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工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2013-08-15 00:51
职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业绿色职业

绿色工业文化是后工业时代的整体生态理念,它体现着劳动者间的关系,体现着代际关系以及人类的生产与生物界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问题。当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进入技术爆炸的工业化时代,思想观念却仍停留在蒙昧时代,被“灰色”污染的行动意识所支配,致使各国屡屡陷入生产规模扩张与环境污染并行,GDP总量不断增大与环境治理并存的怪圈。不能不说这是人类精神的沦丧,传统的“灰色”工业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桎梏,成为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元凶”。

绿色工业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建设文化繁荣的软环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绿色工业文化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它以生态文化为导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改变原有高污染的“灰色”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的“绿色”工业。这已随着《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白皮书》报告[1],在全球范围达成了共识:“绿色工业文化”是世界工业发展大环境下滋生出的新理念。职业教育应该对之做出反应,把承担推广、践行绿色工业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培养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为社会生产活动输送新鲜血液。它是中国工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要素,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素质体现着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高低。如何把先进工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整个职业教育,使先进生产理念扎根于每一位准职业人的心灵,是在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及其价值意义

绿色工业文化是绿色工业彰显的文化,是绿色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后工业时代的工业文化。它表征于后工业时代人类超然于工业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的总和,它反映生态整体和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配和指导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人类以理性态度看待财富,在确保经济社会乃至整个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工业生产,追求人类福祉。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

海德格尔是最早关注生产技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学者,其后期研究的主题重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类利用技术科学对世界进行掠夺性索取,造成了生存世界的恶化,“大地荒芜,世界倒塌”,导致“现代人已经被连根拔起”,世界已不再是人“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2]。严峻的生存危机呼唤一种新型工业文化以建构人类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绿色工业文化正是人类反思其生产活动与生存环境系统尖锐矛盾后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文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经济理论系统论述了人类发展的资源的长久支撑问题;80年代,美国的E.拉兹洛发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指出社会生产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各国“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方案,就“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增强公众意识;促进培训”的环境教育的“行动基础”、“目标”和“实施手段”[3]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支撑工业生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要素,人类应当热爱并感恩大自然,倡导节俭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此,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绿色工业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绿色工业文化正引导着“绿色工业世纪”。

(二)“绿色”工业文化蕴含的价值意义

第一,彰显工业生产的公共道德责任。绿色工业文化彰显道德经济,倡导发展经济要受生态伦理约束,遵守敬畏地球家园的伦理原则,承担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责任”,这是保证绿色生产得以实施的基本道德推动力。工业生产如果放弃其道德责任,必然会为经济的增长付出高昂代价:以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换取物质欲望的满足。传统工业资源配置中“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现象”,以及内部的经济与外部的不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都证实了承担生产的道德责任也是一个囚徒困境。由此,绿色工业文化昭示人们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看待生产实践,以非常谨慎的态度看待生态阈值并警惕地球参数的变化,采取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措施,规避“边生产边治理,同时为医疗付出更大代价”的现代化怪圈。

第二,表征对劳动者个体的终极关怀。如果说绿色工业文化主张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彰显工业生产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责任,那么绿色工业文化主张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源自对于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的追问,它反映出人类发展工业的终极价值追求,聚焦于个体人生的幸福与否。毋庸置疑,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归于斯的自然就是人类的终极依托[4]。人正是因为对自然的探索,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才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也正是因为对责任的承担、对内心道德律令的践行,才获得了巨大的道义力量。承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与对人类个体的终极关怀一致决定,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美丽,对于人类自身有利,是人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应有之义。

