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中峰禅师《天目山赋》——兼论《西游记》的几例本事

2013-08-15 00:44:15刘洪强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西游记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西游记》第20回唐僧师徒在黄风岭上见到一座高山,有这样一段韵文:

高的是山,峻的是岭;陡的是崖,深的是壑;响的是泉,鲜的是花。那山高不高,顶上接青霄;这涧深不深,底中见地府。山前面,有骨都都白云,屹嶝嶝怪石,说不尽千丈万丈挟魂崖。崖后有弯弯曲曲藏龙洞,洞中有叮叮当当滴水岩。又见些丫丫叉叉带角鹿,泥泥痴痴看人獐;盘盘曲曲红鳞蟒,耍耍顽顽白面猿。至晚巴山寻穴虎,带晓翻波出水龙,登的洞门唿喇喇响。草里飞禽,扑轳轳起;林中走兽,掬律律行。猛然一阵狼虫过,吓得人心漏蹬蹬惊。正是那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青岱染成千丈玉,碧纱笼罩万堆烟。[1](P273)

第40回唐僧师徒将要遇见红孩儿时也碰到一座大山,描述与第20回文字略有出入。第20、40回分别有“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堂倒洞堂堂倒洞,洞堂当倒洞当仙”,这两句绕口令一样的诗歌,让许多研究者伤透了脑筋,为此,不少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然而这些见解都可商榷。下面举有代表性的例子。

王国光先生说:

“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对这句描写黄风岭的话,不知可有人解释过?从外像小说的角度,我以为是难得其解的。其实繁体字的當(当)上半个字画和洞字近似,“当倒洞”,倒而去之留下田字。《易经·干卦》:“九二,见龙在田”,是讲贤人在野不在位,贪婪庸人执政,所以不正之风横流。见龙在田的现实和飞龙在天的理想形成鲜明的对比。[2](P63)

冯大健先生说:

这段读起来不知所谓的文字,“听”来却是很有趣味的。此处,在第四十回亦有类似的表述:“堂倒洞堂堂倒洞,洞当当倒洞当仙。”差异之处在于以“堂”代“当”,以“仙”代“山”。此类近音词替换,有协和音律之用,却不妨碍文本意义表达。[3](P263)

美国学者蒲安迪先生说:

书内最摸不透意思的是文学游戏,例子之一当推第20回里一行费解的韵文,其异文在第40回里又出了一次,其文如下:

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

虽然我不能自夸已经完全弄懂了这行文字的意义(事实上它可能是一种毫无意义可言的韵句而已),我怀疑这玩笑所谈论的必然是与实体与虚空这一互补概念有关,它不仅写了那互相嵌镶的高山和洞穴景象——如开头部分水帘洞内的洞天场景——而且也与深藏作者心目中更为抽象的实体与虚空等特性相呼应。至少,这一类的妙语迫使读者透过故事有趣的表面去思索隐藏其背后的可能含意。[4](P198)

林庚先生说:“这与其说是在描写,不如说是在玩弄语言上的机智,像是快板书,又杂有绕口令,其实就正是说书人的机智。”[5](P78)

余国藩先生说:“令人挫折频生的文字游戏,当然是写妖洞的两行,其句法很可能受到《淮南子·俶真训》开头一节的影响。即使我们梳理得出该两行复杂的句构,恐怕还是难以解释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就管见所能虑及,这两行对全诗刻画的域外风情,根本一无帮助。”[6](P319)

之所以引上面五位先生的话,是想表明当下学界对此段文字误解极多,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学者,有一般解释也有翻译问题,问题相当普遍。

其实,这段韵文来自元代中峰禅师的《天目山赋》,因为全文与《西游记》关系密切,因此迻录如下:

