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诉求与建设路径

2013-08-15 00:51唐锡海王忠昌
职教论坛 2013年33期
关键词:大学院校精神

□唐锡海 王忠昌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大半壁江山,但是其内涵建设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社会外界很难将其与大学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要想获得大学身份的认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大学文化

(一)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文化的熏陶

高等职业教育产生源于技术变革和高移。技术革新引起了劳动性质和工人职能的变化,产生了把工人的各种能力提高到工程师水平的必要。以前,一个工人须对某项专门技术相当熟悉,这是由于他经历过长期的专门性训练。现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必须培养观察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够迅速地适应技术变化的高度智能。技术进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一切,这不仅仅意味着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制度上升至高等教育层次,而且昭示着应用技术人才的素质需要同步上升大学文化的层面来熏陶。怀特海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如果我们把技术教育看成是向孩子们传授一门高度专门化的手工技能,那么技术教育注定要失败”,因为在这种教育中,“人们能够获得的只是不完全的知识和不完整的能力训练”[1]。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技术智慧和审美能力,使之在工作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体验。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性人才更应该是有思想的创造性人才,而非僵死的机器。”[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技能,具有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健全人格的人和能够获得自我发展的人,即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职业人的人格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于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而在于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大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3]大学文化是一种看不见但力量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深受影响。“高职不是培训中心,而是大学,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4]缺少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只能成为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床,生产没有思想的产品。

(二)高职院校办学经验需要提升到大学文化层面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这种发展变化决定了大学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和升华,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变革,不断引起大学形式变化,促使大学呈多样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大学形式,相对普通大学它还是一个新事物,它的产生正是高等教育体系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体现。在其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它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充满曲折艰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其中,既有自身的独立实践探索,也有在借鉴现代大学经验基础上的探索,但这些财富并不能自动扩展和升华为大学理念,而是需要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形成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和代表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的大学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文化和文化品格,这不仅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价值体系形成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代大学文化提供助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文化的有力支撑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支撑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文化对高校发展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其短暂发展历史过程,诸多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校园面积、建大楼、买设备、扩招等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其规模数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其中,个别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和办学规模甚至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校园面积、设备总额超过本科院校,但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自然而然具有大学文化的品性,人才培养规格达到了大学所要求的质量品质。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外延式发展,而无暇顾及大学文化的培育,导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处于一种极其薄弱的状态,因此,其大学身份仍然得不到社会的有效认同,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外延式的发展,虽然规模在高等教育系统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微弱的大学文化气息,使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道本器末”文化观的制约

“道本器末”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为一种重视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的一种思想。其中,“‘道’与‘器’作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涉及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5]。在这里,“行而上”指的是非物体的、比较抽象的事物,谓之道;“行而下”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谓之器。“重道轻器、重理性轻实践必然导致重文轻术思想的产生,重文轻术思想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从文化根基上造成了巨大伤害,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处于低层次的、从属的、工具性的地位,难以上升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地位。”[6]长期以来,由于“道”与“器”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学术和学问大行其道,而传统大学被视为学习“高深学问”地方,因此大学往往与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与此相反,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则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技术价值日益显现,技术人才培养有必要登上“大雅之堂”。尽管当前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大学的层面,但是,由于传统“道本器末”文化思想深深地驻留在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再加上在高等院校中,追求学术文化的价值倾向一直在延续,作为新型大学的高职院校必然深受其影响。因此,短时期内要放弃、改变职业教育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诸如工具理性和功利性的办学理念绝非易事。

(二)重视“职业性”,忽视“高等性”

受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偏重“职业性”,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成了机器生产,动物训练,职业院校成了职业训练中心,学生几乎不能从实践教学中感受到除技术训练以外的东西。文化的“缺场”,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性遮蔽了文化的丰富性。一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事情,作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技术的培养和学习,这种实用性的技术不需要有多少文化内涵的支撑,这种观念恰恰导致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缺失重要原因。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大学文化认识,我们必须对两个问题加以厘清: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学范畴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高等性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同类型上的层次差异,而与普通本科相比,应是相似层次上的类型差异。”[7]但是,这并不否定高职院校的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并不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而是最终体现在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很多层次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最终的价值体现差异无二,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二是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内涵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属于大学的范畴,那么其具有的大学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很多人具有的疑问,这也正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缺乏重视的因素之所在,试想连高职的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都不清楚,谈何重视。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只能是建立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体之上的,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正确认识和科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就成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8]从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不仅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内涵,比如说技术性、职业性、实践性、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等,同时又具有普通高等学校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塑造完美人格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三)简单移植

大学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发展和创新而成,是一种高度成熟的并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范式。大学文化不是简单更换名称,就会自然生成。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形成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到目前为止,“受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层次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技术文化的轻视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界至今还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没有大学文化,只有校园文化”[9],高职大学文化正处于一种初步形成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只有短短的十多年发展时间,作为一个新的事物,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是考虑具体情况去建设自己大学文化,而是耐不寂寞,急功近利,盲目照搬普通大学文化模式,其结果不仅失去自己的特色,而且也失去自己存在价值。高职院校大学文化较之于其他大学文化呈现出的职业性、技术性、校企合作等特性,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等都不能简单的移植普通大学文化的全部属性。简单移植,虽然有形,但缺乏神,形与神分离,就会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化模式的老路,自身随之也就会失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学,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动方式[10]。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借鉴与现代大学共同属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积聚、发展和创新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

