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共享共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实践成果的思考

2013-08-15 00:45:00何晓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学习型公共服务学习者

□ 谢 巍 何晓莉

一、引言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由政府主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联合广州地区多家教育机构参与面向社会提供终身学习的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十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立足广州,开创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开展了政府行业教育、高等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培训、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训等诸多领域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多项应用开创了行业先河并获得业界与用户的肯定。通过创新建立“入高校、入社区、入企业”的现代服务模式,至今,学员已超过63万人,累计培训人次达到4,400万人次,并基本实现了组织者满意、学习者拥护的良好局面。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及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得到行业专家、兄弟城市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指导。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和基本需要

“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以数字化促进学习共享是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学习者,为处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不同的学习群体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差异,对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学习者共享数字化的学习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主要路径。

(二)以数字化促进资源共建是满足“丰富、优质”学习需求的基础条件

实现学习型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资源上,要满足学习者从职业、生活到个人自我完善的个性化发展的各类学习需要,在学习成效上要保障不同的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确立数字化的学习是共享的重要手段后,广大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者共建并提供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成为了必然的基础条件。

(三)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

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教育均衡和教育权利均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提供学习资源,是激发社会各界学习热情,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让每个公民逐步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并最终推动学习型社会更好发展的最有效动力。

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并让每一个人都能享用“丰富、优质”的学习,这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要求。回顾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程,通过政府的引导,高校和社会专业机构的积极参与,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始终面临着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建设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如何让每一个人享用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成果?下文将对这两个难点进行剖析。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难点:数字化学习的共享与资源的共建

(一)数字化学习共享的主要难点

1.理念认识

对于学习者共享学习,普遍的认识是通过提供学习环境,如建设校园、图书馆实体硬件类似的社区学习中心,或者进一步发展至建立软件性质的网站等方式实现,希望学习者能够参与获取学习资源。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乐观。

当前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社会的发展现状远未达到广大的普通的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着重建设可供共享的资源内容,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创造可提供学习者共享学习的服务模式、机制及方法。

2.共享服务投入少,制约学习共享的可持续性与普遍性

推动在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人共享教育成果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目前,学习共享的环境和专业服务支持十分缺乏,高校及社会力量在这方面都较薄弱。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应用,当前在确立服务的实施主体、投入服务的运营成本、设立机制保持可持续性等诸多问题上尚未有适当的模式与机制保障。这两方面原因直接影响着学习共享的普遍性与可持续性,并且正在严重制约资源共建的积极性。

建立学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有偿服务的运营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特性,是实现可持续性学习共享发展的关键。

(二)数字化资源共建的主要难点

1.缺乏资源建设的目的与动力

在高校,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主要体现为行政要求与学术需求下的个体行为,以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以及部分非学历公开课为主,因需求以及人、财、物投入存在的差异,其建设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存在较大问题,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成果不够明显,在社会上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校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拥有的教育资源必须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因此,一方面,调动高校及其教师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实用性”是促进共建的最佳原动力,架设资源共建的供给机制,树立资源的价值导向,健全资源市场化应用以及政府公益应用相结合的需求拉动是解决资源共建动力的关键。

2.缺乏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专业能力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将教育与技术相融合,教师学员与平台相融合,将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数字化的专业化很强的系统工作。其涉及的专业工作包括从资源项目的立项、教学目标的建立、内容体系的建立、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与设计、数字化的应用体验设计以及最复杂的开发制作与运维,除了项目专业方向的主题教师外,具备教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制作等多专业能力的资源建设团队对建设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来说必不可少。

当前在高校以及社会力量中具备数字化资源建设专业能力的服务机构十分缺乏,资源建设大都只能在内容的数字化搬迁以及在固有的教学平台上完成较为简单的教学活动,距离完整的教学功能差距较大。“有效性”的不足也严重制约着资源共建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数字化资源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共建、委托建设等模式和市场化的机制,是推动数字化资源共建的有效办法。

