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红,景延鹏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5)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包括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包括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开设该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引导大学生(包括高职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情,认识社会现实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热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念。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导致高职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与专业课程相比偏低,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有偏差。因此,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在课程开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真正让高职生喜欢形势与政策课,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高职生中深入入心。
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建设和教育科研上,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重专业课程建设,轻公共基础课教学。认为教学评估的重点是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技能培训,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软指标,可有可无,加之难以给予评估,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侧重专业课程教学,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大多数高职院校能保证“思法基础”课和“毛特概论”课的正常教学,课时能保证,教学能进课表。而对“形势与政策”课则重视不够,课时尽可能压缩,教学很少能排进课表,多数高职院校是从“思法基础”课和“毛特概论”课中拿出4-6课时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教育部要求的每学期16课时无法保证。
许多高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不重视,认为不用学、不必学,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硬本领;认为现在网络发达,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没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在我院学生中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很重要,要认真学;28%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48%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可以不开设。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强。这些特点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受时效性强的限制,无法编制统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就我们学院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教材采用教育部社政司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但是,开学初和学期中、后阶段国内外形势变化较大(如重大突发性事件、新焦点热点问题),教育部确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参照性不强、指导性差,需要根据重大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备课任务量大,教学难度加大。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覆盖国际国内大事,对学生感兴趣、迫切想了解的学校所处区域的社会形势、重大事件、地方政策等没有顾及,加大了教学内容选择的难度。
许多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师资力量的补充和培养,思政理论课等公共文化课的师资力量较弱。就我们学院而言,思政理论课教师缺员较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没有专职教师,只能由其他两门主干课专任老师、外聘兼课教师、辅导员等兼任,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结构、年龄职称、教学阅历经验等参差不齐。另外,高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对教师依赖性大,他们对教师的认可度直接影响对课程的认可度。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广,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现实与历史交叉,宏观和微观并重;既有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问题,又有军事、科技、自然等问题;既要介绍国家及地方方针政策,又要剖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强。这些要求,能胜任的教师较少。“教师讲授效果不好、教师教学水平差”是部分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理由之一。
中宣部、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的教学课时是16学时,单独按一门独立课程安排教学、排进课表不太现实,许多高职院校采取占用“思法基础”课和“毛特概论”课4-6学时以专任教师讲授、聘请专家做学术报告、寒暑假社会调研、撰写论文等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教学。我们学院在借鉴别的高职院校开设方案的基础上,讨论研究了符合学院的现实实施性开设方案。具体内容是:专任教师课堂教学(4学时),每学期依据“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择两个专题,由“思法基础”和“毛特概论”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利用教学班级空余时间上课,不占用其他两门主干课学时;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德育活动课”中安排两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4学时),由学生工作部组织实施,思政教科部提供教材、课件和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由辅导员、班主任组织教学;形势报告和录像教学(4学时),每学期聘请院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两次大型形势与政策报告或组织观看相关时事光盘;学生观看“新闻联播”(4学时),将周一到周四晚上统一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活动纳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成部分,全学期折算为4学时。这一开设方案充分利用了学院的师资力量,解决了“形势与政策”课师资缺乏的问题,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多以本校党政领导干部、机关行政人员和学院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教学主力军。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少,年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的多。尤其是兼职教师中的辅导员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精力有限等问题,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组织任课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政策,深刻领会和吃透“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精神;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培训班;党的重要会议召开后,组织任课教师听宣讲报告等,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为搞好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任课教师召开集体备课会,集体讨论、确定讲授内容和基本思路、教学方式方法;定期组织任课教师交流授课经验,进行听课评教活动;鼓励支持任课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多元化及其他教学改革研究,锻炼队伍,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把教师课堂讲授与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根据最新时事内容选择一些专家作专题报告和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看新闻联播、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专家访谈等电视节目,收看十七十八大报告、两会政府报告等视频,可以开拓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了解最新的时事、国内外形势,最新的理论、政策及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与社会各阶层亲密接触,深入了解社会比较真实的一面,正确把握国情,突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时政性和前沿性,深刻理解和实践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向社会渗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与校党委宣传部、校学工处、校团委、各院系的党总支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任务,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把“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当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应该灵活多样,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方式、方法进行考核,如焦点热点问题评议、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新理论新政策学习体会等;可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可编写实践教学考核手册,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考核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总之,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学院领导和“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充满活力、成效显著。
[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