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贴近”原则的德育方法创新

2013-08-15 00:51闫桂莲范志学杜晓春
职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三贴近院校高职

□闫桂莲 范志学 杜晓春

“贴近实际、帖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历史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方法创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从整体上看,高职生的本质是好的,可塑性大,健康积极向上方面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观察力欠敏锐,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面不宽,社会公德素养不高,集体观念薄弱。与名校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入学后失落感比较强烈,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生活没情趣,学习没目标,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利用思想教育创新改变目前的现状,深入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彻底改进目前的教育方法,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及其存在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理想和信念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等方面。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随着国内各种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这些因素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在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上传播的西方反动言论和低级庸俗的信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他们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加之社会上不良的思想意识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使得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一部分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二)缺乏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与本科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往往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在社会上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学习不努力,终日里沉溺于吃喝玩乐,混一天算一天,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只能靠上网聊天、打游戏消遣。

此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对于在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多数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很多学生不再努力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中断学业中途退学,丧失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于缺乏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不愿意与人交流,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即使将来能够毕业,也不能适应社会。

(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正确评价自己。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对社会了解甚少,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尽管如此,有些学生仍然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总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肯定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二、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一)观念落后。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是模式教育,按着预先设计好的模式去套用,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非常理想化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注意个性教育,不允许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要求只是如何让学生服从管理,墨守成规,不鼓励积极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另一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空洞,不鲜活,不具体,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内容陈旧。某些高职院校多年来使用的教材已经相当陈旧,许多新的内容根本进不了课堂,跟不上目前的社会的发展。

(三)方法单一。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是单向教育,基本上属于课堂灌输的方法,缺乏互动和交流,教育者摸不清被教育者的真实思想,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机制不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由多种机制组合而成的系统工程,现在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分散的、没有活力的、效率低下的工作。

(五)德育教育工作力量薄弱。相比起其他院校来讲,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力量相对薄弱,首先是高职院校一般来讲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德育教育的经验。面对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德育教育如果仍靠“一张纸”、“一块黑板”、“一堂课”,无疑是作茧自缚。其次是由于领导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事务性工作,德育教育根本提不上议事日程,总认为德育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从组织上和经费上根本得不到保障,德育工作人员待遇低,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之路

(一)遵循“三贴近”原则进行观念创新是德育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行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目标是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树立他们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人生长远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用人才。例如:寒暑假学院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实践能力,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辅导员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既为老人带去温暖,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社会生活,从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了当代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与人合作精神(团队是创新四要素之一);培养大学生关爱老人、关爱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也能使学生在创新精神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达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务求实效,以收到的最终实际效果为检验的标准,这就要求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必须真抓实干,把所有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人们最终看得见实际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二)遵循“三贴近”原则进行内容创新是战胜西方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举措。正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永远是教育的主题,这在今天的世界多元化、东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形势下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东西方新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实施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企图,他们极力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德育创新要继承并发展民族传统教育,弘扬时代精神。经常的时事政治教育是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课教师通常在上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和报刊搜集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调动自身一切积极因素开动脑筋,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在这种宽松和自主的环境中创新精神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锻炼。通过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争取辅导与自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的形势,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把学生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例如目前社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业的形势,可以举办婚姻、恋爱和家庭的专题讲座,把社会上成功创业的企业家请到学校讲讲他们的奋斗史,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学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另外,通过一些反面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从而使学生们心灵受到震撼,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遵循“三贴近”原则进行方法和手段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创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关系。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关系。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处处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时刻想到维护学生的权利。立足服务,从生活到学习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春风化雨,将德育教育融化于实际行动中,特别是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时,学校应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充分感到学校的温暖。

要时刻把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尊重个性发展,让大学生学会先做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再做想要做的事情;因人而异,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咨询与辅导,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学习和生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积极配合系里的德育教育组织专门做学生的心里咨询工作,由于方法多样,工作耐心细致,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心理上的问题,深受同学们的拥护和赞扬。

在教育的方法上必须把单一的灌输改为双向交流,给学生们一个敞露思想的机会,鼓励他们讲实话,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讲出来,学校保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让学生们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

利用电子网络这个最先进的传媒载体,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这一先进工具作为教育创新的科学契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积极主动的正面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办网络论坛,就目前最关心的最敏感的问题广泛展开讨论,努力创造一种既轻松活泼又严谨有序的环境。学院可以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区别真伪,达到积极教育的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他们既是学生又是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们创造性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还要积极利用学生会和社团组织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活动,真正让他们成为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1]。

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真实地感受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使他们在形式多样缤纷复杂的社会中吸收营养,在实践中体会到酸甜苦辣,有助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和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遵循“三贴近”原则进行机制创新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步骤。德育教育应该是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环境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工作的各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创新要弘扬时代精神,将教育的各种环节密切地联系起来,科教结合,将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地组织起来,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教育创新的整体作用。[2]还必须强化领导机制,真正把德育教育放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充分体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形成一个高效实用的管理机制;此外,还要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机制,奖罚严明,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大家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怕嘲笑大胆探索,求同存异的开展教育观念、教育精神的创新,努力开创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局面,旨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2]王焕梅.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三贴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