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务需“别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例谈

2013-08-15 00:49丁慧军
中学语文 2013年28期
关键词:刘兰芝移情命运

丁慧军

“移情”就是引导学生迈进文学的殿堂,将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恨之所恨,爱之所爱,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以至不能自已。“别恋”就是让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清醒地走出来,借助想象推理方式,虚拟文学故事的逻辑发展,假设想象为另一种可能的文学人生存在形式。

《孔雀东南飞》往往会激起同学们对刘焦的同情以及对双方大人的谴责,但这种理解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在“移情”的基础上“别恋”,而力促学生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假设并想象,那么就能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形象更深的人文思考。下面以我的教学实践来阐述。

第一步,探究关系——明确人物生存的土壤。先让学生从解读古诗中的古代文化入手,以此熟悉东汉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了解和再现当时的东汉社会环境,这是想象推理的前提,此所谓仿真。

第二步,假设想象——满足思想价值的多重建构。在假设刘兰芝和焦仲卿未死的基础上,让大家为刘兰芝想象各种未来。经过梳理,学生形成如下四种主要观点:其一是两个相爱的男女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乡,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二是刘兰芝在兄长面前屈服了,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改嫁太守的公子,做了贵妇人。其三是她在兄长的家里郁郁终老。其四是两家终于幡然悔悟,成全了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第三步,仿真推理——促成文学鉴赏的二度创作。在仿真的前提下,推演刚才刘兰芝的四种未来结果的合理性,要求务必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否则以今论古或者一厢情愿想当然,无论对于谁都是不公平的。以下是学生的发言(经过整理)。

第一组学生代表张丽:他们带着未来的憧憬,决然地冲破世俗的樊笼远走他乡了,终于获得了历经磨难后那种生死相依的快乐。从此,男的做了点买卖,女的织些丝布,过上了幸福的二人世界。

第二组学生代表徐雯:我们认为,他们开始的确能够获得幸福,但结合当时分析的社会条件来看,私奔行为既违背了家长的意愿,有悖伦理,也破坏了父母包办婚姻制。所以在当时,他们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周围陌生人可能无法干涉他们,可是他们自己内心会受到精神折磨:既向往着爱情,又无法正视自己的行为。所以即使他们有了生活基础,也不能在礼教和爱情的纠结下突围,最终只能痛苦一生。

老师评论:这个推理,因为有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的参与,的确比刚才张丽的推理想象的偶然性结果要令人信服的多。在仿真的推理下,作为一个女子被夫家抛弃,无论她怎样抗争,命运的悲惨是注定的,因为“个人的命运是时代使然”。

第三组代表叶智文: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不错,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与他们本身的礼教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激烈地冲突。但是,既然他们能够私奔而且勇敢地活着,那份折磨又算得了什么。日久天长,特别是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就会迎来一番新天地。而且要说仿真推理的话,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因有了对父母刻骨铭心教训的反思,必定具有比较同时代人而言更朴素的民主思想观。这尽管不能超脱于那个时代,可是思想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不就是靠在黑暗的世界里泛起的这微弱的星星之光吗?

叶智文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坐下。未曾想到,为刘兰芝设计人生未来的仿真推理活动,却令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考察人物的命运,进而大胆得出与他人迥然不同的真知灼见。

可见,这种“先入后出”的想象推理的鉴赏方式能尽情演绎文学形象的人生,让他们明白:对文学作品价值研判时,要注意当时的社会条件,这样文学形象才能产生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思想价值。我们应该以时代发展的观念审察人物,立足今天,才能反照古代。也许这样才能对形象的思想价值洞如神明,这就是阅读“别恋”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如此这样,当我们“移情”沉醉其中,不能自已,不妨跳出而“别恋”,来个假设想象推理:杜十娘没有沉江会怎样?小龙女被解救后仍听从父母的安排会如何?翠翠在风雨中能等来什么?——相信我们在阅读的天地里总能拥有惊喜。

猜你喜欢
刘兰芝移情命运
命运的更迭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命运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谁在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