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间书会的文化产业创新途径与开发策略

2013-08-15 00:49赵军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街河南文化产业

赵军营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的民间书会是我国北方书会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书会文化的奇葩,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奇观,是河南文化家底中最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河南民间书会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民间文化传统。从存在时间上看,我国北方的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河北石家庄书会(业已消亡)这三大书会中,河南马街书会源于延年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此外,河南许昌的杜寨书会源于公元10年左右,其历史比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早一千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会。

无论历史如何悠久,底蕴如何深厚,随着我国商业大潮的泛起,历史悠久的民间书会作为说唱艺术的集聚形式受到了毁灭性冲击,这其中河南的马街、杜寨这两大民间书会也遭遇同样的命运。书会衰落的命运体现在:参加书会的艺人逐年减少,写书的人少了,年轻学徒少呈现断代,观众减少且年龄层次老化等。其关键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社会整体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化、商品化社会转型,社会也由积累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文化娱乐和消费形式的全面革新、文化消费商品的极大丰富,如琳琅满目的影视产品、花样百出的电视娱乐品牌节目、各种类型的歌曲和舞蹈、观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和相声等,都可以通过家庭数字电视、便捷的网上文化消费、随身携带的手机网络世界等进行消费,其视觉冲击力、艺术效果、便捷性等方面远胜于戏曲、皮影戏、各种说唱艺术等传统艺术。其次,说唱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单调,一人说书一人伴奏,演出器械设备简陋,视觉听觉效果较电影、电视等娱乐节目逊色很多;此外,演出的曲目陈旧,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少,即使有也是小段没有大书,老观众觉得不新鲜,年轻人觉得远离现实生活。最后,传统的集会亮书模式缺乏现代商业因素介入,作为文化资源但没有形成强力的产业运作模式。

近些年,河南书会的冷寂状况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相关保护措施相继出炉。如马街书会1996年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5年宝丰成为河南省“八个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之一;许昌杜寨书会于2008年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政府也逐年加大力度扶持书会的发展,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在书会免于消亡并获得相应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也存在书会依赖性强,脱离了政府这根拐杖就难以为继,无法真正形成自身的竞争力,也不利于书会在市场极大萎缩的压力面前从各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因而,充分挖掘书会自身市场价值,以书会养书会,发展与书会有关的文化产业书会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河南民间书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国内包括一些高校的很多研究者都参加到这一讨论中,但研究的层面还停留在书会的历史渊源、存在现状、音乐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而对于如何挖掘河南书会的商业价值,如何与商业运作接轨,书会的文化产业途径在哪里,产业开发的策略等方面的探讨还很少,存在巨大的研究空白,而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文化产业时代,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三种不同形态。丰富的文化资源仅仅是文化的原生形态,只有把它转化为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后,才能实现其文化产业的价值。而这种转化,需要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的推动。

首先,树立市场观念,解读书会市场和观众的变化。在书会未来如何生存发展上,目前存在一些观念分歧,民间的观点认为,书会是民间的、老百姓的书会,只要把老百姓发展起来,书会就有市场。但官方却认为,书会无论在演出的质量品味、品牌意识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缺陷,因而需要走向市场做大做强。

事实上,从当今书会存在现状来看,走向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中不应失去其自身的民间艺术特质,我们有必要树立市场观念,进行较广泛的摸底调查,了解当今书会的市场现状,走市场化道路,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目前书会本身的短板也是突出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劣势明显。就目前广大农村的状况而言,过去的农业社会为说书艺人提供的市场和观众如今已不复存在,农村闲暇人员极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上年纪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就本地市场而言,如果不是逢年过节、祝寿、祈福、还愿等,农村的说书市场需求比较微弱,即使有这种需求,很多人会首选新潮的歌舞表演,或者热闹地唱几台大戏,而不是请艺人说几场书,说书似乎渐渐成为一种落伍的艺术形式而淡出人们的文化消费视线。因而,像小说《命若琴弦》中所描述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常年穿梭各地村寨说书,听众如潮的景象如今已经不再。时代在变化,市场和观众群体也在变化,书会本身也需变通。

