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红 周国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一般都以注重实用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但如果把这一定位理解为在高职教育中只进行技术与技能的教育就够了,在笔者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很有可能会使得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些有技术而没修养,或是有技术而无良知的人才。为了避免这一不良后果的产生,在笔者看来,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指“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它能“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2]而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3]就课程而言,则会涉及和覆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四大学科门类。可见,无论是从教育的本质角度看,还是从人生意义的角度看,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升华高职生的思想品质,铸就他们美好人格的作用。
人格,从大的方面看,是一定社会塑造和文化蕴化的产物,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是个人对自身存在价值和发展内涵的把握。好的人格,表现在能将优秀气质、修养内化为人相对稳定的品质,以实现人自身的完美、个性的发展。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人,更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更热爱国家、民族和人民,他更富有热情和激情,情感更丰富明智,而生活得更高雅,他能正视自己自主选择,富有生存品位而活得更自觉,他富有献身精神,有价值于社会而活得更高尚。但是从微观的角度上看,人格的形成,终究又是需要精雕细刻般的塑造和春风化雨般的滋养才能造就的,而人文教育正好契合了这样的人格生成需求。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科学,它丰富的情怀境界会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会帮助每个人由自然人向全面发展的人进化,实现人格完善。譬如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我们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从整体上把握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抽象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它和接触它,高职生可以从中获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迪和熏染,进而高屋建瓴地构建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帮助高职生正确地运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来建功立业,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而人文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同样在提升人生境界,提升人格素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如文学评论家艾芜所说的那样:“文学能让我们驱利正心,激起深刻同情,驱除因袭观念,了解真实人生,武装我们不向邪恶妥协,激励我们为正义而战。”[4]因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内容的集中反映,其优美的艺术境界、富于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高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高雅的风韵、动人而新奇的语言、富于艺术魅力的形象、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信念,都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予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提升人的审美趣味。所以,高职教育中适当地进行艺术教育,是可以培养高职生的审美思维,充实他们的审美心理储备,健全他们的审美心理和人格,让他们在鉴赏趣味上摆脱庸俗,告别盲目,提高美丑的鉴赏能力,使他们的思想更高尚,人格更坚立,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精神、有境界、有胸怀、有教养的高尚的人。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用自己手中的技术和技能去创造美的产品和美的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除了所产生审美上和人格上的积极作用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高职生的心物协调能力,为他们创造和谐人生提供保障。
市场经济具有调配资源的强大力量,但其调配资源的主要原则与动力是利润,所以,市场经济也往往会使一部分人为了利润不顾一切,铤而走险,沦为单纯性、技术性、功利性的动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市场经济是复杂的,它会没有心脏,没有大脑,没有理智,没有良心。”[5]而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市场经济的这一负面的作用尤其明显。高职生毕业步入社会,必然会经受各种形形色色的无良心之事的冲击,或是诱惑,如果不够理智,就有可能把持不住而同流合污,一切以金钱为准绳,将良心、美德、人格那些本最宝贵最能体现人本质与价值的东西,都看成为金钱等价物而去干昧着良心的事,使其心理失衡与行为失范,其结果必定会导致社会属性和人性的泯灭,使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丧失和谐。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让受教育的高职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气定神闲,心物协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平衡地看待一切现象。
那么,人文教育又是凭什么能达到如此之教育效果呢?这主要是凭人文精神之实质。而人文精神的实质除了包含自身的和谐外,更意指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受此精神之熏陶而拥有人文素养的高职生,必将是和谐的人,其心中定会充满着亲近、理解、关爱,其心性必然是平和的,和风暖意充满心籁。而其思想之境界也必定更宽阔,理念志趣更晴朗,生活也因此而平添更多的诗情画意,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协调统一。有这样人文精神素养的高职生,也必定是一个好公民,他不但尊重自己,而且也会尊重每一个人,践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既善于调节自己,也善于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如此之能力的人,自然会拥有和谐的人生。倘若人人都拥有了和谐的人生,那么,自然也就拥有了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国家,乃至和谐的世界。所以,人文精神也就是公民素质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它可以通过人文教育来达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以免使学生沦为一个有技术而无良知的人。高职教育呼唤人文教育,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社会的呼唤,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贯彻。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还可以优化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知识修养,进而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避免成为一个除了专业技术工种外别无所知的片面的狭隘的人。
