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李瑞光 段万春
生态旅游是指一切以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日渐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时尚。云南因其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民族文化,而使其在发展之初就是一种以文化和自然旅游为主体的旅游,这使得云南生态旅游在近十多年迅速崛起,并在国内外产生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但与生态旅游更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将对云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给云南生态旅游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云南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生态旅游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有着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接壤或近临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良好的地貌类型和自然景色交相辉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也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旅游空间。目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如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三江并流、虎跳崖、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其中最大的看点是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有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是云南生态旅游发展当中最典型的代表。除此之外,云南还推出了包括滇西、腾冲、德宏、瑞丽生态旅游线,这条线上不仅有大到70%以上的植被覆盖,同时还有独特的火山和温泉资源。
2012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同比增长31.2%。据统计,2012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45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接待国内游客1.9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其中生态旅游收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将成为未来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方向[1]。
生态旅游是一项新兴、内涵十分丰富的产业,要把生态旅游专业化,需要一批既懂生态知识,又懂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由于大部分生态旅游景点是在原有自然、人文保护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景区管理人员、导游基本上都是原有工作人员,并未参加过任何专门的有关于生态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培训,服务质量较差,从而不能满足游客精神上和心理上高层次的需求,造成所谓“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的局面,致使旅游景点不能提升游客的兴趣,更不能达到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目的。
生态旅游的兴衰,与人才密切相关。就云南高校培养旅游人才的总量及结构来看,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2008年全省旅游院校教育情况分析,云南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为12个,培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中专生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12451人,其中生态旅游专项人才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全省除了云南大学和西南林学院等少数院校培养生态旅游专业硕士生外,其他多以培养传统旅游人才为主。而且各院校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知识技能培养体系架构,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生态旅游专项人才。因此,对于云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云南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云南“生态立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低碳经济”等发展目标的实现,云南省旅游局制定的云南生态旅游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旅游生态总人数达到8100万人次,生态旅游总收入达到650亿元;至2020年,生态旅游总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至2025年,生态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可见,生态旅游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从云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其人才的供需矛盾还十分突出,因此,加快生态旅游专项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1)缺乏对生态旅游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尽管云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由于人们一直以来对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多数院校不愿意开办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专业,虽然少数院校开办了生态旅游专业,但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开设的多是大众旅游课程,使得生态旅游专业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同时,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将其归入整个行业发展规划当中,也未制定针对生态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缺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导致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导游等其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虽然云南生态旅游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总体而言,生态旅游区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无法体现生态旅游的特色。
(2)学校的培养规模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旅游”命名的教学院系,该院以培养生态旅游管理、营运和科研人才为目标,坚持“创一流、办特色、教学与科研力量并重”的发展思路,“应用型、通用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在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推广绿色、户外、保护、和谐的生态旅游理念。除西南林业大学外,云南农业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又称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也在培养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大多数院校,如昆明理工大学以及各地的旅游学院等均是旅游管理或导游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大众旅游课程,与生态旅游专业存在很大区别。
目前,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认为生态旅游专业就业面窄,没有发展前途,因此每年报考该专业的人数极少,这就使得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难以达到应有的规模,无法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生态旅游专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云南省从事生态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由学生态学、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毕业的教师组成,真正毕业于生态旅游专业以及专门学习过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师很少,更谈不上既有相关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的缺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专业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专业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制约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课程设置缺乏操作性。生态旅游专业偏重实用性和技能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需求,这就对专业设置与专业岗位的协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一些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住宿等费用使得实践教学的投入较大,致使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过多的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生态旅游行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应被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纳入整个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中,制定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采用“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既可吸引到专业素养高的综合性人才进入人才队伍,也可强化对在岗人员的培训教育,分层次的对生态旅游景区的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选送一部分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完善持证上岗制度;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即邀请专家、学者到景区开展讲座,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云南高校生态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等是亟待改善的重要方面,应加强生态旅游的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针对现状,云南相关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引进全国高校生态旅游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云南高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二是挑选一批精英骨干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提高教师素质;三是聘请相关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或做兼职教师;四是选派部分教师到景区进行挂职锻炼。
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结合生态旅游自身特点,寻找与行业发展的契合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对于云南省各高校而言,应该以适应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目标,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来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能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方案。
为符合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生态旅游专业教育在强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托云南省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各高校应积极争取与云南省内相关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通过建立长期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来调整课程实习时间,如导游专业的实训可以安排在旅游高峰期,使学生能有更多实际演练的机会。
由于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倡导“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提出,为云南与东盟国际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也为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生态旅游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力争培养国际型生态旅游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云南现有院校在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及挖掘办学潜力的基础上,要积极扩大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覆盖面,尤其是对高素质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二是开设小语种课程,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语言,使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掌握一门或多门东盟国家的语言;三是开设有关东盟国家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以及接待礼仪的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加强与境外旅游院校的合作交流,如与东盟国家的一些院校合作办学,选派学生到东盟国家留学或者与东盟国家开展联合培养。
云南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前景广阔,基于目前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云南省应在充分借鉴上述对策建议的情况下,结合自身发展需要,采取措施改善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保证生态旅游业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1]王金凤.浅析河北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J].河北林业科技,2010(2).
[2]陶颖.可持续旅游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云南的生态旅游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09(1).
[3]张洁.对云南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4]粟维斌,叶萍.广西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
[5]全为民.云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6]周弘.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04(2).
[7]舒兰,苏智先.四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