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宝晶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共享和开放为理念,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学习和科研为目标,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1992年8月,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创建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IA)为后来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借鉴。这种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学习和科研为目标的新型服务模式深受北美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的推崇,很多高校图书馆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以及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图书馆、卡尔加里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
在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也以高校图书馆为主。2005年,我国学者提出“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自此,国内高校图书馆掀起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热潮,包括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中坚力量。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各高校图书馆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针对用户需求,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支持学生的协同学习、教育和教师的研究活动。
信息共享空间译自“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 IC,也可称为信息共享中心、信息共享室、信息共享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设施、数据库资源和馆舍条件进行整合,在参考咨询员的指导与帮助下,把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只有不断提供深层次学科化服务,把学科服务嵌入到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中,才能突破性地提高学科服务质量,从而满足高校师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教学科研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模型由物理空间层、虚拟资源层和支持服务层3层结构组成。其中物理空间层是IC的基本硬件条件,位于IC构成模型的底层;虚拟资源层是IC的核心部分,位于IC构成模型的中间层;支持服务层位于IC构成模型顶层,直接面向读者,集中展示IC的功能价值。
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复杂多样的需求,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模式,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学科化、集约化的知识管理,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知识性服务。将IC理念融入到学科化服务中,就形成了学科化的信息共享空间,它将信息共享空间和学科化服务的双重优势进行整合,特定的学科物理空间中集成了该学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同时构建独具学科特色的虚拟学习环境与交流社区,用户可以在IC中享受“一站式”的知识服务。
主动性和引导性是IC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更是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的要求。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与学校重点学科专业、重点课题项目学科带头人的合作,让学科馆员主动参与到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充当学科助教、学科顾问、项目成员、科研伙伴,将IC中的学科服务融入其中。另外,IC要主动贴近学生课堂和学习生活,如通过建立专题讨论小组、学科主题社区、兴趣爱好小组、学科博客等方式,把专业老师和学生吸引到IC中来,并引导他们利用学科服务来帮助其学习和科研。
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吸引力是确保IC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图书馆IC在知识聚合、互动服务、资源共享和人际交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充分开发利用。IC中的学科服务可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热点和专题话题讨论,形成聚合效应;建立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内容的数据库资源,增加趣味性;发布丰富实用的生活常识,提高亲和力和交融性。拓展服务范围,如提供免费的用户培训、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吸引读者主动加入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体系。
信息共享空间的学科服务应针对学校一些重点学科和专业提供信息服务,并且要突出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深入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学科服务首先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总体发展目标和方案,完善专业化的服务机制,了解重点学科发展及教学、科研情况,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全面收集资料,结合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编写二三次文献,建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学科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能够整合学科专业数据库、学科视频、教学课件、学术报告及本校师生的学术论著等学科信息素材,保证信息共享空间资源的丰富性,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促进重点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学科服务应积极与院系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服务,例如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导航、学科发展态势分析、学科前沿发展跟踪等服务,这些服务能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深入。
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IC建设的题中之义,IC中的学科服务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图书馆要掌握学校各院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及各院系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馆员通过与院系领导和教学科研人员的沟通,达成以科研人员信息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实现图书馆与院系的资源共享,为信息共享空间配备丰富的学科专业文献。笔者所在的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与学校各院系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包括编目人员指导院系资料室回溯建库工作,以及图书馆学科馆员对相关学科的数字资源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引进更多的学科数字资源。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用户的需求呈现零散化和微型化的趋势,图书馆微讲座应运而生,它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创新。所谓微讲座,就是由学科馆员制定相关的专题,向IC用户推广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文献获取的新方法等,它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能够让IC用户获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满足教师们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
微群具有突出的群体性、交互性,作为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的微型平台,建立IC微群能够实现馆员之间、用户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自由交流、共享资源等。IC微群能够在同一空间聚合有共同爱好和特征的IC用户,这对图书馆利用其聚合效应确定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学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IC微群交流是实现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步骤。馆员在网络社区中与用户交流,可以全面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应用建议等,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质量。
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查找学科信息,把获取学科信息的重点从物理图书馆转移到网上虚拟图书馆。在此背景下,参考咨询能力正逐步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指标之一,这既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为了方便与IC用户的交流,实现学科服务的互动性,IC要建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包括博客、QQ、MSN、电子邮箱等。学科馆员利用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用户——馆员”、“馆员——馆员”、“用户——用户”之间的实时交流和文献传递功能。用户可以向在线的学科馆员发起即时咨询请求,学科馆员通过网络服务来响应用户的咨询请求。
IC中的参考咨询馆员为用户提供的学科信息不仅局限于文献单元的信息,更多的是知识单元和事实单元的信息,主动为对口院系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服务,通过在线实时咨询或电子邮件服务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科知识服务,及时解决用户在获取学科信息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提供定期服务,检索网络资源中相关重点学科文献情况,提供给相关教学科研人员。
随着用户获取信息途径以及需求内容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学科服务的优势体现在服务的动态性上,这种动态性在IC中则体现在学科服务的方式与内容上。
IC是一个信息增量和服务增值的平台,IC中的学科服务既能及时针对用户需求的变化,运用最新的理论与技术做出及时反应,把提供学科服务融入用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又能通过适时地调整服务方式,更新服务内容来适应用户需求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学科服务效能。
建立学科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创新学科服务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科学之路。只要秉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IC定会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教学科研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信息素养教育中心”。
[1]梁转琴.对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来晓玲.西北地区高校面向学科化服务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3] 路莹.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拓展学科服务范畴[J].现代情报,2012(2).
[4]蒲青.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挑战与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
[5] 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4).
[6] 夏莉.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2).
[7] 刘晓东.杜文龙.微群在图书馆应用的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
[8] 盛剑锋.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5).
[9] 樊普.基于用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兰台世界,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