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动
(周口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南 周口466001)
“周口作家群”重要代表之一的张新安先生,是一位写作上的多面手,在小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领域都有建树,而且多次获奖,成绩斐然。
2010年11 月,在郑州举行了“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佩甫代表中原作家宣读了以“坚守与突破”为题的中原作家宣言。宣言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面临同质化的危险,中原作家将以全球性视野观照本土经验、书写本土经验,以独立的文学精神和自觉的文学意识,汇入时代的滚滚大潮,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原风格的优秀作品,让文学从本土走向世界”[1]。李佩甫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对于作家的重要性,因为作家的创作只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才能具有民族性,从而让自己的作品从本土走向世界。张新安的小小说,立足本土,观照本土经验,书写本土经验,具有鲜明的周口地方色彩;同时张扬个性,以自觉的文学意识在艺术上锐意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而我们可以说,张新安的小小说已经具备了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可能。
从取材上看,张新安的小小说包括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两大类。其历史题材的小小说名篇有《绝招》、《狗肉汤》、《呼家班主》、《闪电手》、《孝匪》、《血性》等;现实题材的小小说名篇则有《虎牙》、《绑架》、《换写法》、《稀拉兵》等。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张新安小小说的背景大都是一个叫做“周家口”的地方。如“周家口乃豫东形胜之地,五谷丰饶,商贸活跃”;“周家口素有狗肉不上席之说,然食狗肉者却大有人在,屠狗谋生者也就应运而生了”;“周家口人重礼仪,讲排场,好热闹”;“七拐八磨,辗转到了周家口”;“周家口人称遗腹子为暮生,万山石就是打落地没见过爹”;等等。“周家口”即现在周口市川汇区的旧称,明清时期,“周家口”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合称河南四大名镇,与河北张家口并称“南北皮都”。张新安小小说中的“周家口”,就如另一位周口作家墨白小说中的颍河镇一样,“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地点,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交汇地”[2]。“周家口”既是张新安的现实故乡,也是他观照本土经验,书写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具有象征性的媒介与通道,同时也是一个被赋予象征意味的空间和关于人类生存和精神的“隐喻场”。这样一来,“周家口”在张新安的小小说中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书写本土经验的创作理念支配下,张新安的小小说总是尽力书写周口特有的风物与风俗,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与人物同等的地位。如周家口太岸霁雪、禹殿水云的美景;画阁幻影的关帝庙;端午节沙颍河逮扁嘴的龙舟比赛;狗肉汤剥狗技术的超群绝伦、出神入化;红白喜事、商号开业、庙会庆典、许愿还愿、中举及第、岁时佳节、缙绅挂匾、豪门祝寿、富家得子、神巫开堂,必请一班响器,吹打助兴;“周家口俗信,蘸血的面让咬人的狗吃掉,可避免被狗咬者患破伤风、狂犬病”等。对本土经验的观照与书写,使张新安的小小说避免了文学同质化的危险,而有了鲜明的周口地域文化特征与自己的独特个性。
王晓峰说:“小小说所叙事的重心,不是冗长繁重的过程,不是细致入微的细节,而是事态发展的关键部位和事件发展的最终结局。”[3]张新安小小说叙事的重心,即在于事态发展的关键部位和事件发展的最终结局,常常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使作品充满哲理而具有耐人咀嚼的无穷余味。如《绝招》中,师傅为了留住徒弟,诓骗徒弟要教给他“打铁”的绝招。师傅弥留之际,告诉徒弟的所谓“绝招”却是:“孩子,你记住了。那铁、铁要是烧红了,你可千万不能用手抓……”徒弟知道上当了,质问师傅为何“蒙人”时,师傅眼中射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黠慧目光,冷峻地微笑道:“蒙人,哈哈蒙人!蒙人乃最高的领导能耐。比起政客们,我只能算孙子辈的。”一句话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小说的深刻内涵也因之凸显。《绝招》能获得《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笔会征文大赛的一等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换写法》写荷花小区进大门左转往楼里去的一个拐角处,不知从啥时起,居然变成了有的业主图省劲儿扔垃圾的地方。窗户位于垃圾堆上方仅一米多高的雷大炮家,因此备受臭味之苦。为了免此苦楚,雷大炮在窗下的墙上写上“在此放垃圾是大王八”。并别出心裁地在“是”字后面,画了个伸颈蹬爪的老鳖,“王八”二字,就写在所画老鳖的鳖盖上。但如此尖酸刻薄的图文,并没有挡住别人照样扔垃圾。最后,退休教师老方所写的“诸位邻居,给您添麻烦了,请您多走几步,把垃圾放到大门外北侧的公共垃圾桶内。谢谢您的文明行为!”却使拐角处再也不见有扔垃圾的现象发生。小说的结尾发人深思,只有用文明的言行去感染、打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接受,最终提升所有人的文明程度。
