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脾胃学术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4颜青鲁王兴鸿殷世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4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张氏脾胃

颜青鲁 王兴鸿 殷世鹏

(1 甘肃省景泰县中医院,景泰730400;2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

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收集了近三十年来诸多学者及医家对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研究的材料,加以分析,就对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评价、具体药物及临床运用研究、具体疾病及方剂研究及其他研究的现状综述如下。

1 对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评价

邓铁涛[1]撰文指出,五脏是一个整体,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是五脏相关学说对脾胃疾病治疗的运用,值得重视。另有,张介宾对李东垣的升发阳气和甘温除大热之论很推崇。

余国俊[2]认为,张介宾的脾胃学术思想是在雄厚的实践基础上,深研 《黄帝内经》而扩充之,引申而触长之,取法东垣而善者从之,不善者纠之补之而来的,对于祖国脾胃理论颇有建树,蔚然自成一家,值得后世深入发掘与认真研究。

危北海[3]认为,张介宾对脾胃学说的论述较前人更为全面,张氏 “治五脏以安脾胃”的观点与李东垣 “调脾胃以安五脏”的观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另一方面,张介宾对李东垣的论点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很具有创见性,充实了脾胃学说理论。朱曾柏[4]、柯兴桥等认为,明清时代,脾胃理论被诸多临床医家所重视,张介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脾胃学术理论。

刘宏伟[5]认为张介宾是温补学派的著名代表医家,不仅注重先天肾命,也十分注重后天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对脾胃学说的不断完善作出了贡献。

2 具体药物及临床运用研究

张霆[6]认为张介宾临床用熟地,理法严谨,方简药效,不落古人窠臼。分析统计张氏新方八阵的补阵后发现,有8首方剂及3首的加减项内均用到了熟地黄,适用范围遍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病,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之脏,尤其多用。

陈琴[7]、兰佳、陈丹等通过分析得出,熟地黄味甘,而甘为脾之味,为脾之所悦,张介宾用熟地配伍山药、芍药,而治疗失血、溏泻未甚而因脾阴不足所致者。张介宾的补阴益气煎就是由补中益气汤变化而来的一首补养脾阴的方剂。

苑立博[8]、方向明等在对 《景岳全书》胃脘痛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之后得出,张介宾治法偏于温补,用药多甘温甘平、化湿渗湿之品。但张氏亦擅用补阴药物,甘温补阴如熟地黄、当归等;偏于甘平养阴之山药、酸枣仁等,及甘寒补阴的药如白芍、石斛等。张介宾在治法上灵活多变,补中有泻。温补脾胃的同时,药以辛柔和血、辛香理气、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张介宾的用药经验为提高胃脘痛的疗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3 具体疾病及方剂研究

陆中岳[9]通过分析得出张介宾在妇科病的治疗方面重视脾阴虚损,并且归纳出,脾阴虚损,脏器受伤;脾阴失充阴血匮乏;脾阴干涩,运化失司;脾阴不足,虚热内生四个方面。他指出张介宾滋养脾阴自成风格,立意深刻,发前人所未发。

许国兴[10]对张介宾治疗痢疾进行分析后得出,张介宾在病因方面认为痢疾饮食不当、人事失调而致,并非都是暑热天时而来。在诊断上张氏倡导详细察及患者色、痛、尿、渴,进而明辨出寒热虚实的不同,治疗上主张慎用寒凉克伐,偏重温补。

刘亚[11]撰文写道,张介宾对于呕吐的辨治上,虚实为其辨证要点所在,补虚泻实是治疗大法,在止呕的药物选用上,要审别气味,胃虚呕吐最重气味,略有不投,则入口便吐,张介宾独到的见解为临床经验的结晶,可资借鉴。

李宇俊[12]临床运用张介宾的新方解肝煎,认为该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痉挛、慢性胆囊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证,均获良效。

