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2013-08-15 00:51何华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目标

◆何华芳

(杭州市闻涛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何华芳

(杭州市闻涛小学)

一、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结合并重

1.小学品德、社会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浅析

一直以来,众多的学生家长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结果。更有甚者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做好了一切。这样“重成绩,轻育人”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缺少社会责任感等严重问题。我国各地方教育部门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导向,制定各种措施。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课程的开展,就是这其中一项举措。经实际调查研究,有关教育专家提出,将小学社会教育课程与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同抓共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小学社会课程与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达成的有效教育方法

(1)榜样分析法

这是社会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会以伟大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人物作用榜样,为学生讲解分析这些人物身上所独具的高尚品德,及其能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原因。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深入分析,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观。使学生对英雄人物感学到尊敬崇拜的同时,也觉得即贴近生活又有可信度。同样,因为榜样人物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表演法

表演法可以将形形色色的榜样人物或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编导演出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故事中榜样人物心理学活与行为思想。比如,雷锋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故事。扮演雷锋的学生可以贴身的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而扮演盲人的同学也可以切身的体会到社会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艰难,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爱心并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品德教育及社会课程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十分重要教学策略。它直接的影响着其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社会课程及品德教育目标达成有效性的调查

1.充分利用生活,在思考中拓展认知的有效性调查

所谓充分利用生活就是指用贴近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要探讨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展开一系统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然后通过结合“你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和了解“团结的力量”。

品德教育教学中若没有情感教育,那么只能说这种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正确的方法是适时的引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比如故事、角色扮演、多媒体手段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父亲节及母亲节的时候,布置“帮助父母做一件家务”“帮父母洗一件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近而激发学生们的感恩之心。

此外,现在我们所讲的体验,大多时候是一种移情理解。这是一个将他人经历慢慢融入到自己心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触动心灵。在学生们体验与感悟的同时,教师要看准时机会进行引导和启发。比如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通过对残疾人及孤老户的帮助活动,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验到社会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近而唤起他们的同情心。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工作,不少学生从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开始慢慢改变,学会了理解父母、关心他人。

2.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德行的有效性调查

我们开始社会课程、品德教育,那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出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就是导行。品德教育一定要与生活相沟通,引导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实目前小学的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内容的编选都选择了十分贴近生活的题材,那么老师们就要做到课内重教学,课外重行动。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组织学生参加绿色环保活动

让学生们组成小分队,进入到居民小区、各个公园,对绿化进行调查,为路人说明绿化环保的好处、劝导路人爱护花草及树木。划分负责区,各小分队负责其负责区内树木花草的保护工作,为树木等挂牌,编写爱护树木的宣传标语。

(2)强化学生的安全知识

联系交通、公安等部门指导员来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及人身安全知识的讲解课。当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配合交警,在路边体验当一回协勤员,对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人进行劝导并告知其行为的危害性。

(3)教授学生简单的生活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又因为计划生育法规的实施,造成了我国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情况的出现,优越的生活条件再加家中独子独女的情况,造成了很多娇生惯养孩子的问题的出现,吃穿等物质条件上,父母尽最大的可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这就造成了孩子普遍对食品或商品的优劣缺乏简单分辨能力的情况。在校很多教师发现,有很多孩子对食物是否过期、什么样的食物不能再食用等生活常识缺乏基础了解,那么做为社会课程教育的一项,应该教授学生简单的识别商品或食真伪、是否过期、变质食物的简单分辨等基本生活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拿出具体实物让学生从外观、颜色、气味等方面更进一步了解。

(4)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伟人、英雄纪念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请专业的讲解员为学生讲说伟人英雄们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参加中将伟人英雄们的形象从想象中通过照片、历史资料、用品用具等实物将其形象更具体化。参加结束之后,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布置写作观后感、开主题班会交流参观体会,这样可以将伟人英雄们的高尚品德与良好的行为做为一种导向,让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小结

经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以上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而达成目标的多所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案的实施,发现班上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对他人表现冷漠、脾气暴躁、 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行为,渐渐变得乐于助人、对长辈谦卑有礼并能团结身边的同学、凡事不再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很多家长也惊讶的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变得主动理解父母,会做简单家务。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社会课程学习的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对完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之外的生活能力及生活知识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因此,校学和家长应引起对其的足够的重视。

[1]吕霞飞.小学品德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董小疆.注重生活实践,实现课程目标——小学品德课教学感悟略谈[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

[3]王守娥,张政武.德育工作常抓常新[J].黑河教育,2005,(4).

[4]杨今宁.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材的使用[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10).

[5]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

[6]陈晔,艾尔肯·努拉合曼.中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目标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