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大雅 卓尔不群——浅谈“大虚扁”的造型特征

2013-08-15 00:44庄跃英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雅制壶宜兴

庄跃英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陶艺是集历代艺人智慧的象征,它的综合思想和境界的超凡脱俗,已不单单局限于制壶技艺的精湛了,而是更多的在意其品性,制壶者的审美眼光和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壶艺才可被称为艺术品。

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经说过:“一件好的紫砂壶,必须是作品本身能够抒发的艺术语言,令人油然而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感受。一是要给人一种美的外在形象,二是要散发美的情趣,三是要有美的艺术内涵。如果能做到三者皆备,便达到了精、气、神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才是一件上乘的作品。”所以说,紫砂一技必然是陶瓷史上的“大雅者”,成之妙手,精于艺术,为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我多年来拜师学艺,学习制壶技艺。当初的想法很是单纯,认为人有一技之长,就可安身立命。然而,在师傅的悉心指点下,就越发觉得紫砂艺术深不可测,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只要能将一把壶做出来就行了。后来的学习生涯,让我深感,紫砂艺术,艺无止境。于是更加锻炼自己的制壶技艺,对壶艺之道也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此有了制作扁壶的过程,扁壶是一种紫砂的形式,它的外形特征就一个“扁”字概括,如果说是站在先人和传统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心得意念经营壶艺,再造紫砂壶,那么这把《大虚扁》壶,则是我钟情传统衣钵的一次锤炼和宣誓了,“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正是我对这把壶的独到见解。

“虚扁”自明末即有了传承,在历来的紫砂典籍、图谱中皆有记载。壶式之妙,自然成为历代艺人的摹作,虚扁的再创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演绎。我们知道,紫砂的创作中不乏扁壶,当然紫砂壶有扁壶之前,也有金银器、陶器、瓷器等等的扁壶存在。历史上扁壶一直以来作盛酒用。至明代,才由于紫砂对其他事物的借鉴性和高可塑性,转变为紫砂陶器。

我们看紫砂中以“扁”为壶特征的壶式,必然会发现一些奥妙。就如曼生石扁壶,此壶大拙大雅,也是扁而圆且饱满的壶身,壶形扁圆,斜肩颇宽。还有汉扁壶形体扁圆,底部圆韵而丰满,腹肩口产生曲折刚劲的张力。都以“扁”、“圆”为基准和要点。

这把《大虚扁》壶身极扁,但扁而圆,气势昂扬,大口盖便于茶叶进出,圈形壶把略呈勾耳式,与嘴头的纤细力道胥出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传统壶身往往是上丰下敛的形状,此壶通体上下收敛,腹部位压的极扁圆盘状,口颈与壶底外轮廓呈反弹弧线构成,其制作难度为手工成型技法中最难。这种超乎形状的视觉冲击感的壶身,直爽利索与流把的阳刚之气配合贴切而完美,整壶大气十足,口,盖,嘴,把,无不协调谐和。整个壶形强调一个大字,此外大而扁为其外形之特色,壶身扁得不能再扁,其特点是高度与宽度比例相差悬殊,线面屈曲和谐,腹径最大,高度很矮扁,口径、底径、肩部与足部的斜度也较小,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更觉稳重敦厚,气韵内敛。

作品以简练的线条构成淳朴凝重的形体,设计上空间明快,纤细中见刚强,有气吞云梦之势,量可容天之胆,独特的大雅之感,于壶艺中见精妙,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正是此《大虚扁》壶的真实写照。

好壶型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种在传统中求新意的制壶风格的形成,需要在制壶过程中致力于传统壶型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正如扁圆器中之这款“大虚扁”壶与传统虚扁壶相比变化初露,气韵毫不逊色。

[1]《宜兴紫砂》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

[2]《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 台湾禧美术馆

[3]《陶瓷造型设计》 杨永善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

猜你喜欢
大雅制壶宜兴
大雅之堂与大雅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小心翼翼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