张新安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其小小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首先,张新安善于把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心理。文学是人学,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学尤其是叙事类文学的成败。小说是叙事类文学的主要类型,更加注重塑造人物。张新安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出色的心理刻画。《虎牙》中的“她”,被电影导演看中后的欣喜之情,“天上真的掉下了大馅饼。她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对镜而视,孤芳自赏起来。啊!演员、明星,成千上万观众的喝彩声中,自己将像一颗拂去尘埃的稀世珍宝,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售货员,一跃为红透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耀眼新星,像陈冲、像巩俐……”出身草根阶层的小人物渴望成名的明星梦,被作者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其次,张新安小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很出色。周口作家刘庆邦曾说,“世界的存在,主要是以细节的形式存在,抹去了细节,世界就会变成空洞无物”[4]。小说也不例外,抹去了细节,小说就会缺少打动人的艺术力量。基于此,张新安很注意在小小说创作中营构生动的细节,如《绝招》对“打铁”的描写,“干活时,通常是师傅掌钳,一个小伙计‘呼呼啦啦’地拉风箱,砧子前面,有一个或两个打下锤的,每人拎一把十二磅的大油锤,掌钳的左手用火钳从炉火中夹出‘吱吱’迸飞着火星的铁器,放在砧子上,右手用小锤敲打,打下手的大油锤便紧随小锤有节奏地轮番敲打”。细节鲜明生动,呼之欲出。
再次,张新安小小说的语言,是俗与雅的完美统一。当俗则俗,当雅则雅,时俗时雅,俗雅结合,可以看出作者语言功力的深厚。《绑架》中市公安局局长柳志远的话,“语气不咸不淡,不冷不热,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麝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气压乾坤,量含宇宙之风度,而这种天塌下来也能沉得住气,定得住神的职业素养,恰恰正是一名公安局长所必须和应该具备的”。运用对仗、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化用古语,显得古色古香,语言十分典雅。如柳志远对下属下命令的口吻,“别咸吃罗卜淡操心了,都火烧眉毛了,咋还有扯这些狗儿秧马齿菜的闲心。抓紧时间行动吧,有枣没枣先扩一竿子再说”。另外,如马晓露所说:“当时我被吓得腿肚子转筋,脑子里一片空白,等迷瞪过来时,车早已窜圈。别说牌号啦,连车的影子也没看着。”使用周口方言土语,既通俗易懂,亲切动人,又具有本土性,增强了周口地方色彩。俗与雅的结合,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获得阅读的审美愉悦,从而扩大了作品的影响,让张新安的小小说赢得了广泛的受众。
张新安的散文代表作有《翡翠挂件》、《走进百草园》、《想起金巴》、《沧海滉漾不见仙》、《侯宝林义助王朋》、《会饮当须饮茅台》、《十香菜》、《听庐山·想庐山》、《向向司令求墨宝》、《由犭贪壁想到人皮鼓》等,这些作品都称得上是富有哲理深度与文学性的书写。
张新安的散文直面现实,有感而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摆设,而是浸透了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沧海滉漾不见仙》,不仅为读者详细描绘了长岛的美景:“时下的长岛,已是名副其实的仙山。岛上奇花名卉,林木茂丰;鸟语花香,碧海清风”,而且大书祖籍蓬莱抗剿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目的是生发感慨:“踏着英雄的足迹,继承英雄视国家主权为第一生命的精神,用我们的铮铮铁骨,捍卫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山河,这是比我们的房产、金钱甚至热血、生命更为重要的神圣使命……”作者景仰和效法英雄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力透纸背,给读者巨大的精神震撼。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首应摈弃革除的即应是萎靡不振,首当宏扬光大的即应是这朝气与生机”,《听庐山·想庐山》中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生命力萎顿的忧思,对蓬勃朝气与旺盛生机的希冀,分明体现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而《十香菜》中十香菜所表现出的与诸植物不争,随遇而安的品格,让作者联想到“耐得住寂寞,经受得冷落;不媚不谄,不用娇惯,依然能傲立生长,舍己利他”的人生追求,这其实也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书写出来与广大读者共勉。
张新安的散文内蕴深厚,哲理性强,知性与感性结合,对历史、现实以及社会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具有文化散文的品格,有力提升了其散文的精神境界、艺术内涵和学理品位。作为一位资深作家,张新安对创作有独特的感悟,并在散文中予以艺术地传达,如“文学之果,是结在生活大树之上的。感受生活,留心观察,用非同寻常的灵性与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阐发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既揭示了文学源于生活的道理,也强调了创作主体的“灵性与慧眼”。腹有诗书气自华。张新安散文之所以具有文化散文的品格,得益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比如作者从儿时的垂钓,就能联想到古代隐士“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的闲情逸兴;“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的对小人当道,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之攀附权贵的狼子野心。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可见作者学养之深厚,以此为根基,张新安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毫不奇怪。
