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大学新疆创新与管理中心 党菲 孙慧 付迪
新疆是中国开拓中西亚市场的前沿,比较研究中国新疆与中西亚国家进出口贸易合作情况和向西开放水平,对今后中国新疆与中西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对新疆与中西亚国家发展优势互补有很重要的理论平台作用。但对中国新疆与中西亚国家进出口贸易合作情况和向西开放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还处于空白,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向西开放度的概念,实证分析中国新疆与中西亚国家经贸合情况,并提出提高中国新疆向西开放水平和增进中国新疆与中西亚经贸合作的建议。
向西开放度=新疆与该国进出口总值/该国GDP总值。
中国加入WTO以来,新疆与中西亚各国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其中,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额从2001年的13.7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111.67亿美元,12年增长了7.12倍;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额从2001年的1.5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40.38的亿美元,12年增长了25.92倍;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额从2001年的0.19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2.57亿美元,12年增长了13.5倍;新疆与土库曼斯坦贸易额从2001年的0.09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1.343亿美元,增长了13.9倍。即便是增长速度最低的新疆与哈国贸易也在这些年间增长了7.12倍,增速远高于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新疆与吉国贸易规模虽然一直是仅次于新哈贸易,但12年间新吉贸易增长高达25.92倍,从而大大缩小了与新哈贸易规模的差距。新疆与塔国贸易规模在2012年本是最小的,但12年增长36倍,是中亚五国中最快的,所以2012年新塔贸易规模跃居第三位。至于新疆与乌国的贸易,则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不但规模小,而且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该两国在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国,远高于吉、塔两国,所以新乌国际贸易仍具有提升空间。
2012年,新疆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5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0.65%。与全国31个省区市相比,新疆进出口贸易总值位列第19位,与2011年持平;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居四川、重庆、广西之后,列第4位;新疆人均外贸进出口总值在西北五省中位列第一。2012年,新疆出口总值达193.48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5.0%,占全国出口总值的9.44%,占全疆进出口总值的7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7个百分点,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2012年,新疆进口总值达58.1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0%,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19%。
2012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值占新疆进出口总值的走势较为平缓,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占新疆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9.93%。其中,哈萨克斯坦占新疆总值和中亚五国总值分别是44.37%、63.44%,位列新疆和中亚五国第一;吉尔吉斯斯坦占新疆总值和中亚五国总值分别是16.04%、22.94%,位列新疆和中亚五国第二;塔吉克斯坦占新疆总值和中亚五国总值分别是5.6%、8%,位列新疆和中亚五国第三;乌兹别克斯坦占新疆总值和中亚五国总值分别是3.4%、4.86%,位列新疆和中亚五国第四;土库曼斯坦占新疆总值和中亚五国总值分别是0.53%、0.76%,位列新疆和中亚五国第五。
2012年,新疆与西亚进出口额占新疆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走势是平缓上升的。在2012年新疆与西亚各国进出口额在西亚进出口总值的占比中,阿塞拜疆的占比最多(0.97%、40.89%);巴基斯坦(0.55%、23.31%)排列第二;阿联酋(0.41%、17.235)排列第三;沙特阿拉伯(0.3%、12.64%)排列第四;土耳其(08%、0.003%)排列第五;伊朗(0.7%、2.95%)排列第六;巴林(0.12%、0.735%)排列最后。
中国新疆进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有八种,包括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等,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其中,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0.01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58.63%,比上年增长27.9%,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总值为89.2亿美元,增长14.8%;进口总值为40.81亿美元,增长71%,一般贸易进出口84.52亿美元,增长30.6%,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33.6%。
中国新疆外贸进出口商品的企业主要包括七类: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77.68亿美元,增长15.4%,占新疆进出口总值的70.6%,占据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集体企业进出口总值为2.44亿美元,增长11.2%;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为68.82亿美元,增长0.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2.74亿美元,下降17.6%。此外,私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出口排列第一,占出口总值的87.56%,进口较少,仅为进口总值的12.09%;国有企业主导进口,进口排列第一,占进口总值84.84%,出口总值为20.75亿美元,排列第二,仅为出口总值的10.61%。