四、解决共享共建问题的关键:建立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学习,其核心是:“共享数字化学习、共建数字化资源”,而实现“共享共建”的关键是建立起区域数字化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系统理论认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以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基本素质相当的区域为范围,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以政府为主导,高校(教育机构)为教育主体,专业数字化教育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供给综合体,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并服务于越来越多的办学组织的学习支持服务要求。

(二)核心作用:实现“共享共建”

建设丰富、优质且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同需求的学习资源,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核。构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及整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参与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中来,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意愿并支撑实现共建的能力,是实现共建的关键。同时,建立起让人人享用教育成果的服务设施和手段,是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作用。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建立合适的共享共建机制,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共建的成效。

1.学习共享模式与方法探究:以服务促共享

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构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共享的服务和手段,通过共享环境的建立和可持续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向学习者传递价值、理念及提供学习组织、教学服务、学习方法等服务。

(1)共享的模式

以政府的规划组织投入为主,以区域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为社会提供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服务。

(2)共享的机制

实现共享的关键在于建立组织体系、服务模式和可持续的机制。

①政府:促进应用与建立环境

政府通过围绕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社会均衡制定学习激励政策,从而积极引导资源的共享应用。在社区、高校、企业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服务设施,满足学习者更方便地享用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建立资源共享的环境。

②高校:示范应用

高校作为资源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资源的使用者,率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应用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形成良好的资源应用氛围。

③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共享的服务者

专业教育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及创新的方法,建立并完善面向学习者学习共享的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电子商务推广服务、数字化学习导学服务、体验服务、学习和考试支持服务等手段,主动向社会成员及时传递价值、教学组织和学习支持服务,让数字化教育与学习者“零距离”;建立资源共享和共享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让学习共享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积极配合政府的公益事业,响应政府的要求与举措。

2.资源共建的模式与方法探究:以应用促共建

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共享的基础,以需求为中心,通过模式创新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同时通过整合专业机构,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1)共建的模式

应用拉动共建,政府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及社会均衡发展要求制定学习指南,并不断加大政府订购资源的力度,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公益地投放学习共享;同时在学习共享服务中产生市场需求,由服务机构订购资源,进一步拉动教育机构制作并投入到学习共享中。在共建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但应结合先进的社会教育力量,特别是先进的企业教育资源,并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建设效率和效果,构建共建的联合体系。

(2)共建的运行机制

在共建的运行机制中,政府、高校、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等在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及作用。

①政府:激励订购

首先要建立共建的激励机制。要积极鼓励教育机构、企业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包括制定提高参与度的机制,对参与共建资源的质量评估及奖励机制,资源持续更新及应用推广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可以通过参与教师实现继续教育学分累积、荣誉和经济奖励等。

其次,提出需求,订购资源。根据经济发展,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领域、专业和课程制定建设指引,引导参与资源建设的机构和个人按照政府的需求进行资源建设,并建立专项经费,订购资源。

还要建立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保障资源开发机构和个人权利,明确资源的知识产权、著作权等。

②高校主体,校企结合

首先是建立资源汇聚的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培训者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合理安排开发时间,并以科研或教研经费的模式对教师给予奖励。

其次要建立资源体系,推动学习与就业、发展相互促进。围绕学习者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体系,让学习者连贯、系统地学习。

③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激发需求,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化建设能力

首先要挖掘和激励用户的需求。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就业、提升和自我完善进行资源需求的挖掘,同时根据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建设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引导和激发社会大众对资源的需求。

其次要以市场化机制,通过科研委托、联合开发、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把教育机构和专家的力量整合到资源的教研和建设中来,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给予合理的报酬。

第三要构建数字化资源开发的专业能力,建立支持服务标准和模式,建立专业团队,支持教育机构和专家设计出促进有效学习的优质资源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五、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

广州市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起,开始了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年发展,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已基本具备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体系的特征,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机制和方法,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有力推动和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具体践行方法及成果如下。

(一)共享的方法与成果:环境是基础,服务是关键

实践证明实现共享的核心是,要让学习者有地方可学、乐于学、便于学、有机会学。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方法是:

