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林
(黑龙江省大庆市北湖学校)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既有改革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育人的首要问题,是抓好德育。“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德乃立人之本。须知: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才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风貌,就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严重的甚至走到人民的对立面,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我们既不要“学习的尖子,道德的矮子”,也不要“无才便是德”,而是要具备全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我们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有着深刻思考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像是一支交响乐队的指挥。指挥棒向哪里指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每个音符是否能与整个交响乐合拍,同时自己也要表演,要把自己完全融合到交响乐当中,形成完美的乐章。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尤其如此。
正人先正己。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铸造学生的思想情操,教育好学生,首先应具备爱祖国、爱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学生面前,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作用,无论生活上、工作上有多么大的压力,都会以微笑面对学生,以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面对困难。
在自习课上,有时学生问我数学、物理、化学问题,碰到不能立即回答的,我也会与同学们一起开展讨论,通过启发思路或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等方法,与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能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此时决不能简单回答:“我不会”或“去问某某老师”,那样会造成学生畏惧困难或遇到问题绕着走的不良思想。
我们应看到,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教育者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都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发展,呈一种良性的流动状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笔者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由于工作的需要,于1997年改教语文课。面对新学科、新任务,我没有畏缩不前,更没有推着走。而是从头开始,用老底子学新知识,不断探索,不断充实,一心扑在新的工作中。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辛勤的劳动,虚心的态度,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支持、同行的认可。这一切都是不断学习的积累,不断开拓的结果,当然更少不了同行们的热情帮助这一重要的因素。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培养有民主意识、公正意识、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的21世纪的主人,而绝不是培养听话的奴才、守旧的机器。
培养学生们民主、公正、创新、超越的意识,给他们一个适宜的环境至关重要,绝不能靠几句空洞的苍白无力的说教。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让优秀的学生与“学困生”(这是人为的标号)有同样的发言权、同样的机会,不歧视任何学生,让学生们感悟到人人平等的意义。这里的平等当然包括师生间的平等。在班级事务中,我从不专断,不压制学生,让学生们先发表自己的见解,经历一次“民主与集中”的过程,然后作出安排。再如,在班级墙报里,红花挂得最多的不是学习成绩最优秀者,而是学习成绩进步最大者,应令学生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是最大进步,才能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尽管他们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不完美,但我不是看他的缺点如何多,而是看他还有哪些优点我没有发现。这样。变换一个角度去切入问题,平等地对待,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使我感悟到,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里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又有幼稚的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表现出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的一面。我们既不要把他们当做“小孩子”,也不要把他们看成是成熟的青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又要有不同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放松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要求,实际上这犯了一个大错误。事实上好与坏、先进与后进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更何况学习好的学生中,有的表里不一;有的批评不得;有的嫉妒心强;有的过分争强好胜;有的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这正是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学生间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正是需要我们教师帮助的地方。
以你无私的“爱”进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了解他们的心理,想他们所想,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学生们还能不愿意接受吗?
班级的事物都是繁杂的、细小的,所以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小事情上作出大文章来。一次,值日生值日时,把水洒到了另一个同学的书桌上,淋湿了书包。一方说是无意,另一方说是有意。我并没有在谁是谁非上纠缠,而是借机给全体同学讲清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当一张张稚气的渴望知识的鲜活面孔,向你扬起的时候,你能视而不见吗?
当一声声清脆的发自内心的“老师好”,脱口而出的时候,你能充耳不闻吗?
当一件件让你欢喜让你忧的往事,萦绕脑际的时候,你能挥之即去吗?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德育教育!
这就是我所感悟的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