二、现代职业教育应是“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成为教育的灵魂,促使教育担当起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教育支撑着文化存在和发展,提供文化存在的活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教育的文化的启蒙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当之无愧的成为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她曾作为支撑工业化的奠基性力量,推动着工业化进程。面对工业文化的转型,即由“灰色工业文化”向“绿色工业文化”的转型,现代职业教育有责任使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成为培养职业人精神养料,为绿色工业文化提供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使自身成为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类型比较,现代职业教育与各类产业结合得最为紧密,作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职业人的载体,有助于其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职能的发挥。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及其教学、技术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将“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观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现代职业人。在此前提下,现代职业教育以为国民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位才有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之类经济组织比较,又具有教育固有的公益属性。而企业不可摆脱经济人属性,其本性上是逐利的,绿色工业文化很难从工业体系本身生发出来,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需要由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任便历史的、逻辑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责任。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树立既服务产业又引领产业的理念,在服务产业中创生绿色工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充当了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有其质的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活动属于制度化的活动,其人才培养目的与规格体现于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特别增设了“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要求劳动者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体要求和原则[5]。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构成了未来从业者职业伦理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为绿色工业文化存在提供活力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应具有的价值选择。现代职业教育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将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他们在母校形成的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带到工作岗位上,体现于职业行为中。此外,保持工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关系,已作为国家意志承诺于国际社会,成为与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任务在于,使学习者或受训者理解并会处理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的实质是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工作世界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是所有政府和企业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对工作世界状况关照的特质决定,产业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心。这已为先发国家经验所证实。一些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发达国家,绿色工业已经开始付诸实施[6]。事实证明,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重视绿色生产、懂技术、能治理环境的人才,政府和企业也就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生态素质,从客观上要求这些“准企业人”必须具有绿色生产观念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要结合专业,“注重具体的职业,旨在弥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个人就业并参与环境和发展工作”[7]。当未来的职业人认同并主动践行绿色工业文化时,职业教育才算承担起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

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蕴含潜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完全责任。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收益。拥有大批具有绿色生产理念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节约、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据有关资料分析,工业企业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污染事件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社会危害恶劣,究其原因,很多是由职业道德问题带来的,即技术工人绿色生产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或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的。可见,技术工人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人都具有积极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正确的绿色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就提高了。由此提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专业技术人员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培育的问题,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推广的战略性问题。

三、“绿色”工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绿色工业文化融入工学结合教育过程

实践是把握世界最直观、最准确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真谛。人对外物的认知由实践开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在认识指导下开始新一轮的实践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文化素质的提升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多的是在做中体会,通过亲身活动、实践探究和体验得来。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体验职业文化,理解工作过程的原理,将其创生为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智慧,转化为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实际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决定,学校和企业同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在工学结合办学中各负其责,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到优质的生态工业园区实习,使师生能够亲身体会仿效生态群落原理建设的工业群落在优化配置和推进非物质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意义。校企合作中,企业有义务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渗透给未来的员工,学生感受真实绿色生产情境,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学校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习企业先进的清洁生产和管理经验以更新知识体系将企业优秀工业文化带回到校园,同时也将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文化集散地所孕育的绿色生产文化传播到企业,实现企业先进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的“交融”。通过与企业接触,进行工学交替,有利于营造工业文化与职院文化的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职院文化与企业绿色生产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因此,在工学结合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按工业发展的需求实施,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工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尽早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这种做法为学生拓宽了就业面,为现代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面,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二)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

在职业教育内容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成为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开设专门的绿色工业文化相关课程,将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堂教学环节中[8]。将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要拟定相应教学大纲,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价值预设,体现层次性和独特性兼顾的原则。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有三种策略:其一,开设公共必修课。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专设公共课,现代职业教育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开设公共必修课形式(类似于大学英语课程),系统地进行ISO14000常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介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各院校可根据办学特点和学科侧重点有选择地开设《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公共课程。二是在德育课程内容中充实环境伦理内容。将环境伦理作为德育课新内容,纳入德育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使环境伦理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在环境伦理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态价值观教育,让生态人格成为培养学生生态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人格修养组成部分。其二,设立选修课。开设人口、资源、环境类相关的选修课程。各专业(群)将其纳入“课程模块”中,由不同的专业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程,如为机械加工类专业增设“绿色制造”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和兴趣有选择的进行修习,从行业文化的视角来体会绿色工业文化。其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不开专设课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作用,用环境即校园设施中的绿色工业文化元素影响学生,达到宣传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软环境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职员工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绿色工业文化强化职业教师教育

