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辩证思想的运用

2013-08-15 00:44杨景春闫淑红
镇江高专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事物

杨景春,闫淑红

(1.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2.望奎县恭六小学,黑龙江 望奎 152182)

辩证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它要求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时,必须注意事物发展运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两种倾向、两种品格,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按事物的矛盾性思考问题,发现真理。“现在的语文教材虽然文学性强的篇章比例大,但包含哲理性的文章也很多,单纯地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认识和理解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1]辩证思想是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锐利思想武器,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或缺。掌握了这种方法,立足教材,挖掘潜力,会使语文课常教常新,对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辩证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处理问题,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的思想观察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矛盾,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将理论看成一个死的公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标人教版(2007版)、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和北京版中的文章加以分析。

1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处理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能只有“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没有变化;也不能只有变化,没有重复。“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指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建筑是时空艺术,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音乐、绘画无不如此。(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宇宙将来会怎么样呢?根据身残志坚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推论:“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宇宙的未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恩格斯说:“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自然、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时,那么,在我们面前首先出现的是种种联系及交互作用的无限错综的图画,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产生着和消失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更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最终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运动过程。

传统的艺术主张当然讲究形象,讲究情节。可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贝克特却主张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他的《等待戈多》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内心焦虑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它使人们看到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与个性的毁灭。虽然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颠覆了传统,艺术上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变成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这是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理想。然而,怎样理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特征是什么?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文章有力地说明了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只要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就是爱国者,或者不赞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赞同“一国两制”的,也是爱国者,我们也要同他们加强团结。这就廓清了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观念。

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形势的变化,要求党的政策也要相应的改变。这时已“不是十年内战时期那样的土地革命政策,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形式政策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为了认清形势,掌握规律,必须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主观主义。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思想无论对今天还是古人,都有极其重要意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我们能否生存和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上古“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中古“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然而,“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有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五蠹》)正象《察今》中说的那样,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根据实际,不能泥古不变,因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也万变。”否则就将同“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一样愚蠢。古人的这些见解何等精辟,思辨色彩浓郁,简直是辩证法的萌芽。

大约20多年前,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配套参考书文言文练习中有一个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小故事,说有石兽落于沧州南一河中,十多年来沿河流下游打捞怎么也找不到,后来竟在河的上游数里处找到了。原因是石重沙轻,水流只能冲击泥沙,形成陡坎,使石兽向上游翻转,接二连三,石兽反倒溯流而上。这个“逆流而上的石兽”形象地说明了实事求是的重要,说明主观片面、思想僵化的不可取。柯岩在《汉堡港的变奏》中记载的那个留着“两撇小胡子,矮小精明,极有本事,就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一号工头吉亚特迟早是要吃亏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不断发展变化,中国早已由东亚病夫变成体育强国。在我们的土地上,“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闪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秦牧《土地》)几千年来披枷带锁的土地,在人们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冯谖三窟救主,蔺相如布衣拜相,时代的物竞天择,历史的风云变幻,“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煤炭,汾酒,老醋,在人们的生活里广泛地散发着热力和芬香”,而“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吴伯箫《难老泉》)这是社会在变。十分遗憾的是,位于太原市郊晋祠内的“难老泉”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永不枯竭,永远流淌,如今人们已看不到汩汩而出的泉水。难老泉已于1994年4月30日宣告干涸,这是环境在变。鲁迅从学医到学文,这是思想观念在变。从祥林嫂到水生嫂,这是妇女地位在变。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成了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小人物的人生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不可预性料与荒谬性,这表明命运在变,也意味着时代在变,人心在变。

掌握了发展变化的思想可使我们的观察更敏锐,思想迅速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少犯认识上的错误,少走弯路,有助于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发现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2 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的思想观察事物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观点和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分不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这样解释,即世界上的每一事物、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着,它和其它事物、现象彼此作用着、彼此依赖着、彼此制约着。“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又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了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食物从何处来》)

1854年,黑海上空的一场风暴使停泊在巴克拉瓦港口的英法舰队受到巨大损失。巴黎天文台长搜集了各地的天气情报,发现了这个风暴一天以前曾出现在地中海上空,因此,他认为利用有线电报传递情报,灾难可以避免。不久,世界上第一张用电报传递的天气图在法国诞生了。(《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黑海风暴虽然是个偶然事件,但它却产生了天气预报。

