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迎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高质量的就业,不仅仅是就业数量的提高,还应该是实现人职匹配。因此,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包含相当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共性的特征。它们二者最终的核心目标都在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若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功能,既可以解决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不断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生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意识不强、职业价值观有偏颇等问题,这些思想意识势必影响他们的择业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世俗化、择业行为缺乏诚信等,这些思想道德素质违背了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某种程度上可谓思想政治教育危机。这种危机已向当今社会敲响了警钟。部分高职生的择业意识已经影响了社会风气,因此,构建和谐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当代高职生的择业言行,已成当务之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场立足的基础,是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多数高校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放在规划的目标和技能方面[1],而对职业道德、道德教育有所忽视,表现为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职业价值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这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价值观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的思想,影响择业的标准。过去的高职生认为到农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而现在的高职生多半为90后,他们当中大部分有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落后地区一套房”的心理。这种择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当代高职生应该更多考虑自身的素质以及特长,同时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明白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率开展了调查。高职高专主要专业门类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44%,其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离职率达到54%。对2007年毕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则显示,三年内有过离职经历者高达78%。[2]目前,部分毕业生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考虑自身的兴趣,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但凡单位选上就立即签订就业协议。一旦有好的单位,就不择手段地与原单位毁约,改签其他单位。这种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而采取不诚信的态度,这些失信的行为给社会、家庭、个人、高校带来不利影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测评工具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设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将国家利益、社会需要与自身的利益、追求联系在一起,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获取外部信息,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对外部世界了解越多、越全面,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就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自己进行规划。在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会借鉴外部环境改变规划。
每个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体现自我价值,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指出的,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的。所有的需求必须通过活动实现,为了不使学生踏入社会后手忙脚乱,那就需要对自己进行科学规划,树立科学规划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远大理想创造良好的机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3]从这一层面来说,如果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势必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主阵地,联合学院、用人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细化分类指导,最终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4]
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决定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高校可以从学生入校开始,按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充分融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的全覆盖。大一阶段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时期,可以引导高职生从了解自我开始,了解所学专业,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性格、价值观有效的结合,让主流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大二阶段在解读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需求,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导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大三阶段是价值观巩固时期,高校可以结合各类实践活动,借助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就业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差距,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现实有机统一起来。[5]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原则,又要抓住关键的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关键阶段,即为大学三年级。大三的学生生理、心理均日趋成熟。这个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时期,更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此阶段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色、个性的差异,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意向、职业选择,对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也可以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专业水平,帮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当今多元化的就业价值观导致一些学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经常被表面现象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摇摆,进而造成价值选择迷惘、价值观偏差等现象。班主任、辅导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最信赖的良师益友。高校应充分借助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等师资力量的天然优势,通过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用先进文化的理念和内涵教育学生,从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心态入手,围绕职业道德,在职业能力提升方面下工夫,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校园文化合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一个良好平台,不断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自我、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为建设自身的职业理想而奋斗。
总之,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将学生的个人需求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1]易娟,韩桥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调查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9(2).
[2]中青在线[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1-06/27/nw.D1100-00zgqnb_20110627_1-14.htm.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http://sgy.mca.gov.cn/article/bxsz/jcjxx/200908/20090800034425.shtml.
[4]张筠.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J].高教高职研究,2012(5):162.
[5]贾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