南辰北斗在山头,玉鬼金乌顶上游。采药仙人游间花,担柴樵于过瀛洲。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半里平。疑是□□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上去上去复上去,上□□岖巅险处。此山山外更无山,万里江山只一觑。山头隐隐见扶桑,山脚微微映太阳。涧水势冲天上水,山塘掩映對天堂。山鸡共日鸡同唱,天河与涧水合流。采药人身靠夜摩天,收药人手攀□椤树。东观大海一勺泉,北望徐州九点烟。山迭峰尖侵碧汉,凌层峻壁接青天。此山有棱棱硝硝石,嵯嵯峨峨岭,凹凹凸凸坡,层层藤藤松,班班点点竹,狡狡料料藤,幽幽雅雅洞,明明朗朗岩,青青翠翠树。只见洞门前叮叮当当响滴淸泉,山背后有潺潺湾湾长流水,左壁厢有稀稀罕罕景,右壁厢有蹊蹊跷跷岩,山色凝青青淡淡烟,朦朦胧胧雨,叆叆叇叇云,昏昏惨惨雾。只见山坞里走出几个班班点点带角鹿,涧水边立着几个痴痴呆呆看人獐,见坠豺狼巡岭走,成群野兽洞边行,树上飞禽啾啾叫,石罅虾蟆聒聒鸣,盘陀石隐金线豹,老树椿藏黄火虫,松鼠悬空撺树顶,狐孙枝上倒翻身,老树倒塔岩前塔,石头歪揣路傍停,猿猴树上舒头坐,鸦鹊争枝绕树飞,萝搭搭钩钩挂,搭搭钩钩挂挂缠松。天地洞天天地洞,洞天天地洞中天。此山碧落逍遥客,山前山后水云仙,山高云险依云险,依云云险显云轩。古庙门门门半揜,曲津湾对曲津湾,当岛洞当当岛洞,洞当当岛洞当山。好似蓝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7](P406)

如果我们比较此赋中语句与《西游记》中的语句,一切就真相大白。《西游记》的作者在这里没有什么寓意,他只是化用前人的成句而已。

中峰禅师,元代禅宗临济宗僧人。俗姓孙,号中峰,世称“中峰明本”、“天目中峰”。15岁萌出家之志,读《法华》、《金刚》诸经。被誉为“江南古佛”,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基本话头令人参究,并提出参禅要以透过“生死”为根本目的。[8](P766)

笔者所见也陋,除此《天目山赋》外,未见中峰禅师与《西游记》有何其他联系,皇帝曾经赐给中峰金襕袈裟,这一点与观音菩萨给玄奘金襕袈裟相类。《武林梵志》卷1载:“祖向上事,非下根小器所可识也。仁宗皇帝闻而聘之,不至。制金襕袈裟赐之。”[9](P310)

我们知道,《西游记》中小妖精的名字是非常有趣的。如精细鬼、伶俐虫,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等。还有两个鱼精,一个叫奔波儿灞,一个叫灞波儿奔,这名字起得让读者莫名其妙,笔者目前未见有人对此进行解释。其实它是有来源的。

朱光潜先生《诗论》第2章《诗与谐隐》中提到一首歌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塔前有座庙,庙里有老僧,老僧当方丈,徒弟六七句。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楞头青,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捧笙,僧僧点会吹管,点点僧会撞钟,奔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奔会念经。[10](P34)

显然“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是从“奔葫芦把,把葫芦奔”变化而来,这表明即使给小妖精命名,《西游记》也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韦勒克等《文学理论》说:“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11](P256)《西游记》的命名亦作如是观。

《西游记》中第24回孙悟空等人吃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后被童子怒骂,孙悟空恼羞成怒把树给推倒了,非常类似《世说新语·俭啬》中一则故事: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12](P873)

因为和峤有好吃的李子,而给王武子的不多,所以王武子生气了,他率领一伙人把和峤家的李子吃了个够,又把李树砍伐了,这与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何其相似!