文章的题目常常是文眼,是文章的浓缩,好的题目让人一见难忘,并吸引读者去阅读。张新安散文的妙处就是给文章取名时匠心独运,务求新颖。比如《向向司令求墨宝》题目连用两个“向”字,看似笔误,其实是全篇内容的提炼与浓缩,整篇散文写的就是作者向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求墨宝的事件及前因后果,题目的新奇可见作者构思时的殚精竭虑,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意。
近年来,散文创作取得长足进展,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散文作者汲取了小说创作技法,丰富了散文的艺术技巧,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质。张新安的散文也融入了诸如人物对话、环境描写、肖像刻画、细节展示等小说技巧。《侯宝林义助王朋》写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和周口著名民间艺人王朋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侯宝林修仁尚义的博大情怀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质朴的叙述中蕴含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像下火一般,1970年的夏天,显得格外地热,热得在太阳底下撒泡尿,就能蒸发出一团氤氲来”;又有肖像刻画:“一位年约5旬开外,前额宽阔,身材修长,卧蚕眉下一双细长的眼睛虽然不大,但却炯炯有神,放射出智慧之光的汉子,正赤臂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一趟趟从砖锭上往架子车上装砖头”;更有生动而幽默的语言描写:“恁看这老头,晒得黑不溜秋,跟泥鳅似地,还干哩!”“就这——心还没晒红呢……”多种小说技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张新安散文的艺术性与可读性。
张新安的散文构思巧妙,精雕细琢,温润圆熟,水到渠成,往往开篇就很精彩,能够深深地吸引住读者,让人们饶有兴趣地阅读下去。其山水游记《走进百草园》,书写鲁迅先生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乐园——百草园,作者起笔即是:“曾经两次路过绍兴,遗憾的是,第一次没有停留,第二次也没有停留。这次,我终于踏进了景仰已久的、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让读者不仅想到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仿拟鲁迅的笔法强调自己第三次到绍兴,终于踏进了百草园,既表达了作者的激动欣喜之情,也是对鲁迅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尊敬和致意。
张新安散文结构上的匠心,还体现在卒章显志,结尾点题,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日常生活的叙写中,阐发深刻的哲理。《翡翠挂件》中,“每当我把玩这枚翡翠挂件时”,总是会想到“得失从缘,不可强求”。是啊,人生短暂,何必为一己之私利而患得患失呢,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而且最精彩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得失从缘”,只要付出了努力,进行了奋斗,又何必在乎结局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由犭贪壁想到人皮鼓》写作者曾经三次游览古城曲阜,独独对孔府第五进院影壁墙内侧的犭贪记忆犹新,挥之不去,原因就是“这幅壁画生动形象,立意深刻地昭示了贪得无厌者必然毁灭的哲理”。作者由孔府的犭贪壁画想到了甘肃省安西县桥湾镇一座庙里陈设着的人皮鼓,在为读者讲述了令人惊悚的关于“人皮鼓”的故事之后,卒章显志,“时常想想‘犭贪’的下场,想想‘剥皮实草’,想想那发出‘卜卜’哀鸣的人皮鼓声,想想党纪国法、铁窗和正义的子弹,对于世人尤其是为政者、当权者,我想是会大有裨益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也凸显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新安先生除了是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作家与记者的双重身份,使他偏爱纪实文学的写作,著有《幽灵在阳光下现形》、《枪声警影》、《不辱使命》、《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等。其中,长篇纪实文学《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是张新安的纪实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曾获中国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长篇类优秀作品一等奖。
张新安先生是“周口作家群”中,立足本土、勤奋创作的作家。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周口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在其长篇小说《女刑警队长》中,他借书中公安民警的跨地办案,直接向读者介绍了周口这颗豫东平原上的明珠:“发源于伏牛山的沙河、嵩山的颍河,像两条颀长多姿的彩练,蜿蜒奔腾到豫东平原的周口市西郊合而为一,交汇成沙颍河。再往东流经市内,又与由北面而来的贾鲁河交汇,把周口市切蛋糕般分为河南、河北、河西三岸,这样的地形地貌因与武汉市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周口市又素有‘小武汉’之称。”“周口作家群”中,虽然很多作家都把周口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放地,把作品的背景置放在周口,但直接在作品中介绍周口这座美丽的小城,张新安还是第一个。张新安对故乡的赤子情怀,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也足以让每一个周口人为之骄傲和感动。
