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现状与破局——基于论文产业链的视角

2013-08-15 00:49王薛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学术

王薛瑶

(汉口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从目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来看,“以论文为纲”的趋势愈演愈烈,即使是横向或纵向的研究课题,最后也是以论文的形式作为结项依据。因此,从各个高校的科研处制定论文期刊分类以及科研奖励办法开始,人事处制定职称晋升的论文级别和数量,广大教师根据职称要求进行论文写作与投稿,期刊社的编辑和外审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或者一些学术机构定期以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来征稿,当论文录用后教师作者需要交纳不菲的审稿费、出版费(或版面费)、会议注册费,最后高校的科研处根据论文级别对教师进行科研奖励。就在这一整个论文产业利益链条中,学术道德缺失或失范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首先综述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对论文产业链条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剖析,最后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论文学术机制以破局。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学术道德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文献中。李萍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认为学术道德是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中的理性的和规范性的表现,学术道德的缺失,会弱化学术理论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通过对当前学术道德观的分析,提出了强化学术道德自律和加强学术道德观念建设的几点思考。戎华刚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术道德认知、对失范行为的态度和学术工作目标三个方面来了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并对18所高校96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不甚了解学术道德规范、对失范行为的认知存有偏差、学术道德认知消极悲观等问题引发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高校教师对失范行为、利益冲突和对失范行为所持的宽容态度助长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追名、逐利或求权成为部分教师的学术工作目标,从而激发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卢黎歌和阮云志针对目前学术道德规范众多而效果欠佳的现状,以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主体和规范对象的关系、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的侧重点、学术道德规范所规范的人员对象和学术活动阶段等影响学术道德规范遵守状况的若干变量为分类标准,对国内现有学术道德规范进行了分类研究,得出了若干研究结论。江新华从越轨社会学角度,采用集体主义研究范式,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层面,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路,探究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实质、表现、产生根源与治理对策。吴春彦提出学术活动必须严格遵循学术道德。但对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仍显现出诸多问题。认为青年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关系着学术研究的质量、影响着学术精神的延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可以从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与引导,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自律水平;制定学术道德惩处机制,规范学术行为;以改革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评价机制,改善青年教师科研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郝俊杰认为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挫伤了广大师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亵渎了学术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败坏了学风、教风和校风。总结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和表现形式,阐明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分析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五大原因:学术制度尚不完善、忽视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评价有失公正、学术管理体制缺陷、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最后提出了健全学术道德规章制度、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完善学术道德评价体系、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等对策和建议。谢俊从学术自由的视野考察了学术道德,探究了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的关系:学术自由是学术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学术道德保障学术自由权利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学者的道德追求,并提出学术道德的养成重在学术自律,即知识分子的自我立法。张群和潘泳提出社科查新作为社科学术评价的一种方法,是检验学术道德的有力手段,介绍了我国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社科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开展面向学术道德建设的社科查新工作的五项具体措施,最后指出高校查新站应探索科研不端行为评判业务,为学术道德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梅汉成和宫照军根据萨特存在主义的逻辑,学术道德是学者阶层存在的本质内容,认为学术腐败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学术道德的不完善,而在于学术阶层主体性的缺失。通过推演道德与其主体“人”的哲学关系,揭开了学术道德与其主体学术阶层的辩证关系,从而找到中国学术界学术道德下滑的原因和重建的途径。徐剑波和陆贻通认为学术道德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随着学术的快速发展,学术道德出现诸多失范问题。从理论上对学术道德的内涵及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产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对策。王同奇、罗兵和郑新红也提出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并针对本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此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与以上研究文献不同,本文试图从论文撰写、评审、发表、出版、奖励等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现状,并试图提出采用信息透明、公开、共享为手段的解决方案以破局。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现状分析

以下分别从论文产业利益链条中的各个参与方来对其学术道德进行剖析。

(1)高校科研处

各个高校的科研处根据本校的各个专业特色对市面上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类,例如:权威期刊、重点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或者A、B、C、D、E类期刊。而除了一些公认的顶级权威期刊外,其他中等级别的期刊主编或副主编与高校科研处的关系甚密。一旦科研处稍微“拔高”某期刊的等级,该期刊的投稿数量就会增多。并且期刊的级别是每隔一个周期动态调整的,一些高校专业学术带头人往往把近期自己发表数量较多的期刊向科研处提交增设为更高级别的期刊,一旦职称评定完毕或奖励结束,再把该期刊的级别调整回来,既可以有利于自己,又可以防止他人“后来居上”。

(2)高校人事处

人事处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部门具有“生杀大权”,即使各个学校都有相关的规定或办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例如:有本校教师在校外攻读博士学位,所发表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不是本校,或者其导师是第一作者,这样的论文能否作为职称评定的材料。又如某教师所带研究生发表的文章,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此类的论文能否算作该教师的成果。

(3)期刊社

期刊社作为论文发表的核心机构,其学术道德的表现尤其重要。从其牟利的手段上看,可以向把该期刊列为权威或重点级别的高校收取“理事单位会费”,更有甚者直接向高校的专业或学院进行所谓的“版面买断”。还可以对挂有国家级基金编号的论文加收一定比例的版面费。

(4)审稿专家

看似比较中立、权威的审稿专家,往往拖延审稿时间,让投稿作者苦苦等待。有些外审专家在拖延很长时间后,审稿意见只是短短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更有少数专家,由于投稿作者的研究方面与其相同或相近,便盗取投稿者的见解为自己或其研究生所用。

(5)学术会议组织者

学术会议论文的要求较低、审稿周期短,注册费用(有些还包含旅游观光)较高。但会议组织者和作者却乐此不疲。其原因就在于“公款报销”或“走课题经费”。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国内所召开的各种所谓的“国际会议”,通常还会被EI或ISTP检索,一旦这些检索被高校的科研处所认可,会议都会每年在国内的不同风景区召开。

(6)论文作者本人

迫于职称、职业压力,高校教师不得不发表论文,而不是真正地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投机取巧,往往与研究生发表论文联合署名、在期刊分类中寻找容易发表的期刊、就近(最好是本市)参加“国际会议”等。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破局

在分析了论文产业链上各个参与方的学术道德表现后,本文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

(1)期刊分类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必须公开;

(2)人事处关于教师对论文的署名或贡献必须有实施细则;

(3)期刊社对投稿应该进行“双盲评审”,但论文发表后应该公开外审专家姓名;

(4)论文发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应该少收,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到免费;

(5)对不按时间、质量要求给出审稿意见的外审专家应该警告或逐步取消审稿资格;

(6)对境内主办的“国际会议”的财务进行严格审计;

(7)对于学术不端的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

相信在这样一个信息透明公开的环境中,可以还高校的学术道德一片净土。

[1]李萍.从编辑视角解读学术道德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卢黎歌,阮云志.国内学术道德规范分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

[4]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5]吴春彦.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调查与对策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0,(4).

[6]郝俊杰.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透析及防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