观音菩萨后来把人参果又救活,果实与枝叶又重新回到树上,而《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的被打落的花果重新上树,显然与《西游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13](P92)

《西游记》第54回唐僧师徒来到女儿国,唐三藏的潇洒英俊吸引了众多女人;而猪八戒等人的奇形怪状也唬倒了很多女人,这一情节与《世说新语·容止》的潘岳英俊与左思丑陋相似: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12](P610)

自然我们并不是说,《西游记》一定借鉴过《世说新语》,而是说两者的相似可以供读者深思并体会。

《西游记》第27回中有一白骨精,现在白骨精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她的来源,宋珂君先生在其《〈西游记〉“白骨精”考辨》中有精审的考辨,认为白骨实为佛教意象,这是非常正确的。[14]不过这个意象虽然出于佛典,但由于它已经活跃于人民大众之口中,却不一定非要从佛典中得出。钱钟书先生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中提出“尽管不读佛经,一个人也会知道这个流行的佛教成语”[15](P342)。白骨精变成一个美女,其实就是流行的“红粉骷髅”的意思。在唐代小说中就有不少枯骨成精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就是《集异记》的故事:

妻曰:“君今夜归房,慎勿执烛,妾之幸矣。”既而友章秉烛就榻,即于被下,见其妻乃一枯骨耳。友章惋叹良久,复以被覆之。须臾,乃复本形,因大悸怖,而谓友章曰:“妾非人也,乃山南枯骨之精,居此山北。有恒明王者,鬼之首也。常每月一朝,妾自事金郎,半年都不至彼。向为鬼使所录,榜妾铁杖百。妾受此楚毒,不胜其苦,向以化身未得,岂意金郎视之也。事以彰矣,君宜速出,更不留恋。盖此山中,凡物总有精魅附之,恐损金郎。”言讫,涕泣呜咽,因尔不见。友章亦凄恨而去。[16](P57)

这是一个典型的枯骨成精的故事。枯骨成人或精是中国古小说中并不鲜见,如《列异传》中的“谈生”就与《集异记》相似:

汉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诗经》。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之言曰:“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耳。”与为夫妇,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已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竟相照也?”生辞谢。[17](P73)

不过,《集异中》明确指出了“山南枯骨之精”。窃以为白骨精的故事未必就是由此化出,但是相似之处却不容置疑。尤其“枯骨之精”与“白骨精”之间的极端相似更让人无限遐想。在宋元话本小说《定山三怪》也有骷髅神。[18](P242)

《西游记》中有七个蜘蛛精化作美女在濯垢泉洗澡,被孙悟空变作老鹰把衣服抓走。萧兵先生《盘丝洞——兼论志怪中“天鹅处女”之意蕴》认为“濯垢泉”一节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很对。[19]魏风华《唐朝的黑夜》有“盘丝前传”认为《西游记》参考了《酉阳杂俎》,也有一定的道理。[20]

不过这个故事其实来源于佛经。《六度集经》卷1:

女浴脱身珠玑众宝以悬著架。天化为鹰,撮衣宝去。[21](P26)

石麟先生《唐宋传奇与〈西游记〉》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多次变成大鸟——鹰,但其渊源却在唐人小说《茅安道》中道士所变之巨鸢。”[22]但这里是有可商榷处。因为孙行者化为老鹰未必就是出于《茅安道》,而很可能是出于《六度集经》,一是因为《茅安道》为鸢,虽然鸢也就是鹰,但与鹰还是隔了一层,而《六度集经》中直接为鹰,而且情节完全一致;二是《六度集经》中还出现老鹰这一意象,如著名的“割肉饲鹰”的神话。可见在佛经中,化鹰较为普通,这也当是孙悟空化鹰的原型。

《西游记》第65、66回有黄眉大王假设西天小雷音,骗了孙悟空师徒,黄眉大王的主人乃是弥勒佛祖,弥勒佛祖让孙悟空把黄眉大王引来,孙悟空怕他不来,弥勒佛祖“将右手食指蘸着口中神水,在行者掌上写了一个禁字,教他捏着拳头,见妖精当面放手,他就跟来”,果然妖精见行者的手心的字,着了魔一样追行者。

实际上在手心上藏东西打败对方,在前代小说中亦有。《玉堂闲话》有这样一则故事:

光启年中,左神策军四军军使王卞出镇振武。置宴,乐戏既毕,乃命角抵。有一夫甚魁岸,自邻州来此较力,军中十数辈躯貌膂力,悉不能敌。主帅亦壮之。遂选三人,相次而敌之,魁岸者俱胜。帅及座客,称善久之。时有一秀才坐于席上,忽起告主帅曰:“某扑得此人。”主帅颇骇其言,所请既坚,遂许之。秀才降阶,先入厨,少顷而出,遂掩绾衣服,握左拳而前。魁梧者微笑曰:“此一指必倒矣。”及渐相逼,急展左手示之,魁岸者懵然而倒,合座大笑。秀才徐步而出,盥手而登席焉。主帅诘之:“何术也?”对曰:“顷年客游,曾于道店逢此人,才近食桉,踉跄而倒。有同伴曰:‘怕酱,见之辄倒。’某闻而志之。适诣设厨,求得少酱,握在手中。此人见之,果自倒,聊助宴设之欢笑耳。有边岫判官,目睹其事。[23](P311)

虽然两者有字与酱的不同,但是构思还是完全一致的。

第69回孙悟空用马尿给国王治病的事情:

行者道:“你不知就里,我那马不是凡马,他本是西海龙身。若得他肯去便溺,凭你何疾,服之即愈,但急不可得耳。”

对于此细节,研究者多以诙谐视之,并未对此深究。其实在中医中常常用马尿入药,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常有马尿入药的。不过,早在东晋时代就出现了用马尿治病的先例,如陶潜《搜神后记》之《马溺消瘕》:

昔有一人,与奴同时得腹瘕病,治不能愈。奴既死,乃剖腹视之,得一白鳖,赤眼,甚鲜明。乃试以诸毒药浇灌之,并内药于鳖口,悉无损动,乃系鳖于床脚。忽有一客来看之,乘一白马。既而马尿溅鳖,鳖乃惶骇,欲疾走避尿,因系之不得去,乃缩藏头颈足焉。病者察之,谓其子曰:“吾病或可以救矣。”乃试取白马尿以灌鳖上,须臾便消成数升水。病者乃顿服升余白马尿,病豁然愈。[24](P20)

马尿治病始于此,这可证明《西游记》并非无中生有。尤为巧合的是,《西游记》的马为白马,此故事中的马亦为白马。似乎只有白马尿有此功能。

《西游记》第73回,七种昆虫蜜、蚂、蠦、班、蜢、蜡、蜻拜蜘蛛精为母亲。明浮白主人《笑林》有《蜘蛛网》与此相类:

蜘蛛结大网,既就。蝇与蚊共议:“此人设心不良,不若共拜为母,轮番供给。”一日,值蚊当觅食,误闭入妓者帐中。蝇奉母命访得之,闻其声嗡嗡然,乃于帐外低唤曰:“第二的,你便在此乐地嗡得好。娘肚皮已饿得七八了。”[25](P214)

苍蝇与蚊子拜蜘蛛为母,与《西游记》的情节类同。明浮白主人不知与吴承恩孰早,不是同时大概也相去不远,可见,小昆虫拜蜘蛛为母在当时较普遍与流行。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作为名著的《西游记》虽然当下是研究的热点,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许多不起眼的地方往往包孕着作者的匠心,不可等闲视之,这也是《西游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

[1]吴承恩.西游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王国光.《西游记》别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

[3]冯大健.世本《西游记》中的说唱韵文与成书[A].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委会.文学与文化(第10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美]蒲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余国藩.《西游记》的英译问题[A].余国藩论学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2006.

[7]徐嘉泰.天目山志[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33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6.

[8]任继愈.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9]吴之鲸.武林梵志[A].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第22册)[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0]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美]韦勒克,等.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4]宋珂君.《西游记》“白骨精”考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

[15]钱钟书.韩昌黎诗系年集释[A].人生边上的边上[C].北京:三联书店,2002.

[16]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曹丕,等.列异传等五种[M].郑学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18]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9]萧兵.盘丝洞——兼论志怪中“天鹅处女”之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4,(3).

[20]魏风华.唐朝的黑夜[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21]六度集经[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2]石麟.唐宋传奇与《西游记》[J].明清小说研究,2005,(4).

[23]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陶潜.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浮白主人.笑林[A].王利器.历代笑话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4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8年4期)2018-12-05 04:05:50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8年3期)2018-12-05 03:50:20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8年1期)2018-12-05 03:25:06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9期)2018-01-25 20:12:14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18:42:55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08:39:17
西游记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