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都强调“做中教、做中学”,但是现代学徒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在职业学校产生以前,这种以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逐渐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走向崩溃,学校教育取代了学徒制。在工业革命后100多年的历史中,甚至直到今天,学校教育一直占据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舞台,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的确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初级技能型劳动者,但是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学生的质疑,改革势在必行。
正当人们认为学徒制只适合家庭作坊的手工业经济而应该收入历史博物馆时,德国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对学徒制的重新思考。战后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经济残局,还因为美苏冷战导致东西德分裂,但在战后的短短十多年间,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就再次超越了英法,成为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致胜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以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双元制恰恰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之后,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效仿德国,开始了新的学徒制尝试。目前,学徒制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加拿大、法国、爱尔兰和英国等国家,也是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力补充,但在美国,则显得较为式微。
有研究把西方的学徒制系统划分为北欧系统和盎格鲁萨克逊系统两类。北欧系统以德国为典型,丹麦、奥地利、瑞士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普遍有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历史传统,相关立法较为完善,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责任感与热情较高,普遍采用双元制培训,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明确;盎格鲁撒克逊系统以英国为典型,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的企业培训传统一般为自愿自助,企业投入职业培训的意愿较低,国家比较注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人们对学徒制的态度比较负面。但自上世纪末以来,这些国家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参加学徒制的人数显著增加。
“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在一些国家也称为“新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职业教育,它试图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的一场重大变革。
现代学徒制因所在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英国现代学徒制包括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其培训的对象、时间和要求取得资格证书水平都不一样;澳大利亚实施了“新学徒制”,“用户选择政策”,使企业在学徒培训的内容、方法以及时间上都享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韩国实施了“2+1制”,即学生头2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3年则在企业接受为期1年的现场实习培训;瑞典的学徒制已经成为高级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等等,但作为现代学徒制都应具备下面这些基本元素:现代学徒制实行企业和学校交替、结合,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部分时间在企业培训技能;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徒享有低于成年工人的学徒工资;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确定培训内容;有强大的法律保障,奠定了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在地方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虽然在现代社会,西方学徒制得到了重生,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全球化与人才流动等等。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近些年来,西方国家不断改革现代学徒制,并且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学徒制的对象扩大,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注重基础理论与通用技能的培养,出现第三方培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