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撰文,文章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域反思了职业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变革职业教育的策略。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指人的“自我”存在,也就是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的存在。它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人的地位,视自由、选择为人的权利,并将责任上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
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主义缺失严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职校生被物化了,职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显性素质,却忽视了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2.教师在无形中将自己物化了。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角色意识代替了自我意识。由教育的主动实施者,变为被动的教育实施的工具。3.职校生自身人的存在的迷茫。普教失败者的形象使其产生自轻自贱的心态。他们找不到自己在职业学校的位置,看不到职业教育的价值,陷入自我存在的迷茫。4.功能性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不是以完整的人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各自“扮演”角色的方式呈现,彼此缺乏真诚和信任。
因此,要建立积极的职业教育范式。首先,剔除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工具主义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职业学校要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标,在成人的基础上引导职校生成才。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真诚的个性品质。再次,教师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主观性,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选择灵活适切的教育方式。最后,师生之间要从“功能性关系”转向“存在性关系”。存在性关系包括“对话”关系,以及“我与你”(I-You)的关系。前者指由“传授”转向“对话”,后者指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塑造、任意施加影响的“物”,而学生亦不把教师当作是试图征服自己、压制自己毫无情感的教育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