王耀光[13]在认真阅读 《景岳全书》后,总结出张介宾在呕吐、泄泻、秘结等病症上,特别注重方证相应与辨证求本的思想。

井贵平[14]、郑立升等分析出张介宾临床上治疗一些脾胃疾病,亦非常重视从肾论治的方法,例如反胃、噎膈、泄泻、便秘等病症。

付淑文[15]撰文对张介宾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论断加以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得出,泄泻在现代医学上主要病变在于肠胃等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张介宾提出的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论点,也明确说明了泄泻的发生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易泻,互为因果,缠绵难愈的病机特点。

4 其他研究

闫石[16]深入研究 《景岳全书》脾胃学术思想后得出以下结论,张介宾的学术观点的形成深受李杲、薛己两位医家的影响,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张介宾通过对五行和五脏的深入研究,提出 “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的学术观点;张介宾崇尚温补,在脾胃疾病上,张氏在温补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养阴;张介宾认为熟地黄是滋补脾阴之药,把熟地黄列为脾胃用药,创新了属地的用药观念;张介宾的脾胃学术思想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广泛地应用与临床各科。

唐伟华[17]在深入研究张介宾的方剂用药特点之后指出,张氏论治重先后二天,尤其重视后天脾胃。从使用频次大于5的药物归经来分析,归脾经者47味,使用922次,居首;归胃经者41味、使用284次;从药物使用频次上来看张氏更加重视脾胃经用药。从张氏方剂十大主治病证的治法分析,治疗泄泻、痘疮、虚劳、感冒、疮疡、呕吐、血证、痈疽、遗精的九大病证都不同程度的用到了补中益气、健脾温肾的治法,但尤以补中益气健脾治法用得最广,也说明张氏临证更重视治疗后天脾胃。

5 结语

笔者认为,张介宾是推动中医学术继承和创新的伟大实践者,他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无论临床与理论,都是卓有见地的,达到了学验两丰的境地。诚如近贤任应秋先生所言:“有明一代,是中医学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见之于史志的当以千计……皆卓然成家,一时之选,而以张介宾最为杰出”[18]。

张介宾的中医学术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医的造诣较之前代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脾胃学术思想只是其丰富的学术内涵的一部分,现代对于张介宾脾胃学术思想的研究,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阐述、发掘,如:其脾胃理论的阐述、代表药味的理论及运用研究、具体脾胃疾病的治则治法探讨及张氏新方的临床疗效观察等。

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诸多论文都是对张介宾脾胃理论的再认识与再表达;其次,研究范围过于局限,只着眼于 《景岳全书》一部著作的研究,而忽略了张氏其他著作中有关脾胃理论的要点;再次,张氏的学术思想浑然一体,自成一家,对其脾胃学术思想研究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张氏其他学术思想的内在关联性。

[1]邓铁涛.浅谈脾胃学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5):23.

[2]余国俊.浅谈张介宾对脾胃学说的重要贡献[J].四川中医,1982,2(4):39.

[3]危北海.脾胃学说的形成[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2(4):63.

[4]朱曾柏.论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其在临床各科的运用[J].中医药学报,1984,3(2):17.

[5]刘宏伟.张景岳对脾胃学说的贡献[J].吉林中医药,1992,2(5):45.

[6]张霆.张景岳重用人参熟地之我见[J].江苏中医药,2003,3(9):8-9.

[7]陈琴.略论熟地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的配伍意义[J].江西中医药,2011,3(3):8.

[8]苑立博.《景岳全书》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3(2):10.

[9]陆中岳.张景岳妇科从脾阴论治简析[J].江苏中医,1990,2(1):34-35.

[10]许兴国.张景岳治痢经验初探[J].吉林中医药,1993,3(1):46.

[11]刘亚.张景岳对呕吐的辨治特点[J].四川中医,1994,4(2):9-10.

[12]李宇俊.解肝煎临证运用点滴[J].河北中医,1991,3(1):16.

[13]王光耀.方证相应与辩证求本[J].中医药学报,2012,2(5):122-125.

[14]井贵平.张景岳“从肾论治脾胃病”探讨[J].河南中医,2008,3(3):19-20.

[15]付淑文.对“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解和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88.

[16]闫石.《景岳全书》脾胃学术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5.

[17]唐伟华.张景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8.

[18]任应秋.明代杰出的大医学家张介宾[J].北京中医,1983,3(2):3.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张氏脾胃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