诗人藏克家曾写过《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这是一篇以读后感形式出现的议论文。作者读古籍而述感,借史料以论证。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二部分为重点部分之一。这部分首先追溯历史,邹忌敢于讽谏,齐威王敢于纳谏,赞颂讽谏的大智大勇和纳谏的风度,并用周厉王止谤因而垮台的情况与之相对照。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大可借鉴,有些人怕听逆耳之言,甚至打击报复,难免垮台,如“四人帮”之流以棒止谤,终被清算。文章充满辩证法,如果仅有敢谏的良臣而没有纳谏的明君,比干挖心、屈原被逐的悲剧就要重演。如果仅有纳谏的明君而没有敢谏的良臣也于事无补。要取得成果,必须双方通力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也来个悬赏纳谏呢,结果必然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四化进程。纵观全文,有“读”有“感”,“读”是基础,“感”是升华。齐王“纳谏”与厉王“止谤”又一正一反,对照鲜明。由追古到思今,联系自然,行文时,作者能够注意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不做孤立的分析,得心应手,让熟悉的文章焕发出新的思想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它的原料来自客观世界,思想认识就是在人脑这个加工厂中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后的产品。加工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分析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其优秀篇章不但是作者勤于思考的产物,更是善于思考的结晶,而作者是否具有辩证思想又是思考成败的前提。客观事物往往盘根错节,纵横交织,比如偶然与必然、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如果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就能进一步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即认为各事物之间彼此制约、互相转化。东京城里80万禁军教头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高衙内的陷害无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项链》中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荣华富贵羡慕之至的路瓦栽夫人的倒霉实在不是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而是重得连火车头都拉不动的虚荣心使然。六国为什么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秦国为什么灭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诗人艾青如果没有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贫苦农民家庭抚养的经历,能写出感情真挚热烈、诗风气势磅礴的传世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吗?江州司马白居易如果没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偶知琵琶女的经历,能写出千古绝唱《琵琶行》吗?“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察今》)赫赫有名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叱咤风云的蒸汽机车的诞生难道不就是因为一个苹果的落地与一个壶盖的掀动点燃了发明者思维及灵感的火花吗?没有欢乐就无所谓悲伤,没有热爱就无所谓憎恨。没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便没有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学。

3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矛盾

仅仅承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还不一定就是辩证法的观点,因为形而上学也有自己的发展观。要紧的是要进一步了解事物是如何联系和发展的,也就是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内容与形式、抽象与具体、整体与局部、联系与发展、感性与理性、张弛相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哲学思考。”[2]

《简笔与繁笔》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文艺评论,行文自由,议论形象,从标题即可看出,文章议的是“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历来的文论都提倡简炼,反对繁冗拖沓,这是对的。但作者认为,当今创作“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的实际状况令人担忧,以令人信服的事例如百万言长篇《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那一段用笔简省但境界生动的例子和“拳打镇关西”用笔不避其繁等例子论证了“文章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并进一步指出,要做到“繁简适当”,首先得“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重视生活的提炼和语言的洗炼。简与繁本来是对立的,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将其巧妙地统一在一起,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端,读来耳目一新。

再看《反对党八股》,全文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用的是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批判八大罪状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一破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立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二破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立态度严肃,以理服人。三破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立有的放矢,看清对象。四破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立语言丰富,生动有力。五破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立观点鲜明,内容真切。六破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立认真负责,有益于人。七八破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立广泛宣传,推动革命,发扬光大,利国利民。从全文看,没有破,就没有立,取消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和《反对党八股》一样,多数政论文都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布局谋篇。毛泽东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对立统一规律又叫事物的矛盾律,理解了这条规律,就理解了辩证法。

“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的揭示。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隐藏在‘人与语言的关系’的命题中。”[3]情节是社会生活中矛盾突出的艺术反映,除议论文外,许多记叙文特别是结构复杂的记叙文都十分重视情节。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20世纪50年代曾被改编成电影《秋翁遇仙记》,全篇始终围绕花农秋仙与恶霸张委之间的斗争——护花与毁花的矛盾组织材料,展开情节。全文大致分为四段:1)张委入园毁花。2)仙女落花返枝和秋仙蒙冤入狱。3)花仙惩恶扶善。4)秋仙获释得胜。依次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秋仙的反抗精神是在与张委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张委对他的欺压与迫害的加深,他的反抗性格也越来越鲜明。他们之间的斗争既是善与恶的对抗,又是丑与美的交锋。没有张委,就没有秋仙,反之也一样。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活剧。再如地主崔二爷与王贵、李香香,廉颇和蔺相如,夏瑜的悲剧和华老栓的愚昧等,无不如此。

分析教材中辩证思想的运用,就是为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并把它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反过来又能促进我们的教学,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教材和解决教材中的难题。先秦诸子散文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哲学色彩,其中庄子极具代表性。近10多年来,《庄子》中的一些文章,已然从高等院校的课堂渐次进入高中语文课本中,要学会运用辩证思想去分析《庄子》中的文章。

一位商界成功人士在讲成功之道时给大家讲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的涌去,但是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你怎么办呢?有人说绕道过去,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个人却含笑不语,过了很久他说道:“为什么非要淘金呢,为什么不买一条船开始河运的生意呢?”这就是用辩证思维分析矛盾。毛泽东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4]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淡化哲学教育的今天,在教学中渗透一点辩证思想,可使学生全面地深刻地看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将理论看成一个死的公式,不但能够说明世界,而且能以哲学为武器,四两拔千斤,能动地变革世界。

[1]赵斌.哲学常识教学借鉴高中语文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8):13-15.

[2]杨利.高职语文教学中哲学观点的运用[J].科教文汇,2008(3):79-80.

[3]李海林.论语文课程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92-98.

[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75.

猜你喜欢
事物
第五单元
——介绍一种事物
如何介绍一个事物
写好熟悉的事物
The Chinese chef in Turkey
大海上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