教师作为文化负荷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言传”和身教两方面体现出来。“言传”即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内容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使学生产生对绿色工业文化的认同。身教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通过绿色工业文化课程教学,而与学生的直接交往对学生的影响。可见,职业教育过程中孕育和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关键在教师。没有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输入,教育领域及社会整体的绿色工业文化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然而,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优秀师资缺乏,教师的绿色工业意识与生态事件处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特别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视野较为狭窄、观念相对陈旧,仅着眼于所教学科,不具备把绿色生态观念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要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绿色工业理念的主旨将由教师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教师是需要首先接受绿色工业文化教育的群体。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生产知识的培训,使其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绿色工业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所需知识技能分布于各个学科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专业特点,通过自身宽厚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采取学科渗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融入绿色工业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思考问题,使之形成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教育内容,以此发挥学科教学在校园绿色工业文化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卡耐尔的自然教育方法,欧洲媒体教育专家曼弗瑞德.欧本的可视化与主持式教学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访学、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同时,应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四)校园生活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1.建设生态校园。校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构成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生态校园,是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生态校园也叫绿色校园,通常是绿化面积较广,植物种类多,布局合理,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辉映,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校园环境。生态校园酷似一部绿色文化教材,在给学生营造美丽而舒适环境的同时应使其从中受到 “绿色”的陶冶,激发和催化热爱美丽自然的情感。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是受到绿色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建设生态校园要重视其教育立意。生态校园建设一般要注意三点:其一,校园的立体式绿化建设。校园本身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存在,优美、有序、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对师生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二,建筑物和设施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设计应充分考虑和体现节能要求,构建生态型建筑布局可以实现校园内资源最大化共享;建设雨水收集的设施,实施节能节水的具体措施和量化管理;实施生物垃圾堆肥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其三,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与物质景观融合,赋予校园环境精神意蕴。在校园的各种设施和景观,布置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宣传条幅,使它们能够反映人类愿与自然重修旧好的意愿,体现师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使专业教室、绿化景观、实训基地、活动室、运动场、图书馆等“说话”,当师生身处其中时,形成师生与环境的“对话”,从而产生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的互动,起到教育作用。

2.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工业文化体现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师生而言,应该把绿色工业文化作为精神追求,致力于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以环境价值观念、生态审美意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群体心态、管理作风、学风和校风。在感性直观的生活实践中,践行低碳生活,则直接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经常性的开展节能降耗、无纸化办公、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处理等宣传,建设节约清洁的校园环境;倡导节约水电、适度消费、文明修身,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造就校园生态文明的新天地,让绿色的行动观念注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是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职责。

3.社团活动示范,引导公众认同绿色工业文化。学校应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素质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一,通过环保讲座、辩论赛、征文等形式传授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利用橱窗、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介,广泛宣传环境伦理知识,普及绿色工业理念。第二,应支持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自然探秘、野外见习实习以及保护母亲河等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自然生态是充满智慧的,这些活动在提高绿色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同时孕育了学生的生态审美和反朴归真的情感。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应推广到社会,如在社区中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众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比如,学校利用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与企业合作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绿色工业文化建设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并引导其用绿色工业理念指导生产。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将其自身的价值意识与社会价值观相融通,并在实践、反思、领悟中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昭示的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具体问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前程有赖于如何解决“生态—发展”构成的矛盾,这“需要启动科学技术的力量,更需要启动我们内心的资源”。我国要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道路,前提是培养出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孕育与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准职业人”的重任。只有将绿色生产理念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生态行为习惯,才能为绿色工业培养合格的守望者和建设者;才能让全部新时代的劳动者,在地球家园上实现“诗意地”栖息。

[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EB/OL].http://www.exam8.com/lunwen/jingjixue/qita/200810/968690.html.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305.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99,81.

[4]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17.

[6]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3.

[8]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7.

猜你喜欢
工业绿色职业
绿色低碳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职业写作
工业人
我爱的职业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再造绿色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