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理念溯源:从孔子到郎格朗

2013-08-15 00:51崔惠民
职教论坛 2013年3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孔子思想

□崔惠民

终身教育理念溯源:从孔子到郎格朗

□崔惠民

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终身教育思想最早的论述者,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使人们开始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从时间的持续性与空间的开放性两个维度对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加以整理论述,并结合借鉴法国教育家格朗格终身教育思想,总结出现代终身教育的内涵,以期为完善现代终身教育的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孔子;郎格朗;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论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一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日本教育学者也称孔子为“终身教育必要性的先驱者”[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有关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经典论述,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使得人们在继承孔子教育思想时,侧重于研究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而忽略了孔子对教育自身一些隐性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现代终身教育理论,有必要对其终身教育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理想设定,孔子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时间的持续性以及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两个方面。

(一)教育时间的持续性

孔子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描速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从“三十而立”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个过程的转换,离不开学习和不断的接受教育。“志于学”是实现“立”、“不惑”、“知天命”、“耳顺”,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状态的先决条件。因为人认识水平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知识的双重作用,人能力的发展也并非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因而,人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在客观上提醒人们应该不断的接受各种新的教育,终身学习。孔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诫人们,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必然是需要学习的过程,是持续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具备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和能力。“人的发展”和“持续地接受教育”两者互相促进。

在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将人的一生简单地分为前半生学习和后半生工作,反而认为人的发展必须依靠终身学习,认为学习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应该从小志于学,即使年老也应保持学习的精神,并且也同样具有学习的能力。他曾感叹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可见,他所理解的学习和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工作做准备,而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学习和生活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截然的分开。应该将学习和接受教育作为人生的一种需求,作为生活的一个部分。也唯有用心于学,才能与时间抗争,幸福地生活,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理想状态。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不是局限在幼年和青年时期,而是与个体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活到老,学到老”。他认为教育活动应在时间上持续人的一生,存在于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个体在学习中不断的完善自我,并且他将终身学习作为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这既是教育最初的含义,也是现代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4]。

(二)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孔子有关教育空间开放性的思想并不是指教育地点的不固定,而是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持有的开放姿态,即能够使得任何人都能接受到他所需要的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教育,即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仅产生在教师的课堂之中。

孔子的终身教育倡导教育观念上的民主和平等,提倡教育不应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多数人的权利。孔子提倡“有教无类”[5],兴办私学,将受教育的机会向更广大的人群开放。他接受学生的条件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限制,只要有学习愿望者都可以随时参与到他的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他所接收的学生不分国籍,有来自鲁、卫、齐、楚、宋、陈、吴、秦等“各国人士”,也不分政治经济地位,既有大贵族子弟如司马牛,也有称之为“卞之野人”的子路和“在缧绁中”的公冶长,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更没有任何年龄上的限制,既有年长的冉耕,也有年幼的曾参。这就使得那些背景来历如此不同、年龄参差不齐的人都有机会能走进课堂,都能接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二、1960年代郎格朗终身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

(一)郎格朗终身教育的理念

尽管孔子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但“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却很短,“终身教育”概念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倡导者为时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活动家保尔.郎格朗。他认为,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于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奠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1965年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终身教育主要倡导教育应从纵向上贯穿人的一生,人生不再被简单机械地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人生不再是由学校到工作的单一过渡,学习不仅仅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任务;从横向上,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肩负起对个体进行教育的使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唯一的场所。这些思想扭转了工业时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和人生关系所产生的某些偏见,也使得终身教育迅速从成人教育界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的发展

继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尔.郎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之后,世界范围的终身教育理论探究以《终身教育入门》、《学会生存》、《回归教育:为终身教育的战略》三部文献的出版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终身教育”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6]。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就开始为终身教育法制化、体系化而努力,例如,美国早在1976年修订高等教育法时,就用专门的部分规定了终身教育的内容,随后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1990年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5月通过了相关法律;德国在宪法中有终身教育条款。进入21世纪,更多的国家或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政策文件。

三、现代终身教育新内涵及其发展对策

(一)现代终身教育新内涵

当今世界是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迈向知识社会,人的素质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终身教育是导引人们应对世界快速发展及各种挑战的需要,因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强调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应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现代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新的原则,使教育越出了仅仅是学校教育格局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空间。

现代终身教育的新内涵较为具体和普遍的说法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人们一般都把终身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体系,并且努力去营造这种集各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教育体系,综合以上分析,现代终身教育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1.终身教育的意义和范围含涉在生活、终身与教育三个概念上;2.终身教育包括各年龄阶段:婴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即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期的教育历程;3.终身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教育,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4.终身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需要加以改造以纳入终身教育之中。在终身教育的原则下,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需要作调整,以建立联系和衔接;5.终身教育并不等同于成人教育,但包含成人教育,涵义比成人教育更加广泛;6.终身教育既包括专业性的教育,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等方面的教育;7.终身教育的活动除传授知识的形式外,往往与社会的文化活动、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环境、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满足结合起来;8.终身教育建立在民主化、普及化的教育理念之上;9.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学习化社会;10.社区教育是实现并完善终身教育必不可缺的,其最终目的与终身教育的目的完全一致并相吻合[7]。

(二)现代终身教育发展对策

早在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就规定,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6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己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成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提出要尽快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多处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状况,终身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终身教育,必须改革教育。社会的变化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并且这种改革应是全面的、深刻的,否则教育则会大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前进。只有改革,才会有主动权;只有改革,才能把握未来。就我国教育而言,为迈向学习化社会,要作多方面改革。

2.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使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机制。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4.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国必将逐步跨入全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时代。

[1]持田荣一.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66.

[2]杨柏峻.论语译注·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02:89-90.

[3]杨柏峻.论语译注·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2:71.

[4]陈虹静.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43-44.

[5]杨柏峻.论语译注·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0-171.

[6]居峰.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化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2(11):12-15.

[7]陈红平.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概念解读与关系辨析[J].成人教育,2012(03):51-53.

崔惠民(1968-),男,安徽怀远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学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垄断行业规划与竞争的平衡与互动研究”(编号:10YJA790031),主持人:崔惠民;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编号:ACJYYB2013039),主持人:崔惠民。

G720

A

1001-7518(2013)33-0047-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