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地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3-08-15 00:51尹黎张颖
图书馆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本馆院系馆员

尹黎张颖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学科服务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最早开展学科服务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其次是北京大学(2001年)。此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厦门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并对学科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如“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1]、嵌入式模式[2]、团队模式[3]、IC2[4]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进馆长指出,学科服务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模式,应因地制宜开展服务,有效的学科服务应该是各种模式的动态选择和灵活组合。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教授也认为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既定的经验可以借鉴。现阶段,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有可能闯出学科服务的新天地[5]。基于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近年来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实践,对模式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对不足进行思考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学科服务基地模式的构建

学科服务基地模式是指在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所或研究室所在院系率先成立一支服务水平较高、服务素质较好的专业学科馆员队伍,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院师生提供各种深层次、个性化、高效率的服务,并对整个学校的科研信息保障起到带头或示范作用。它的基本优点在于能够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全方位前移,推送到教学科研一线,真正做到融入学院、嵌入过程、直面师生。概括起来,该模式建立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充实学科馆员队伍,组建学科服务组

学科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科服务的水平。因此本馆于2010年、2011年、2012年分批引进了具有化学、生物学、音乐学、环境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极大地加强了学科服务力量。这些学科馆员分处不同部门,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科服务工作。按照相关学科背景相互结合,根据不同学院需求的程度,综合考虑资深馆员传帮带新进馆员的搭配,先后组建了9个学科服务组。

1.2 扩大宣传,取得院系领导支持

本馆通过给院系师生统一发送电子邮件“学科馆员致全体师生的一封信”,建立学科服务QQ群,发放宣传折页、学科馆员名片,陈列学科服务海报,加大在校网、校报、馆讯等媒介上的宣传报道力度,以提升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1年12月,本馆陆续在理学院、教科院、材化学院、生科院正式挂牌成立“学科服务基地”。这是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基地开始成为品牌的第一站,使学院领导、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获得了学院领导的支持与配合。

1.3 走访师生,深入了解需求

学科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从“用户到馆提供服务”转变为“图书馆员主动融入用户,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因此,本馆学科馆员主动联络院系教授,统一制定出“教授约见函”、“拜访教授备忘”、“重点用户信息需求调查登记表”,了解院系教授在项目申报、动态追踪信息、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数据库使用、数字馆藏采购建议、学科参考信息快讯内容等方面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服务。同时,本馆馆员通过调查问卷或者面对面服务的形式,了解图书馆中外文期刊、图书、数据库在满足院系师生教学、科研方面的程度。各个学科服务组收集到了多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回复反馈,部分组还建立了重点读者档案。

1.4 根据需求,制定学科服务规划

参照本校各院系的“十二五”规划中的学科建设核心要素指标(如国家级水平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目标)、教学建设核心要素指标(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指标(如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初次就业率等)、科学研究核心指标(如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创新团队等建设目标),结合本馆自身的“十二五”规划,各学科服务组制定出学期工作计划。如理学组2011年第一学期制定的整体工作思路:以《理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学科创新为服务重点,以构建学科服务平台为手段,全面加强馆院之间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理学院教学科研的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保障。

1.5 参与资源试用、评估,协助采访工作

学科馆员除了参与所服务院系的专业书籍馆藏建设外,同时积极推介本馆现有的纸质资源和数据库,并参与试用、评估数字资源。通过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不仅使学科馆员对其负责的专业资源了如指掌,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如医学组根据院系教师需要精品课程的课件、视频,及病理方面图片的需求,积极向采访部门荐购“医学教学素材库”。通过了解用户需求指导馆藏建设,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1.6 对口开展读者培训、参考咨询,优化用户信息环境

学科馆员应主动承担起对口院系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和新生入馆教育工作,逐渐拉近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开展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训的形式可以是讲座、知识竞答、微博或者在线咨询。如理学组每周三中午为学院师生举办数据库使用的讲座,并不定期举行知识竞答,医学组每学年伊始为学院新进研究生举办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专场讲座等。服务院系的参考咨询工作也由相应的学科服务组承担。这种方式能改变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的缺陷,有助于学科馆员创造性地将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程式服务,从而优化用户信息环境。

1.7 搭建学科服务平台,建立紧密服务关系

在数字化网络时代,需要学科馆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能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学科前沿信息、教参课件、精品课程等内容,提供给用户高效、便捷的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学科服务平台有自建门户网站、学科博客以及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等。本馆于2012年5月引进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现已为9个学院、6个重点学科建立了22个LibGuides平台,从博士点、硕士点、课程、课题等深层面开展单元式的服务。

LibGuides平台不但集成了学科相关的馆藏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而且集成了文献传递、查收查引等常规服务和专题文献查找、预约专题讲座、信息素养教育、SCI发文分析等深层次服务。利用该平台可以使学科馆员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使服务关系更紧密[6]。

