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晔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081)
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阔步前进。体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交叉性学科,是当前高校所开展的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锻炼效果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等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大学生课内外与体育教师的接触非常频繁,为此,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此学科的优势,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濡染他们、引领他们,使大学生群体接受体育文化的教化和濡养,彻悟人文精神的回归。在《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纲要》中,国家教育部重笔强调了人文思想的教化与渗透,标志着人文精神的反璞与归真。马克思也曾说过“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的箴言,其意暗指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更受其自身对实践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力度的影响。当前体育新课改中在强调了“以人为本”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还重点强调了人文思想的重要性,并指出要落实体育新理念,真正培养出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关注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综上可以看出,高校教师所肩负的时代人文教育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本专业知识扎实,运动成绩优秀。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高校为求得过硬的师资水平,在招教方面首选是运动健将。他们基本上都参加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级别的运动会,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着特别优秀的运动成绩。此举优点是在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方面,示范动作规范标准,无可挑剔。但从文化知识层面上看,他们的文化素养并不高,因为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来源于高强度的训练,训练也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他们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经常被训练或比赛所占用。直至今天,社会上仍然有人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偏激、犀利的言语来评论体育教师。因此,设法来提高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就成为重塑大学体育教师自我形象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校体育新课改精神在强调了“以人为本”四维健康观的同时,也重点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落实体育新理念,真正培养出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体育教师在课内外和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较多,他们的人文素养会对大学生群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如果体育教师自身没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就无法将体育人文精神系统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就将被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提高当前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言以蔽之,欲发展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就必须先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它体现了人对自身意义的追求和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具有丰厚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一时一刻的成绩和荣誉,而是把发展和实现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生存的目的和终身目标。教师专业发展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人文素养为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也同样承担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多重压力,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可用来学习的时间更少;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疲于应付,只追求眼前利益,注重体育方面及所教学方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对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传统文化等社科类人文知识涉猎较少,甚至放弃或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以上多种原因就造成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偏低,既影响了对大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教育,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故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把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摆在重要的位置。
人类已进入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当前形势下,为生存和求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社会风气在骤然滑坡,人的素质和修养也在悄然下降,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已临近了道德的底线。在此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乏,他们在“肯德基”“麦当劳”文化影响下价值观念扭曲,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颓废思潮又有所抬头,大学生群体毕业后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人才市场上的主力军,如此大学生的人文修养状况让人担忧。因此,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重视学校教育,要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来带动社会浮躁风气的扭转,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己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偏低,不应归因于校方的培训或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外部学习环境,要内部归因,从自身上查找原因。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个体而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就要从其基础部分,人文知识学习开始。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学习资源:一是高校有人文学科的教授和大师,在遇有疑问时可以向他们请教;二是高校拥有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重要学习载体,要利用好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博览群书,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和文史哲宝库中汲取营养,跟踪国内外的人文大家,多看看他们最新的作品;三是高校经常外聘客座教授定期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知识讲座或听报告等,要抓住此类的学习机会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拓宽自己人文视野;四是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多参加上级举办的体育人文学术交流活动,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在交流中互动,以此检验自己的人文知识水平是否真正得以提高。
高校体育人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是以真实的需求为起点,以明确的目的为导向。它的内容和课时的增加应随着体育学的发展而增加。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体育开设的人文课程有体育史、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广告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美学欣赏、体育法学等,学时数在30课时到60课时不等。开设体育人文通识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丰富升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手段与方法。教育界有句经典箴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备课,钻研教材和查阅资料。确实,这就是一个人文知识提高的过程,无形中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因此,在新一轮高校体育改革中,应高度重视体育人文课程的建设,适当增加体育人文学科和课时,但要因地制宜,不能贪大图全,要依据本校的师资状况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开发体育人文课程资源的起点,要理性化,不能理想化。
随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提出,科研在大学中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学里的教师除了传统的教书育人外,还要肩负起该学科的科学任务。在正常晋级和评先等方面,除了教学成果外,教师的学术成果也纳入了考核的范围。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可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教学和科研并重。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除掉浮躁之气,用负责的心态来对待科研任务,在收集和查阅科研资料的过程中要接触百家知识,因为在这百家知识之中,部分知识就来源于人文学科,此机会打好人文知识基础。然后在科研论文等方面,用遵守学术规范来提升人文精神。同时更要躬行教学实践,将人文精神渗透、传授给大学生,并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给大学生人文关怀。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长效性。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就要藏息相辅,从他们身边的环境入手。因此,营造校园人文环境非常重要。现阶段的教师本身正面临着各种改革的阵痛,但传统教育的烙印依然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教师。学校应努力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让学校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处处透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教师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地会受到熏陶与濡染,从而有助于教师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教师的人格,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一方面,除了花木草圃、图书设备、操场房舍等“硬环境”必须人文化外,校园中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软环境”也在悄然影响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软环境”要做人文化的设计、配置。例如,学校规章制度中的奖惩制度、教研制度等都要人文化,都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从教师的愿望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公地位,共同营造出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校方的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实施。首先,高校要建立与完善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除校内规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参与外,各种和人文知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等都可纳入到评价的内容中。然后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使评价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中起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年度考核更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为确保师资质量,要注重动态管理,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天地,建立对体育教师进行人文素养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人文素养不过关不得上岗的制度。再次,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文管理方案。来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教师培养等方面将人文素养方面的测试与评定结果纳入考核,并对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作出明确要求等等,从不同层面设立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对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予以保障。
[1]伍新德.论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J].柳州师专学报,2005,(2):111-112.
[2]马国全.刍议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主途径[J].成功(教育),2012,(24).
[3]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陈名巧.试论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