷第一
(29)路侍御铎、周户部昂、王修撰庭筠复以赵闲闲事谪绌。每曰:“[措大]辈止好议论人。”
金 刘祁《归潜志》卷十
(30)后左右问之曰:“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进曰:“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玉壶清话》卷第八
[1]江蓝生.说麼与们同源[J].中国语文,1995,(3) .
[2]江蓝生.说“措大”[J].语言研究,1995,(1).
[3]吕叔湘.释您,俺,咱,嗒,附论们字[A].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吕叔湘.说“们”[J].国文月刊,1949,(79、80).
[5]吕叔湘.说代词语尾“家”[J].国文月刊,1949,(82).
[6]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7]徐丹.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研究考察[M].商务印书馆,2010:118.
[8]萧旭.释“俏”“俏醋”“波俏”“醋大”[A].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9]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1):27-36.
[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黎新第.也说“们一每一们”的反复变化[J].重庆师院学报,2001,(1).
[1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语尾[mi]探源[J].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1994,(2).
[13]梅祖麟.关于近代汉语指代词——读吕著《近代汉语指代词》[J].中国语文,1986.
[14]孙锡信.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J].中国语文,1990,(4).
[1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7]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俞敏.古汉语的人称代词[A].俞敏语言学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9]张惠英.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们、理”[J].中国语言学报,1995,(5).
[20]张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J].方言,1997,(2).
[21]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复数词尾“每”的特殊用法[J].语言研究,2002,(6).
[22]祖生利.近代汉语“们”缀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5,(4).
[23]高国藩.驱摊风俗和敦煌民间歌谣儿郎伟[J].文史,1988,(29).
[24]黄笑山.“儿郎伟”和“悉昙颂”的和声[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25]黄征.敦煌愿文《儿郎伟》考论[A].文学论丛[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26]季羡林.论《儿郎伟》[A].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C].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3.
[27]吴尔泰,吴炼.“儿郎伟”与“军傩”及其他[J].江西社会科学,1995,(5).
[28]钟书林,魏耕原.从敦煌写本《障车文》看唐代的婚姻礼俗[J].求索,2009,(8).
[29]庄初升.论赣语中知组三等读如端组的层次[J].方言,2007,(1).
[30]郑光.原本老乞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