1.8 整合院系资料员及志愿者力量

资料员和志愿者不但可以减轻学科馆员的部分工作,更是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之间的纽带。例如,理学学科服务组聘请学院的资料员担任特约学科馆员,利用资料员的优势与学院师生联系并负责部分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学科馆员和院系资料员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地畅通了院系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渠道,使信息的传送更加快速、高效。

通过以上学科服务工作的推进,本馆学科服务基地模式初具成效。

2 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

学科服务基地模式是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基地建立及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一些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兼职学科馆员难以保证学科服务的时间和质量

目前,本馆学科馆员以兼职为主,并且分属不同的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学科馆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日常的本职工作所占据,常常感到无法二者兼顾。即使在咨询部门工作的学科馆员也因解答咨询、推介资源等基础服务占用绝大多数工作时间,使得学科服务很难做深。没有时间来钻研学科服务,就很难提高服务的质量、在学科服务上有所创新。

2.2 缺乏学科馆员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对员工工作业绩好坏的评价准则,它与员工的利益分配有关,有助于实现组织发展目标,是一个组织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出台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学科服务做得好坏没有评判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很难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定期对学科馆员进行适当的考核很有必要,通过考核,可以增强学科馆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具责任感,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并不多。美国一流大学图书馆专业馆员平均年薪比非专业馆员高一倍[7]。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也是对他们辛苦工作的一种回报。没有激励机制的保证会使学科馆员逐渐丧失工作积极性,无法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2.4 图情知识和学科知识难以兼具

在国外,学科馆员要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和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并具有资格执照才能上岗。而在我国,同时具有专业背景和图情背景的人少之又少,也没有针对学科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这就使得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的人缺乏图情知识,有图情专业背景的人又常常为不懂专业而困惑。

3 对策

3.1 学科馆员分层次,学科服务有侧重

图书馆可设置学科馆员专岗并对学科馆员采取分层次的做法。如设置学科馆员、咨询馆员专职岗位、联络馆员兼职岗位等,并采取应聘上岗。学科馆员主要针对院系教师、研究生开展课题追踪、嵌入教学等个性化服务。咨询馆员负责解决用户日常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答疑解惑、信息素养教育、文献传递等,主要针对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联络馆员可聘用院系资料员、学生志愿者,主要负责联系和宣传工作。也可以采用专职学科馆员岗位,即一个学科馆员负责解决对口院系师生提出的咨询、培训、深层次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并承担宣传和联络工作,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3.2 建立学科馆员考核机制

考核应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求对馆员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可对学科馆员实行“三向考核制”,即在每个考核周期内,学科馆员既同时接受馆领导、馆同事的监督考核,又要接受对口院系师生的考核,其中院系师生的评价应占较大比重。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员绩效考核采用“360度反馈评价法”。考核的指标可以是一个学期内拜访师生的次数、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量、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定量考核需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肯定馆员的个性,若其在完成具体指标的同时还能做出一些创新应给予加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师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3.3 多方位激励,用好人才

有效的激励是员工快乐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上海交大陈进馆长指出,激励机制可以从奋斗目标、职业生涯、工作业绩、自身价值4个方面来考虑。对不同需求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于待遇较低的馆员,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激励至关重要,可以对业绩良好、有特殊贡献的学科馆员实行物质奖励。对于寻求职位晋升的馆员,可规定学科馆员的岗位级别比同等职称、相同工作年限的人高一些。对于追求学术成就的馆员,可以奖之以学术福利,即优先考虑让学科馆员参加学术会议、外出学习等,并对其学术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追求自我实现的馆员,应提供其成长、发展的机会,委之以挑战性的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对于发挥作用较大的资料员及志愿者,可以提供物质或精神奖励。只有建立了适当的激励机制,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4 因需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都提高了要求,一般要求硕士或博士学历,但是兼具对口专业学科背景和图情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凤毛麟角。这就要求对引进的学科馆员开展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定期内部培训、轮岗、脱产学习、外出参观、参加对口院系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也可鼓励馆员攻读图情专业的在职硕士或博士以提高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学习才能不断增强学科馆员的素质,提高其业务能力。

培训要依据学科馆员自身的需求展开,同时要注重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资料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团队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在馆内形成积极、和谐的组织氛围。

4 结语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被证明是图书馆服务改变现状、实现突破的一条可行之路。它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使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逐渐增强,同时它拉近了图书馆和院系之间的距离,得到了院系师生的认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阶段制约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瓶颈已经不是资源不足而是体制不健全。学科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各高校在借鉴他人有效经验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创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有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

[1] 龙雪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9(4):30-34.

[2]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3] 胡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32-35.

[4] 郭晶,陈进.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5-118.

[5] 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4):1-4.

[6]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7] 周玉芝.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08(3):28-30.

猜你喜欢
本馆院系馆员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民营绘本馆:儿童阅读推广的“毛细血管”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