三、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传承技术文化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大学在举办之初就具有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作为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引领者,大学已经历史地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大学理应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传统大学注重强调学术文化,重视科学精神,虽然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技术被称为科学的应用,但现实观念是科学力量大于技术,技术只是科学附庸,技术文化难以上升到大学层面,是不可以登大雅之堂。技术一直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地位低下,在谈及文化时,技术并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在历史上也很少将其纳入文化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的生存方式变成为技术的生存,技术文化日益显出它的价值。

高职院校作为大学不仅是社会领跑者,而且代表先进的技术,在传承和创新技术文化上,具有空间大、范围宽广的优势。传承技术文化理应成为高职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旨,从而在技术性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形成、凝炼并提升“做中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之内化为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传承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育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金融行业高层次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办学三十余年来,为金融系统和经济战线培养了数万名专业人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品牌,积聚了丰厚的无形资产。学院因此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

(二)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各个共同体之间共有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它是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11]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和大学人的终极关怀和人文关爱,它是对人的价值和发展可能性的充分尊重,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能体现大学文化的个性,因此,我们能够从一所大学精神中看出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教学理念、学术追求、育人方针和管理模式等。大学精神是不断变化发展,现代大学精神是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的起源可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希腊和罗马,但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12]我国先秦时期《大学》倡导的“大学之道”与西方 “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理念及其办学规律的先河,以法国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欧洲经典大学所崇尚 “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唯理性主义被看成是现代大学普遍之精神。十九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是研究中心的新观念,认为大学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知识,这一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拓展了大学职能,大学精神有了第二次升华。进入20世纪,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封闭状态,将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其任务和职能的办学思想与实践,这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后来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并为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所效仿。“大学从诞生起,就不是以技能传承为宗旨的,虽然其办学使命经历了思想家园、科学研究、知识传承、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等若干主题的变换和组合,但任何阶段都以大学精神为其灵魂。”[13]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灵魂自有大学以来一直不断被演绎着。当前,世界上各高等学校都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演绎着各自的优势,也以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与物欲横流的现实抗争,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对人、对教育、对社会的终极关怀。

无论古代大学还是现代大学都强调学术,学术精神成为大学精神核心要素。作为新型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排斥学术,并非只有技术标准和职业规范,相比一些普通的大学,学术取向价值偏向实用成份,更强调技术和职业精神。现代大学对于学生和学者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它还通过大学独特的教和学使大学人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学会批判、学会创新。批判是大学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创新是大学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虽然当前高等教育有层次之分,但大学精神却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高职院校既然属于大学的组成部分,就应保持大学应有的风貌,积极弘扬大学精神,同时注意积累和提炼反映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及群体意识,逐步凝练学校的精神内核,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探索培育大学精神,成为了高职院校中弘扬大学精神的典范。最近,学院在多年实践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升华大学精神,在大学制度建设上又领先一步,率先制定大学章程。大学精神是大学制度的核心和灵魂,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一种外在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制度载体和表现形式。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精神的载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章程的具体制度设计中,全面渗透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理念,对所凝炼的以“和而不同、创业、创新、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精神做了宣示,充分展示出了自身的理想和情怀,突显了办学个性和特色。

(三)借鉴国外高职大学文化

高职大学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更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大学文化。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有了一定实践积累,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大学文化。我国的高职院校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发达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学生、课程等文化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高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同时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如美国社区学院,提倡的是一种“合作”式的文化形态,认同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14],在管理上采用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澳大利亚,TAFE制度一直是其引以为豪的职业教育文化形态,是一种建构在终身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15]。在新加坡,采用“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犹如处在一个大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16]。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发起了一场“捣墙运动”,一面面标准的教室墙壁被捣掉,教学楼建成了一个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院30多个专业都建立了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教学工厂”,被同行誉为现代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

(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大学文化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以至于在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被取而代之,从而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才能够得以生存。类型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张扬。”[17]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之道在于彰显自身的类型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使命并不是仅仅在于传承历史先进大学文化成果,抑或者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而是创新一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质和属性的特色高职大学文化。毋庸置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既有大学文化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色[18]。目前,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而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下,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办学水平等办学条件也在逐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借助这一良好的环境,梳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思想和理念;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精神、制度和方向,选择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方法;建立与人才培养相应的实训基地,创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19]。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塑造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催生的过程,高职人应提高建设大学文化和塑造大学精神的自觉性,积极培育独具特色的高职大学文化,并借助于大学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为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96-97.

[2]徐平利.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57.

[3]周远清.努力提高两个文化的自觉[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4.

[4]黄达人.高职的前程[N].中国教育报,2012-03-07(05).

[5]庞世俊,王庆江.“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J].学术交流,2007(01):188.

[6]黄日强.“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7.

[7]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1(04):109.

[8]刘国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J].继续教育研究,2010(06):85.

[9]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7):10.

[10]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4.

[11]李有亮.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05):1.

[1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8:1.

[13]吴扬.高职院校与大学精神[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04):93.

[14]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08):1.

[15]冯韦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02):78.

[16]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82.

[17]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39.

[18]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3.

[19]刘洪一.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4.

猜你喜欢
大学院校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