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创新发展的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有益启示

2013-08-15 00:49:14中共盘锦市委党校董延涌
中国商论 2013年24期
关键词:瑞士区域国家

中共盘锦市委党校 董延涌

创新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路径。在旷日持久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困扰下,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困境,赢得竞争发展中的主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走创新强国之路。在这场关系各国未来发展排名的角逐之中,山地小国瑞士这几年来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其通过创新引领发展成功的实践探索,对于解决当下中国发展的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势必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 瑞士“奇迹”

单纯从人口和国土面积来讲,瑞士确确实实是一个的“小国”,但从经济和政治上来讲,瑞士却是一个“大国”,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是居于世界前列,达到81,160美元。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 《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已连续4年位居榜首,创新指数位居全球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国家,其在纺织、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医药、金融等十多个行业中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够创造今天的奇迹,探寻个中原因,坚持全方位的创新就是其领先全球的制胜法宝。

2 瑞士是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强国富民奇迹的

2.1 创新意识强烈超前

瑞士没有更多可令其暴富的矿产资源,但其强国富民的最大动力源泉就是来自全民持续不断的创新。从国家、学校、企业到个人,瑞士创新思维与行动的触角可以说延伸到了每一个可能抵达的地方。这种立足国情、超前的创新意识,正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2.2 创新基础坚实均衡

瑞士拥有独特的双重教育体制,学生既可以享受到职业训练,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学术的职业培养。瑞士没有单纯以教学为目的的大学,其12所公立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绝大多数科研机构都依托于这些大学,其在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正是这种均衡的教育体制,为国家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创新主体富有活力

瑞士产业发展的卓越成效得益于重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而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各方力量的协同创新获得超值的收益。单从瑞士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来看,各类企业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一般会占到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企业的总体投入则要占到全国总投入的70%以上。

2.4 创新核心力量雄厚

创新的核心还在于对创新人才的拥有。瑞士创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力量雄厚的创新人才队伍。资料显示,瑞士每千人中从事科研的人数就达到了12人,而每百万国民拥有专利更是高达460项之多,更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拥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多达20几位。这种高比重的人才力量,可以说是许多国家都望尘莫及的。

2.5 创新环境开放优越

瑞士很注重创新软、硬环境的打造。硬环境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设立了多个执行有力的科研促进机构,并对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软环境上,瑞士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造、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教体系和有利于繁荣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与此同时,瑞士的创新环境也是开放包容的,其凭借“中立政策”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了各国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与各类科研组织的加盟。

2.6 创新保障持续有力

瑞士对创新的保障是全方位的,从组织管理、制度支持、人才供给、智力引入到资金保障、风险规避、市场开发等,各方面的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创新中所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确保了创新工作的高效运转。

2.7 创新协同提升效率

瑞士创新的效率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其所建立的区域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成立竞争力研究中心、建设协同合作的重大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式,统筹了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形成了稳固的合作网络,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并产生了许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从而大幅提升了区域创新水平,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组织、跨学科模式是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的。

3 当代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创新强国道路

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中,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但由于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不足,中国公司无一上榜。这个残酷的现实说明了我国的企业虽然架势拉得很大,但决定发展后劲的创新能力却很弱,与国际知名企业比较还有不小的距离,亟待全面转型升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应该好好学习借鉴瑞士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共性经验,并立足国情,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通过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3.1 国家层面

(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瑞士的创新就是在坚持传统和开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之路。当前,我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发展中即有弯道超车的机遇,也有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蓄势压制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挑战。所以,必须努力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紧紧结合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适应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国家创新体系,是解决中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从体系和结构上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应该从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着手,通过破除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不断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整合和集聚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起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目前,我国创新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领域的创新要素过于分散,不够集聚,缺乏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及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过于艰难。我国应该针对制约创新的这些症结,借鉴瑞士区域协同创新的经验,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推动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与协同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从而不断提升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4)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瑞士缔造创新奇迹的最根本原因是培养和集聚了一批全球最顶尖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主要有三个途径,一要通过科教体制的改革,培养与开发高端创新人才;二是以开放包容的环境从各个国家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三要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打造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3.2 地方政府层面

(1)着眼未来,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中长期创新发展战略。从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来看,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同质化明显,产业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各级政府将精力过多地用于了招商大战、产业的争夺之上,而在创新投入、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下的气力明显不足,对影响本地区长远发展的创新发展战略缺少谋划。对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及时地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一下本地区创新发展道路的选择,让发展真正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在国家创新战略主框架内,立足产业根基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设计好本地创新发展战略的目标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要通过发挥区域产业创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高水平、多层次、开放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2)立足根基,全方位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升级。作为地方政府,绝不能为暂时的政绩再去盲目鼓动企业进行非理性的扩张,一定要通过创新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资本和人力的投入,并通过财税、金融、保险等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激励企业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同时,还要通过区域创新联盟组织的建设推动企业科研技改的攻关,从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实力,抢占世界范围的创新高地。

(3)重点突破,领跑全球相关领域的创新实践。国家在创新上必须做到均衡全面,但各区域的创新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能够共享国家的资源就去共享和利用。要腾出更多的人才、财力和精力来推动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先行带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牵引整个区域创新实践的开展。通过对产业链高端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循环体系。

(4)常抓不懈,加强创新的评估与跟踪。日益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然而政策实施后因为缺少专业部门对其进程及成效的评估与跟踪,所以创新绩效比较低下,这就会产生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因而,建立一个配套的创新政策绩效评估与跟踪信息体系十分必要。

3.3 企业层面

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创新投入水平、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业家素养等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1)企业家自觉是创新突破的关键。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企业家既是创新战略的主要设计者,又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中国的企业家若想站立行业之巅,挺起中国经济的脊梁,首先,一定要具备自主自强的民族创新精神,有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与毅力;其二,一定要善于发现与创新,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够为企业不断注入新梦想、新知识、新方法,只有敏锐洞察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才能使企业始终处在创新的最前沿。

(2) “五个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来袭,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除了寄托一些希望于外部助力之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必须早日实施全方位的创新突围战略。一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和形成企业新的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二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的内在创造力;三要通过管理创新,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执行力;四要通过品牌创新,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五要通过文化创新,把创新的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舍得投入是企业创新坚持的保障。与瑞士的企业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过于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更大利益上着眼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在保障收入的同时,一定要舍得投入才行。这个投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通过持续加大的财力投入,保障创新的研发,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二要通过持续增强的人力投入,保障创新的支撑。

[1]苗成斌.学习认知世界 创新改变未来——赴瑞士学习考察报告[J].唯实,2011(07).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3]陈敬全.世界研发格局中的中国科技发展——国际视野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0(06).

猜你喜欢
瑞士区域国家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瑞士镇迷阵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
一起游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