新疆商品大致有31种,其中新疆商品出口总值排名前10的依次是服装类、机电产品、鞋类、纺织类、家具及其零件类、农产品类、箱包类、初级形状的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类、番茄酱类。进口前10的依次是农产品类、棉花、有铁矿砂及其精矿、机电产品、原油、成品油、钢材、高新技术产品、阀门、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2012年,新疆鞋类等出口稳步增长;汽车出口稳步增长;番茄酱出口量和价格同时增长。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俄罗斯同比下降1.3%。2012年,新疆口岸原油进口量值小幅下降,下半年进口量逐步上升,棉花进口量减价跌。
农产品、棉花、铁矿砂等主要产品进口下降。农产品进口总值为1.67亿美元,下降2.2%,占进口总额的225.81%;棉花进口总值为1.39亿美元,下降4.1%,占进口总额的21.48%;铁矿砂进口总值为1.33亿美元,下降20.4%,占进口总额的20.55%;机电产品进口总值为1.03亿美元,增长1%,占全区进口总值的15.46%;原油进口总值为0.65亿美元,下降84.2%,占全区进口总值的10%;成品油进口总值为0.3亿美元,下降60.1%,占全区进口总值的4.64%;钢材类进口总值为0.29亿美元,下降63.9%,占全区进口总值的4.48%;阀门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值为0.217亿美元,占全区进口总值的3.35%,其中,阀门上升150.6%,高新技术产品下降8.8%;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进口总值为0.153亿美元,下降8.8%,占全区进口总值的2.36%。
关于2011年对外开放度方面,全国是50.28%,新疆是21.47%,新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81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56%。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新疆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向西开放水平。2012年,新疆向西开放度为22.78%、哈萨克斯坦向西开放度为10.1%、吉尔吉斯斯坦向西开放度为3.65%、乌兹别克斯坦向西开放度为0.77%、塔吉克斯坦向西开放度为1.27%、土库曼斯坦向西开放度为0.12%、阿塞拜疆向西开放度为0.22%、巴基斯坦向西开放度为0.12%、阿联酋向西开放度为0.09%、沙特阿拉伯向西开放度为0.07%、土耳其向西开放度为0.01%、伊朗向西开放度为0.016%、巴林向西开放度为0.004%、印度向西开放度为0.45%。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了十五年,现正逐渐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过去的十五年,也是新疆自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好、投资力度最大、经贸增长最迅速的时期,国家实施的向西开放战略也为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7.5事件,虽然对双边经贸合作造成明显制约,但2010年国家正在制定和实施的新一轮援疆计划,将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国家战略支持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描绘出美好的远景。
金融危机中,国家加大了对新疆财政支持力度,仅2009年以来新疆就投入12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及优势产业扶持。在建的公路、铁路达几十条,口岸环境及通关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西亚天然气管道等能源通道都已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精—伊—霍铁路通车,使霍尔果斯口岸与新亚欧大陆桥相接,中欧国际公路走廊与连霍高速即将连通,将通过公路运输,使中国沿海地区与中亚、欧洲等地区以霍尔果斯口岸为连接点,贯穿亚欧大陆,与新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一起发展成为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同时,近年来,新疆迎来了我国内地企业数千亿元的产业投资,能源、资源特色农业等都成为投资热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也有了实质性发展,出现了一批出口加工企业,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获得长足进步。能源和贸易通道的畅通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优质货源,使双边经贸合作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
中西亚国家大多能源或资源储备丰富,在中国面临日益紧迫的能源安全威胁的背景下,中西亚各国尤其是里海地区的巨大能源储备为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新疆成为全国能源资源陆路安全大通道的战略定位越发明确。近十年来,中亚各国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价格经过剧烈震荡后又步入上升周期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后中亚国家仍可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为新疆与中西亚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保障。
[1] 胡颖,李道军.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
[2] 乌鲁木齐海关网.http://urumqi.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66/.
[3] 王永静,程广斌.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09(3).
[4] 王志飞,李豫新,陈淑嫱.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