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农户增收能力的教育培训研究

2013-08-15 00:51□严
职教论坛 2013年22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业

□严 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等状况仍然影响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不少地方出现“农民穷,农村苦,农业危险”的严峻形势。“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难点是增收问题。增收困难有多种原因,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是直接原因,农民想要“口袋富”,必须先要“脑袋富”。

一、现阶段农民整体存在的问题

(一)从数量、结构和素质看:农民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堪忧

城镇化、工业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3亿人,也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3亿人,并且减少的还都是相对素质比较高的。”[1]这就导致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2]农村成为弱质劳动力的集中地,农户增收步履蹒跚。

(二)从增收途径看:农民一愁农产品卖难、二愁农产品落价、三愁不合理负担

因长期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多次剪去农民利益而“失血”过多,增收起步艰难、过程坎坷。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利”,是农民实现增收且生存状况得到不断改善的过程。当前农产品卖难、价低、农民不合理负担重直接对农民增收造成负面影响。

(三)从思想观念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催生的许多落后观念传承至今

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自我封闭的社会意识、抱残守缺的文化观念等,在许多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支配其行为,成为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思想障碍。

二、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户增收的强力引擎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是农户增收缓慢的外部原因,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其增收缓慢的内部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3]这些方针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挖掘内部潜力、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培养“造血”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农民教育培训以其自身的特点,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民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提高从业能力,为增收创造条件

“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获得,社会支付成本分别为1﹕3﹕9,但其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为1﹕10﹕100。也就是说,人的体能的回报率是1﹕1,人的技能的投入回报率是3﹕10,而人的智能的投入回报率是9﹕100。说明技能和智能是人力资源建设的最主要方面。”[4]通过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农民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文化知识不够,科技素质低下,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落后,市场参与能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户增收的最大障碍。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和抓手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农户增收。在具体实施的教育培训中,常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政府拿钱让农民参加培训,许多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即使参加也敷衍了事。农民不珍惜免费的学习机会,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增收。

农民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直接影响增收水平。“1999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谷物1.36吨,而美国为95.76吨,加拿大为100.7吨,法国为61.79吨,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几十倍。”[5]农民作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其素质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也关系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情况,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知识、不了解市场、从众心理等。落实到位的教育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愚、贫、私、弱”状况,帮助他们拓宽增收门路。

(二)农民教育培训能提高效率,保证涉农收入、实现非农收入

“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6]

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趋势。“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7]“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农民在扣除成本后,处于微利和保本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势在必行,它要求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摒弃小农观念,学习和运用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增产增收、“耕者有其利”。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是80后、90后。“据测算,未来20年,我国仍将有2亿至3亿农民进入城市。”[8]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户籍信息变更,而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针对离开土地的农民,有许多社会工作要做。“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跨地区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展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9]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知识技能,为其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做好准备;如果进城农民能运用其所学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不仅自己的收入有了保证,而且由于农村劳动力客观上的减员也促进了留守农民增收。

(三)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户增收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水是农业的命脉,两大资源都非常有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不能走资源农业道路,只能走技术密集型道路。高素质农民的储备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10]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出现2004年以来的“九年增”,农民增收也有所改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业结构调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农业逐步“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1]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的倒逼机制,迫切要求提升农民素质。伴随农业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许多新观念、新技术都在改变农业发展形态。因此,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强劲动力。新品种、新标准、新技能等,要求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备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些意识对于小农意识浓厚的农民来说还很陌生。不少农民对迎面袭来的市场规则感到茫然,他们仍用传统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对种植经济作物、科学养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操作、农产品深加工等没有信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能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资源环保意识,现代农业知识、创业致富技能等,能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和增收能力。“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12]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就要根据农民生产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种养技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增加涉农收入。

(四)农民教育培训是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将有利于国内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生产者素质的竞争。

农产品市场向世界开放必然要面临国际竞争。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并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入世”后农产品的小规模经营,以及高成本、高残留、低标准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会面临强烈的进口冲击;“具有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也会因为承诺取消出口补贴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而增加出口的难度。”[13]因此,树立国际意识,用国际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已成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重要内容。

高素质农民培养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农民的国际意识、逐步用国际标准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农民素质高、能力强,拥有可观的收入。我国农民则与之形成强烈反差:“201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5.7%,小学文化程度占24.4%,初中文化程度占52.4%,高中文化程度占12.0%,中专文化程度占2.9%,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有2.4%。”[14]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低,“入世”后,农民的竞争对手是从事现代农业的高素质的外国农民。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受到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农民教育培训的落实到位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关键