张新安的《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堪称是作者敬献给深爱着的故乡的一部优秀之作。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一本书的评价,不同阅历、不同背景的人,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5]。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笔者细读文本之后,认为《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周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1866 年八月初九至1867年正月初六,作为历史名人的曾国藩因督剿捻军,曾在周口生活了147天。对于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张新安筚路蓝缕、苦心钩沉,目的就在于“把这位历史老人在周口的那段经历,尽可能真实、完整、系统、全面地永存在周口”。为达成这个目标,张新安尽其所能,搜集、查阅了数百近千万字的图书资料,“相互佐证,去伪存真;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即使累病,在所不惜”,以顽强的毅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张新安所做的工作与付出的劳动,善莫大焉,值得充分肯定。李亚东曾高度评价《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是“周口历史文化建设的浓重一笔”,认为“张新安先生为了周口的历史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硬是不避艰难不辞辛劳,刻苦探索终结硕果,为周口历史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他的献身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他不是落伍而是开拓进取的前卫举动,确实值得肯定”[6]。
作为研究周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去伪存真,论从史出,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本书,可以丰富我们有关周口的历史地理知识。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地理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吸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在《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中,张新安经过多方考证后指出,1866年八月初九曾国藩抵达周口后,他的帅府安扎在位于北寨的覃怀会馆,具体位置就是今天的周口市盘纸厂一带。曾国藩在周口,曾请于周口南寨为张树珊建立专祠,“以酬遗爱”,据张新安考证,张树珊祠堂,周口人俗称张家祠堂,处于现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院内。这些考证,对于研究周口的地名沿革、地理名胜,均有重要意义。
第二,张新安在书中介绍曾国藩在周口的行踪事迹时,还顺带介绍了一些周口籍名人的生平事迹。比如刘郇膏(1818-1866年),字松岩,周口太康常营人。任上海知县期间,威武不能屈,敢于拘捕外国人贩子,解救许多被洋人非法绑架的中国人。但这样一位为民着想、为民请命的官吏,却遭到清廷的革职,读来确实令人扼腕。曾国藩来周口途径淮阳,中午用餐后没顾上小憩,便执意要到位于县城西关的袁端敏公祠行礼。袁端敏也是一位周口名人,他是袁世凯的二爷,系袁氏家族跻身官场的奠基人,原名袁甲三,字午桥,“端敏”则是其去世以后,清同治皇帝所赐的谥号。所有这些,都为研究周口的历史文化名人,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三,书中还借曾国藩之口,指出了周口在历史上军事重镇的地位,对于今天的人们全方位了解周口提供了帮助。曾国藩早在1865年上书清廷的奏折中,就曾说周口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臣窃观刻下局势,周家口最为扼要之区。该处距豫之开、归、陈、许及汝宁、光州六郡,均在三百里内外,即皖之颍州及蒙、亳老巢,相去亦不过三百里。八面受敌,不可无重兵镇住”。周口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曾国藩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在周口147天所写的147篇日记中,对于当时周口的气象情况,也在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对于今天的气象工作者,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与研究价值。比如,1866年十月初十,曾国藩日记记载,“是日始严寒,砚笔冰冻。望雪甚殷,漫天皆有雪意而竟不成雪。自八月至今,五个月无雨无雪,麦不能下种,明岁必大灾歉”。6天后,其日记又记载,“大风,声震如吼,惊沙涨雾,一片迷漫”。日记是如实笔录,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立此存照”,其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正因为对周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张新安先生的《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就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了认识价值和史学价值。
[1]何弘.在坚守中突破:中原作家群论坛在河南举行[N].文艺报,2010-11-26(1).
[2]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56.
[3]王晓峰.当下小小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5.
[4]刘庆邦.哪儿美往哪儿走[N].解放日报,2008-11-09(11).
[5]鲁迅.绛洞花主·小引[M]//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9.
[6]李亚东.周口历史文化建设的浓重一笔:读张新安《曾国藩周家口督剿捻军揭密》[N].周口日报,2010-0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