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2013-08-15 00:45庞淑萍
关键词:价值体系高校学生价值观

庞淑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政治理论教育学院, 北京 100192)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全新认识,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线条,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实际上,我国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2004年3月下旬开始,中宣部、教育部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建国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规模的调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案》(教社政[2005]9号),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也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1.学生的多元价值观问题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热情和利益追逐,一些信奉金钱的理念,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不公平性滋生的投机钻营和欺骗,导致诚信缺失和道德日下。这些变化使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思维方式上,既考虑社会的评价,也追求自我精神;在情感方式上,既趋近于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也认同本民族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行为方式上,既崇尚适用和功利性目标,也热衷于不受禁锢的创新实践”[1]。价值观的多元化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如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传统价值理念与实际认知不符,现实价值判断中社会环境影响与个人利益选择之间的困惑,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间的困惑,以及自主择业意识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这些困惑导致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多元主义,价值判断模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现行高校学生价值观中,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与价值观已不复存在。所以,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面对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

2.学生的心理复杂化和就业严峻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9月14日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丰硕成果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风险,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逼近社会容忍线。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世界银行的测算数据为0.47),越过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2]众所周知基尼系数在0.4以下,社会基本可以保持和谐稳定,而在0.4以上,情况就不那么乐观。由于高校学生来源广泛,学生的经济状况差异基本上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贫富差异,使学生群体出现了经济极度困难和极度富裕的多极化问题。

巨大的经济压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高校学生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新生表现为对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新生活的不适应问题,其后是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还有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择业、未来发展等问题。高校学生在人格上正处于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中,从不成熟的心理向成熟心理过渡,处于人生当中急剧变化的心理断乳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3]大学生经过了无数次激烈紧张的选拔才进入高校,是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甚至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相当无知。所以,高校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面对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一部分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再加上近年来国际经济衰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中社会需求恶化的现实与高期望值存在差距,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

3.教学没突出核心价值观效果欠佳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2004年和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精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置。但总体来说,各门政治理论课程及其间的关联,还没有完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思想。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偏向于课本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对理论的宣讲,忽略了高校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迷茫的问题,与高校学生现实问题相脱节,表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政治价值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道德修养而缺失高校学生的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等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政治教学途径单一,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的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少,学生的思考和反馈很少,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法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照本宣科,形式化严重,很少将思想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困难相联系。在贫困学生的高校助学金制度和勤工俭学措施方面还不完善;在面对生活困难学生的现实问题方面,没有对我国高校学生在生源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职业选择和志向等具体问题,建立具有明确目标的高校核心价值观政治教育体系,导致学生对就业和未来的要求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落差,这种矛盾已经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障碍。

三、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措施

1.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部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灵魂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使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巨大深刻的影响。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学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内容上的系统设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提供基本原则和依据。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根据“十八大”报告总结的那样,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角度,做好相应的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全面部署,积极培育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育人思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需要落实到高校学生的行动中,体现其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作用。一是从社会本位的核心价值目的及功能观上,强调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客观作用,强调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需要。二是从高校学生个体本位的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及功能观上,重视价值观对个体生存、人格塑造、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所产生的影响,强调价值观的主体性价值与意义。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深刻领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真正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一意见充分体现了重视个体需要满足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但个体价值观需要融入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体系中,即“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既尊重个性、承认物质利益,更倡导互助友爱、崇尚奉献精神。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设计,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他的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这些表述强调了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凝聚作用,强调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国家命运,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又要重视个体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个体理想与利益实现有机地融合。在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全面考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了解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大学生个人利益、群体价值观体系特点;引导学生在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等问题的选择上,理解学生努力寻找的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的选择;顺应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构建以一元为主导多元价值观相结合的兼容性价值体系。

3.教师需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还应该是高校所有教师的责任。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具体要求教师做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5]

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要牢牢树立育人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建设、在校园践行的任务,做忠实的实践者和代言人。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从微观上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感染青年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给青年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心中要有爱,教师要全身心地去关爱学生,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讲授都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不能只在课堂上单纯地说教,更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困难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育人方式上要富有情感,需要从细节上关心学生,无论是学生的学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还是学生宿舍分配、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助学金分配等,做到和学生真诚交流,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了解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建立彼此的信任,开展有效沟通,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 陈晓飞.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索,2007(6).

[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3倍 国际最高2倍左右[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17/c70846 - 19027820.html.

[3] 汤莉莉.挫折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4] 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3.

[5] 黄正平.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与内涵凝练[J].教育学术月刊,2012(8).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高校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