农民教育培训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着积极作用。这项浩大而繁重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并将它长期地、扎实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一)继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培育和促进专业化培训机构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政府所辖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如农广校、技校和职教中心等,其主要任务是用好政府专项财政经费,对通过市场机制无法得到培训的农民进行免费或福利性技能培训。

加强立法工作: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规范农民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性差,在实施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经费及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常常受阻,影响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国家要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据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现有阳光工程每年只能培训300万人。”[15]国家强调“要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16]农民教育培训僧多粥少,为了做好这项强农惠农工作,要求“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补助、培训券、报账制度等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17]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国家要认真处理好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和乡村社区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关系。各级教育部门是主管部门,农业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乡村社区作为农村基层单位,具有农民教育组织管理协调的优势,要积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协助兴办形式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进一步满足农民提升素质、增收致富的实际需求。

(二)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农民教育培训若实行单一的政府层面建设,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政府保障经费的无偿服务容易助长相关机构的惰性,并使农民不珍惜教育培训服务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18]选择那些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实现互利共赢;某些教育培训项目可以向农民进行象征性收费,这样能强化农民学习意识,增强培训实效性。

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群化趋势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农民对于科技需求也趋多元化,特别表现在对产前、产后相关信息与技术服务的需求增大。在培训中要注意“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19]可放活一些经营性服务,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推进等措施,为科研院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环境。政府主导、多元发展、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为提升农户增收能力找到了可行的途径。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20]政府要鼓励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的发展,支持它们结合农民生产实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民办培训机构是农民教育培训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主要是进行技能培训,其成本高收费也高,政府要规范其行为,同时给予适当补贴;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可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民教育培训,能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增收能力的提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普及性培训与特色性培训相结合

要让农民通过培训逐步认识到: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而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能实实在在增加劳动收入、获得较过去更多的实际利益。普及性培训是针对广大农民的基础性培训,强调培训主体的广泛性和培训方式的面对面、手把手,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见效快;特色性培训强调根据农民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培训,为增收找到准确有效的着力点。

普及性培训强调培训主体的广泛性。作为培训对象的农民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普及性培训要逐步实现以“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逐步实现以推广生产技术向以推广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技术的转变;逐步实现以“面上推广”单项技术向“整村推进”综合成果的转变。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结合农户实际需求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强农富民政策等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土专家等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等。

特色性培训强调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在名优特新上下功夫。特色农业体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业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1]特色农产品有很大的影响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村一品”、“一镇一景”,围绕特色农业培训本土本乡农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户增收能力;特色培训还能优化农业领域就业结构、丰富就业层次、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围绕特色产业,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要领及其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经济头脑、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黄土绣女”、“周祖苹果人”、“能源卫士”等特色品牌项目培训,客观上对当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培育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大多数以农业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缺乏文化知识、缺乏职业技能、缺乏经营理念,多数是因为不能进城就业,而作为低端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农村空心化,农民游走在城乡之间。现代农业呼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涉农院校在培养职业农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真正成为职业农民的并不多。因此,广大农民是培养职业农民最基础、最直接、最实在的社会群体。

培训对象的选择: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在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吸引力方面起引领作用。职业农民要“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22]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人员等。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也是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二是那些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相当实力的种养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对他们进行提升培训,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教兴农,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支持。提升培训有利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增强涉农收入,提升行业吸引力,让职业农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培训内容及方法的确定:职业农民培训不是义务教育、不是学历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针对农民精英,结合其职业要求进行的强化、提升教育。在培训中要依托农业项目工程,引导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道路;要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在培训方法上坚持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系统培训和季节培训相结合;本土针对性培训与外地考察性培训相结合;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的提高与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践行相结合,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连续下发的5个“1号文件”、本世纪连续下发的9个“1号文件”,都以解决涉农问题、指导涉农工作为主题,“三农”问题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成绩面前应居安思危:绝不能因为农民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减少投入,绝不能因为农业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持续的、实际的、全方位的关注。

[1][2][15]张桃林.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112/t20111228_2446994.htm.

[3][9][10][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6,133,114,122.

[4]郑伯坤.城市化与都市农业背景下的农民终生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76.

[5][13]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2.

[6][12][17][18][19][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92-1093,529,529,529,524,526.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885.

[8]陈郁.让农民工逐步成为新市民[N].经济日报,2012-5-25(12).

[11]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http://www.moa.gov.cn/zwllm/ghjh/201201/t20120105_2451706.htm.

[14]中国年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59.

[20][2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8,142.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