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分得很细,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通识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其结果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下降的不良后果。而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理念支配、影响下,这种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通识教育的现象更加突出,“学生被当作要加工的零件,经过加工,成为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型专门人才,从而可以去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上获得一个职位。”[6]这样的教育,虽然帮助了学生解决了谋生的问题,但却也使他们失去了多方面发展和上升的可能性与后劲。这方面的隐形人生损失,算起来其实也是不少的。而这样的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为现代社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鸿沟日渐消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呈现合流,现代科学知识纵横交错,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当代富有创造性的成果更多的是出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之处。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不仅是人才健全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因为人文教育的内容正好可以起到补高职专业教育中的 “偏食症”的作用。比如,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实质就代表着人的能力和思维水平。它能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能使人独立思考,明智判识。爱因斯坦就曾说过:“由于知识的增长,有重大意义的专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专业化有一个天然界限,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7]这就从思维和方法的角度,清楚地说明了哲学在促进人们的专业化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而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同样也对于人们的专业化学习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就说他很喜欢欧洲的古典音乐,并且常常从中得到有助于科学研究的灵感和启迪。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他们对于艺术的喜爱,绝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休息,而是从艺术中汲取想象力的激发,以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可见,艺术具有丰富人的想象,使人思维灵敏流畅,独特新颖,激发创新创造的作用,正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两个方面,他们共同基础是人类创造力,艺术是科学创造伙伴,它将科学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8]可见,艺术教育与专业的技术教育并不矛盾。
再说,致力创新,也的确需要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因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紧密结合可以促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会使人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而产生飞跃。长久地钻研一个领域,会使人愚钝,就像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里所说的那样:“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9]。美国研究者在对115个科研机构的千位科学家进行了为期5年跟踪调查后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有成就者大多具有知识广博的特点,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杂乱无章的知识比结构合理的知识网络,也许更易于人的发展创新。”[10]也正是看到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好处,现在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也都很重视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相谐。日本东京理工大学规定了学生必须选修的人文课程。美国高校课程通识教育、主修、选修三者的比例是1:1:1,哈佛大学更是明确要求学生学习文艺、历史、哲学、语言文化、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领域的内容,麻省理工学院结合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开设多门人文课程,以5大类30门音乐课程的一流音乐教育,成为全美高校艺术教育的佼佼者,真正体现了对大学生通才教育的思想。同理,在高职教育中融入这样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同样会取得扩大高职生知识面,发展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通才教育效果。
总之,人文教育有助于促进高职生知识的多样化,有助于他们成为博雅聪慧、文化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于国于人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提高高职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能力,进而能够提高他们用自己的技术与技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
以文学、艺术、科学、哲学为内涵的人文文化,是一个全人类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就不仅可以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珍宝,并在这种了解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识别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过去由于不重视高职生的人文教育,使得他们缺乏对国家与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因而也缺乏一种从纷繁的现象中看到本质和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认识当今社会一些现象的能力,因而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与糟粕缺乏鉴别能力,更谈不上传承了。结果使得一些高职生空有一手好手艺,却不知道怎样用它去拿传统文化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些学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对于中式风格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所装出来的房屋就总让人感觉到缺少一些神韵与灵气。如果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足够的理解的话,那么,就一定能装出典雅高贵、形神兼备的中式家居风格出来。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相关的人文知识一旦与高职生的技能相结合,就能让他们很好地发挥起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来。华夏人文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在高职教育中适当地引入介绍,以增强高职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的富与美,并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提高自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欣赏、沟通、交流的能力,在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中华文化。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其实还隐含着传承、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大使命,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培养高职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而且还有助于形成平和均衡的心态,助成和谐的人生,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助推他们创造新文化与传承旧文化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贯彻于整个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为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修养、良知的高职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2][3]百度百科.人文教育专业词条[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33768.htm.
[4](艾芜)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陈根法.心灵的秩序-首先哲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爱因斯坦)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李政道)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9](贝弗里奇)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0]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