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图书馆藏旧报纸数字化管见

2013-08-15 00:51刘家强
图书馆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建库盛京时报

刘家强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馆藏旧报纸是指晚清及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报纸文献以刊载新闻及新闻评论为主,信息含量丰富,是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辽宁省图书馆收藏晚清及民国时期旧报纸近120种,主要以东北地区出版的报纸为主,其中包括《盛京时报》、《东三省民报》、《东北日报》等多种珍稀文献,这些报纸见证了当年沈阳、东北乃至全中国的历史,是研究东北地方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老报纸已经发黄变脆,破损严重,无法以原文献提供读者使用,为了利用也为了抢救这批珍贵文献,将其数字化则成为必然趋势。

1 旧报纸数字化的必要性

1.1 有效解决旧报纸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旧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数次馆舍变迁及库房调整,加之长期保存在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书库中,大部分纸张已经老化发脆,破损严重,如果继续以原文献提供读者使用,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坏。因此,旧报纸只能保存在书库中,藏而不用。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方便地检索、复制、传输,不仅可以被多人重复使用和同时利用,也有效地保护了报纸的原件,通过对旧报纸进行数字化可以实现旧报纸的保存与利用并举,较好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1.2 充分挖掘旧报纸的史料价值

从旧报纸的产生年代来看,民国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各种社会思潮在其间汇聚、碰撞,呈现出异彩纷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旧报纸如实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蕴藏着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开发可以使研究者利用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这些资料,满足研究利用的需求,充分发挥旧报纸的巨大价值。

2 馆藏旧报纸数字化建设实践

为了抢救已遭严重损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旧报纸、旧期刊及古籍善本等文献资料,文化部于1985年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辽宁省图书馆是十几个缩微复制点中的一个。经过10多年的时间,全国共计缩微复制旧报纸2827种,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有近50种已经完成缩微复制。缩微技术虽然实现了图书馆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目的,但是缩微品的利用却受设备、场地限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当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在图书馆普及之后,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扩大文献利用范围成为可能。各图书馆根据本馆藏书特色、社会需求及抢救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文献资源数字化。对馆藏旧报纸的数字化主要有两种形式:利用缩微胶片数字化以及直接对原件数字化。目前,辽宁省图书馆考虑到公共对旧报纸的利用需求,经过社会调查及科学论证,于2007年首先对创刊于1906年,存续38年的《盛京时报》进行数字化,2012年又对《东北日报》进行了数字化。这两种报纸的数字化都是在已完成的缩微胶片基础上实施的,分别采用了外包和自建两种建设模式。

2.1 《盛京时报》的数字化

《盛京时报》是清末日本人在沈阳创办的一种中文报纸,它在东北乃至中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其前后日本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文报纸还有北京的《顺天时报》、大连的《泰东日报》。其中《盛京时报》1906年10月创刊,1944年9月终刊,历时38年,经历了中国的改朝换代。报纸存续期间,对中国内政外交以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详尽报道,特别是对东北政情、历史、文化等报道更有侧重。每天的栏目中,东北新闻、东北琐闻基本保持两个版面。它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以及东北地方史的珍贵文献。

这份珍贵的报纸,辽宁省图书馆藏原报合订本178册,居全国公共图书馆之首。改革开放以后,鉴于《盛京时报》的高利用率,辽宁省图书馆与辽海书社于1985年5月对《盛京时报》重新编辑整理补缺影印出版,满足了国内外170多个研究和收藏单位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保护原报,在全国缩微复制中心的指导下,经过补缺,又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对《盛京时报》的缩微工作。虽然藏有全套《盛京时报》缩微胶片及两套《盛京时报》影印本,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此辽宁省图书馆于2007年5月与外包方签约,采用外包模式对其数字化,同年12月底全部完成,全部录入篇目近150万条。

2.2 《东北日报》的数字化

《东北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终刊于1954年8月31日,存续时间8年零10个月。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报纸,经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并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录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报以中国国内时事和评论为主,对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当时的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是研究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初期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也是了解和掌握当时东三省各种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藏有《东北日报》全部的缩微胶片,《东北日报》的数字化工作在已有的缩微胶片基础上,通过自建模式,于2012年开始实施,与外包模式相比,自建模式虽然费时、费力,但也具备自身的优势,能够控制全部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时调整数字化过程中的标准、规范,对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3 问题与思考

3.1 外包建库的数据质量问题

采用外包建库的方式,借助与专业化的公司合作,可以大大缩短建库时间,提高制作效率。以盛京时报数据库为例,《盛京时报》全套报纸将近l0万页,如单凭本馆人员自主建设,大约需要10个人近8年才能完成,而通过外包建库,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繁重的建库工作,数据总量达150万条。外包建设虽然具备了工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但是外包公司交付的数据质量却不容乐观。2011年我们组织人员对已经建设完成的盛京时报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历时1年多完成,发现并修改文字错误、图片链接错误、印刷错误等6万余条,另有由于对规则理解错误导致的漏录数据5000余条。因此,做好质量监控是外包建库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数据库的加工质量,在外包建库之前,要制定详细的建库规则和加工要求,加强对外包建库人员的培训,在外包建库过程中做好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加强对旧报纸的深层次开发

旧报纸作为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特殊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极具思想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对旧报纸的开发不能停留在文献全文提供的层面,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深层次开发工作,在深度标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献资源揭示的深度和内在关联性,进一步完善旧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3.3 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

多数旧报纸长期保存在书库中,藏而不用,鲜为读者所知。数字化完成后,宣传推广工作十分重要。通过宣传,让读者及时了解资源的特色及检索方法,主动对读者进行培训,努力提高读者通过网络利用资源的操作技能。此外,要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增强开放性。目前,辽宁省图书馆所有的自建数字资源只能通过局域网检索、利用,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旧报纸数字化后应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适当开放使用限制,尽可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广域网随时随地利用资源,如可以通过加密、禁止非法下载等手段实现版权的保护,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实现资源的社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张炜.报纸的保存与保护:缩微化与数字化探究[J].图书馆建设,2007(2):37-40.

[2]吴丽杰.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管见——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35-38.

[3] 秦洪芳.公共图书馆旧报纸文献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69-71.

[4]王路.《盛京时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建库盛京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老飞人
“数字温县”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盛京往事
交通规划数据库道路红线规划建库规则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探微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潮流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