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虎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参与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学期笔者第一次担任九年级的化学课,也是时下新课程实施的试验期,本校的化学教学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堂之上,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完整的教学环节。
可是,笔者给同学们上《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现象,致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未完成的课。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备二氧化碳,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自主探究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步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然后让同学们对比前面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备过程,总结出气体制备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是:理解资料——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反思小结。
实验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1个),大试管(1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1个),集气瓶(4个),毛玻片(4片),大、小烧杯各一个,火柴,木条,酒精灯。
实验药品有:稀盐酸,浓盐酸,石灰水。
先以简短的叙述引入新课,然后重点讲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2HCl(稀)+CaCO3=CaCl2+H2O+CO2↑
并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用稀盐酸与固体碳酸钙在室温条件下直接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知道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请同学们阅读P110和P111页上的内容,并仔细思考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大约5分钟后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出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并制定出自己的实验步骤。
当各小组制定出各自的实验步骤后,让小组之间自由交换意见、想法,达到互惠贯通。(我在一旁倾听各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实时参与到其中)。
讨论结束后,让其中一组的两位同学到教师实验台组装实验装置。很快两位同学将实验仪器组装完毕,各小组纷纷提出质疑和改正方法,最终都达成一致认为最优化的两组装置。
紧接着各小组争先恐后的选代表到实验台上完成最后的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艰巨任务。我采用同学们抢答问题的形式选了一个最优秀的小组派了两位代表来完成试验。
两位同学在大家的注视下开始制取CO2气体。选定带锥形瓶的这组装置→检查气密性→加药品(先固后液)→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证气体,每一步都准确无误的进行着,收集了1瓶,2瓶,3瓶CO2气体后,就剩最后一步了(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验证收集的气体是不是CO2气体,两位同学将导气管轻轻的插入到提前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中,一个个小气泡咕嘟咕嘟往外钻了出来(有些同学禁不住喊出声来了,随后,果真有气体,它肯定是CO2气体),1秒、2秒、1分钟、2分钟……过去了,小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还是依旧澄清透明。两位操作实验的同学都急了,我也在一旁按耐不住亲自过去看了一下锥形瓶中的反应是否正常进行,一切反应正常,怎么了?为什么?生成的气体不是CO2气体,一时之间把我也搞糊涂了。
正在难以收场的时候,急促的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看着仍旧未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将可疑的目光聚焦到了我的身上。可此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只好再仔细检查了一遍,装置、药品均无任何错误。最后,我宣布“此次试验自始至终并未出现任何的装置、操作错误,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下去后同学们好好反思一下,在下一节课我们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这堂课结束了,似乎是一堂未完成的课。
迫不及待的迎来了第二堂化学课,同学们提前坐在实验室里等待我的出现,当我一走进实验室还未提问,有些同学已经喊着说:“老师我们知道是为什么了。”乘势我就叫这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是昨天做实验的一位同学,他说:“在制取CO2气体的中途我为了让反应进行的更快一些,将浓盐酸加入了进去,可能是它引起的”,“对呀!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致使生成的气体中既有CO2气体又含有HCl气体,使生成的CaCO3和HCl发生反应转化成了可溶的CaCl2,所以没有沉淀出现”另一位同学抢着说。我说:“对,问题的针核就在这儿。看来同学们都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用事实说话”,接着我们进行了周密的实验,果真和同学们说的完全一样,这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这时站在后排的一位女同学迅速的站了起来问:“既然盐酸具有挥发性,能不能用像硫酸、硝酸等这样的不挥发性酸代替盐酸呢?或者有没有另外的原料替代它们制取CO2呢?”大家七嘴八舌的提出很多问题。
我们经过查阅资料都逐一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使同学们从根本上懂得了如何制取并收集CO2气体,并深刻的理解了实验原理和方法。
[1]姚军华.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反思[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
[2]周慧珍.“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梳理[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10,(10).
[3]侯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案例反思[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
[4]梅宁坤.九年级化学阶段性创新训练[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9,(9).
[5]周宏峰.“CO2实验室制法”探究学习的尝试[J].青海教育,200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