其次,定位城市市场,大力宣传,开设常态茶室、书场、文化场馆等,开发城市说唱艺术市场。目前书会的会址都在乡村,但书会实际上是农业社会文化消费模式的产物,在当今社会走向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面临危机和转型问题。城市在逐渐吸纳大量农村人口或务工人员,加上固定的城市居民,这里就成为庞大人口的聚集地。但就平顶山市、许昌市以及它们周围的区域城市而言,公共的、大型的、文化的娱乐消费设施非常缺乏,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为在家看电视、上网,出外的文化消费场所基本上是电影院。公共文化消费状况如此贫乏,那么书会未来的、潜在的部分市场很可能就在这里。如果由政府牵线,把书会组织管理与商业资本投入相结合,发挥说书自身的便捷、灵活、贴近百姓、大众化等特点,在人口密集街区开设常态化的茶室或茶楼,搭建文化小场馆等固定的设施场地,为说书艺人和观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冬夏黄昏、茶余饭后、节假日,这里都可能成为广大市民和务工人员喜爱的日常文化消费场所。同时还能不断濡染不同阶层的听众,无形中培育新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对说唱艺术的喜爱,防止观众的断代现象乃至市场彻底萎缩。因此,天津“相声茶楼”的做法中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笔者今年参加杜寨书会,遇到开封杞县说书艺人郑清礼,他说一些没有改行的艺人中,就有人在城市文化广场、老年娱乐场所、茶楼等地方说书,把阵地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他本人就在郑州的一家茶楼说书,和茶楼老板采用利益分成的方式,收益不错。

第三,发掘书会本身的民俗价值,举办书会旅游节及擂台赛,与地方景点联手打造全国性的民俗旅游品牌。对于河南的两大书会而言,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马街书会1996年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民俗经典之首。而书会本身的管理、组织、祭奠仪式中也蕴含着浓厚的民俗因素,因而大力发掘书会的民俗价值大有可为。目前国内的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红红火火,其中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就民俗旅游来说,可引入商业资金并实行企业化运作,进而推动民俗旅游市场的形成。这种民俗旅游可以是常态形式,也可以是一年之中集中相当一段时间,同时和地方知名景点联手打造旅游线路,打造国内知名度高的民俗旅游精品,如“马街书会旅游节”、“杜寨书会文化游”、年度性的“全国说书艺术擂台赛”等,吸引全国的旅游观众,这样就能够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书会所在的当地政府也不断探讨新的举措,如2013年马街书会举办历届书状元及名人名家专场演出、“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华夏文明传承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展演”活动等,还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聚会”世界纪录认证活动。另外,2012年10月11日马街书会文化景观工程正式开工,记忆马街书会从古到今为书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曲艺名家20位和书状元25位的雕塑公园、中华曲艺博物馆、主题广场等。这些举措将成为马街书会的宣传阵地,是民俗旅游品牌形成的重要举措。

第四,在省内主流电视台、报业中构建书会品牌节目、精品栏目,打造河南书会名片。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体是人的延伸”。文化产业有三个层级即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文化产业层,电视和书报都处于核心层,有巨大的影响力。书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借助新的媒介形式和力量。其中影视是极其重要的阵地,因为随着中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化,娱乐性成为影视行业的重要指数。目前国内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打造各类品牌娱乐节目,但河南卫视的“武林风”、“梨园春”、“华豫之门”等都是立足我省独特文化资源、紧贴豫文化的品牌栏目,其文化色彩还是非常浓厚的,这些品牌节目的成功为书会在电视行业形成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而河南的两大书会是非常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例如马街书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曲艺文化奇观,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民俗经典之首。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马街书会列为2012年全省的工作重点,组织专家对马街书会从民俗文化角度开展调查,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型挖掘整理书会历史民俗文化,计划编纂出版《河南民俗经典·马街书会》一书。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这份遗产在民俗文化中的独特、珍贵,因而从商业品牌打造的角度看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如果能够以省电视台为依托,打造出类似“河南民间书苑”“马街书场”“杜寨书市”“书苑擂台赛”等电视栏目。用电视栏目的方式鲜活讲述河南书会绵长的历史、著名艺人档案、书会的民俗文化内涵、观众群体的变化、老观众的群体记忆、书苑擂台赛及专家观众的点评、民间艺人走访录、优秀新创曲目评选、精品曲目鉴赏等,从多种角度全方位、多层次解读河南书会的过去和今天,并和现代娱乐元素结合,形成独特的河南电视文化品牌。在打造这一品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主流报业、网络来共同宣传,以促进其产业化的深度发掘。

第五,组建河南民间曲艺演出公司、演出团体,通过吸纳商业资金,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以商业化方式灵活、便捷地进行演出。在这方面,2002年我国的国有文艺团体进行了第一次试点体制改革,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制改为企业单位制。这种转企改制是商业化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书会采用这种商业经营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采用这种商业运作方式,需要在组织管理方式、演出市场营销、分配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磨合,与其他艺术如小品、相声等共同组团也是可以探索的经营之路。此外,书会的产业发掘还存在其他诸多可能的渠道和途径,开发书会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现代艺术元素和技术融入、提升书会表演艺术等。

总之,21世纪是一个文化的世纪,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国21世纪决战的“最高点”,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河南书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也成为全省书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1]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66.

[2]王青.马街书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关于河南马街书会的调研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5:50-51.

[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118.

猜你喜欢
马街河南文化产业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薛莉:因为一座城,爱上摄影
记忆深处的马街书会
泥巴地里的曲艺盛会
——马街书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