1.建立共享的激励机制

(1)广州市政府、教育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面向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学习中心,满足学习者有地方可学。

(2)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学习鼓励支持政策,包括积分入户、培训费用减免等,让一部分外来工和高技能人才免费享用学习资源。

(3)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电大):对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基层职工进行学习资助,最高比例达到1,600元/人,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目前,服务人数达到63万人,培训累计超过4,400万人次,享有学费减免的人数达到2万多人。

2.建设数字化学习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1)进高校: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教育超市”

依托高校建设“教育超市”,实现数字化学习体验报读与学习支持服务“双落地”,并将服务受众从高校师生延伸到周边社区居民。

(2)进社区: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学习中心”。

在生活社区中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让基层家庭乃至进城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优质的数字化教育服务。

(3)进企业: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社区企业学习中心”。

通过“送教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中建立数字化企业大学,在普通企业中建立数字化企业学习中心。目前,在广州市内建立了50多个企业学习支持服务点。

3.建立“先进推广”的服务模式

建立了先进的电子推广手段,利用“互联网+电话”服务模式,精准、快速地找到学习用户,激发学习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1)969300教育服务热线

通过电话咨询服务、在线客服、留言及邮件服务、IM群组服务在广州已经服务1,400,000人次,月均服务量为11,652人次。

(2)电子推广

建立了数据库价值传播、搜索引擎价值传播、微博矩阵价值传播、短信、邮件价值传播等五大价值传播渠道;建立了由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网站群、网院网站群、ee教育超市、职工教育网群构成的网站群。

(二)共建的方法与成果:需求是动力,能力是基础

1.把握“建的内容”——响应需求、激发需求,以需求为中心组织建设

(1)响应学习者的需求

主要围绕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就业上岗、职业发展、自我完善和子女教育需求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建设:

●以就业、发展为目标建立了ee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中山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职业培训网络学院、广东物流职业培训网络学院等。

●以完善自我为目标建立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生活网络学院、ee生活学院网络学院等。

●以子女快乐学习为目标建立了ee青少年网络学院、东湖围棋网络学院等。

(2)响应政府委托订购的建设需求

先后建设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广州市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市工会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广州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广州市普法教育网、广东省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网、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专项培训平台等。

2.调动“建的意愿”——政府激励、市场化拉动

政府投入经费结合市场化机制,积极鼓励高校(教育机构)、企业参与资源的开发:

(1)政府:每年投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达500万左右,组织有实力的机构和企业参与资源的建设。同时,每年组织精品资源的评审,给予开发机构和开发个人以荣誉和物质奖励。

(2)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科研委托、联合办学、自主开发,整合教育机构和专家参与资源的教研和建设,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给予合理的报酬。

3.找到“建的组织方法”——联合办学、专家合作

(1)与高校(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发挥高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优势和教学实力,进行内容体系的确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实施。

(2)与专家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与行业、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进行合作,发挥专家的号召力和资源设计及内容开发能力。

4.具备“建的能力”

由数字化教育的专业机构提供基础服务能力(SSRS)

(1)S(System系统)服务能力

拥有国内规模较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和硬件系统支撑平台,拥有千万级用户数据处理及管理能力;10万级用户同时在线视频应用的网络教育服务能力;100TB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储能力;10GB级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CDN多运营商网络接入能力。

(2)S(Software软件)服务能力

自主研发了集“管、教、学、用”为一体的第四代综合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在数字化教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其数字化教育实现能力直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适应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多终端学习环境。

(3)R(Resource资源)服务能力

打造了专业的数字化资源生产线——“学工厂”,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进行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开发,具备大规模、高质量的资源服务能力,年生产量达到5,000个课时。

(4)S(Support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建立了专业化的“远程接待中心”,形成了“电话、网络、线下”三位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及保障制度,日均服务量可达2万人次。

六、结束语

通过“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实践,探索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体会,提出了构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模式、机制和方法的优化和完善,一定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25.

猜你喜欢
学习型公共服务学习者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16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0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