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成人教育的利益诉求

2013-08-15 00:51□王
职教论坛 2013年15期
关键词:城镇劳动力城镇化

□王 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继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新举措,必然会对国家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业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1]。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化,城镇化建设应该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改变农村人地关系,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才能改变失地农民成为市民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局面,通过城镇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在第二、三产业就业;才能形成居住、求学、就业、医疗及娱乐等消费需求,构成一个庞大的内需引擎;也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解决因为大、中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的“城市病”。因此,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需要高瞻远瞩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现代化为支柱,以解决市民的就业问题为出路和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体,分散的农户、几乎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初级的农产品难以应付农业国际竞争。因此必须改变农地零散化、细碎化的耕作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国际、国内农业行情的分析,为农民制定生产规程,制定国际化的生产标准,建立标准化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既要引导农民种什么,又要培训农民怎么种,实现将市场交易成本最小化,将农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而合作社一体化模式主要与农业产业化完善阶段相适应[2]。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推进农村区域化布局,同时更有利于加大对农业的资本投入、科技运用和产业提升,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

(二)实现工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柱

新型城镇化还要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镇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足和发展,就不能照搬大、中城市的发展模式,要立足于所在地域的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和省区重点项目,依靠产业兴镇,或开发 和培育新产品基地,或引进一个名牌企业等,构筑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城镇工业现代化还要依靠特色强镇,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传统工艺等,围绕特色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特色产品、特色行业或特色产业,如建成商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教育型城镇、医疗服务型城镇等,一镇一品,宜居宜业。实现工业现代化既能为从农业领域走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之走上富裕的道路,又能为所在地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城镇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象征,可以保持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解决就业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出路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等方面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起,在城镇化进程中,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失去土地,2009年,全国失地农民已近5000万人[3]。此外还有虽未失去土地,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2012年农民工的数量已达到2.63亿。 这样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仅依靠地级以上城市难以容纳,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中央下决心建设5000个县城和重点镇,如果这些镇的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2亿计算,每年就能带动100多万亿的关联投资,增加5亿人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问题,增强了国家的内需拉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城乡二元格局是以往国家政策倾向于 “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导致的结果。农民在过去的60多年里为工业无偿奉献了30万个亿,其中75.1%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3.2%来自农业税,11.7%来自银行储蓄。现在许多地区的农民依然贫困,仍然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脱贫致富,2.63亿农民工外出打工谋生,把大约8700万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农村。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却不能落户,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他们的子女也被隔离在城市和亲情之外。再加上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基尼系数,在城乡之间犹如安置了一颗定时炸弹,导火索就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所以只有走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引导农民走上富足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促进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和谐。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成人教育的利益诉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是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职业观念低、职业技能差,难以适应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因此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对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使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列宁曾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技术知识和本领”[4]。各产业或职业经济活动均具有差异性,所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时,就需要接受成人教育。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必须使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而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5年,文化和科技素质都偏低,只能从事低技能的职业。世界银行调查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随之增加9%[5]。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依靠成人教育培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促进他们在城乡之间无障碍地流动并就业,以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二)成人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一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内外市场流通的需要,却更需要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通过成人教育可以培养适应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劳动者,培养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

成人教育还担负着培养现代工人的任务。城镇化和工业化紧密相连,城镇化促使生产要素的集中和聚集效应的形成,推动企业向城镇化聚集,形成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第二产业规模越大,类型越多,就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在工业 生产中,只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成人教育就能够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同时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增加工业经济总量。

第三产业的兴盛也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第三产业,如文化、教育、医疗、金融、娱乐、餐饮、维修等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同时,第三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产业,如现代物流、金融证券、资金融通等行业也会得到迅速发展。当农民接受了非农技能培训和教育后,会显著增强他们在城镇择业和创业的能力,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城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三)成人教育促进城乡走向共同富裕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种转移不仅是简单的改变生活地点,而是让转移到城镇的居民能够安居乐业。据调查,被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中,有一些拆迁户,虽然家资百万,但因学历低、技能差,只能从事环卫、保安、服务员等职业,对待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坐吃山空,很多人很快再度陷入贫困。而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缺乏资本、土地和专业技术,只能靠体力劳动取得收入,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工资收入。个人的就业能力和收入分配紧密关联,而就业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又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6]。实践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越容易找到工作,经济收入一般也越高。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就难以提高就业能力,难以增加收入,难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才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才能实现从低层次的劳动市场进入高层次的技能市场的转变,从而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四)成人教育促使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过程,不仅要实现他们外在资格市民化,也要实现内在素质市民化。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新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更新换代,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文盲、半文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及时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学习时间灵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既能把对受教育者的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又能最经济地提高公民素质。城镇居民的主体应是第二、三产业的工人,成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的素质并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相应地提高城镇的文明程度。同时,成人院校的校园文化,耳濡目染的师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够有形或无形地提高城镇居民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人教育能够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适应城市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增强就业能力,尽快融入市民社会,培育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在城镇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成人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涉农行业劳动力素质,促使农业实现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有序流动,为城镇提供足够数量和一定技能的劳动力,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7(04):40-47.

[3]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李坤梅.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1998,2004,2005)[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004,2005.

[6]Todaro.M.(2003).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 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

猜你喜欢
城镇劳动力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