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就业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就业创业人才教育。为了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专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院在校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状况、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与改革实践,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对策与措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以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根据就业需要和相关专业的农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法。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具体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涉农专业高职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思想不巩固。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少离开过父母,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集体观念不强。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来自农村,但这些学生上学的目的只是:拿到毕业证,找份工作,跳出农门。来自城市的学生更不想学农,选择涉农专业,也只是将其当作一块获取文凭的 “踏板”,自己并没想过要回到农村服务“三农”。再加上社会各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中对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有着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不少家长和学生受此影响,认为“即使读了涉农专业,也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另外,涉农行业多是艰苦岗位,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在初期不明显,且现在的高职生大多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创业意识。有的虽有创业激情,但却不敢创业,害怕失败,有的是不知如何创业,有的是缺乏创业资金、技术和能力。这也最终导致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不愿涉农。
(二)对就业创业教育认识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院校高职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对课题组所在学校9个专业,10个班348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348名学生中毕业后有就业创业思想准备的28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从事涉农行业的工作。还有17%的高职生根本不想创业,就业也只是听从家人安排。在“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一栏中,设计了专业、社会、法律、外语、写作、计算机、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除外语和写作两项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9%和65%之外,需要其他五个方面知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90%~93%。在我们设计的操作动手、表达、社交、创新、适应、组织协调六种能力中,有90%的学生认为这些能力毕业后就业创业都必须具备。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7%和96%。但是,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表明,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教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不用灌输什么就业创业理念,那些都是虚的;缺乏体系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缺乏完善的就业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不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本身的就业创业思想意识不强,即便有就业创业教育课,也因主讲教师缺乏就业创业经历而成为“纸上谈兵”。
(三)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环节薄弱。调查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有涉农专业高职院校,缺少或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相当一部分教学、实习实训任务都是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述加板书完成,“书本种田,黑板上养殖”的教学方式使涉农专业高职生技能差、动手能力弱。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难以独挡一面,只能以打工的形式实现简单就业,而且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所学的涉农专业知识无关。有些农业高职院校虽然建设有实践实训基地,却因为不注重就业创业吃苦精神教育,这些从未吃过苦的“90后”高职生却不愿踏踏实实地投入到专业实践、实训中去,直接导致其动手能力差,毕业以后,更是不愿从事他们心目中的这些“苦差事”。
(一)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基础,根据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同时要注意就业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涉农专业特点,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种、养、加等涉农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的相关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所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专业理想、吃苦精神。充分发挥涉农专业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具有就业创业特色的涉农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就业创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是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授、讨论、阅读、训练、活动和潜移默化等方法来塑造高职生的人格。
专业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建设、涉农企业需求紧密配合,如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的素质课程主要有:生态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网络应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农业法律、法规、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等,学生在拓宽学习内容的同时,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和交融,从而形成综合性知识系统并成为提高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和生涯设计》、《就业创业》等,以新的就业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能力和胆识,引导学生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形象,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就业意识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就业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形式,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就业创业计划,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考察参观等形式。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心理学、社会学和人际交往等基本常识;了解有关的农业政策法规、税务、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网络技术等社会常识,熟悉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3.综合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践课、就业创业能力实践课、就业创业等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就业创业设计课程等。教学形式上主要有就业创业定期指导、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集中答疑、专家指导等。教学目标主要是具备就业创业必备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运作过程、能够构思就业创业规划、能够独立完成就业创业规划书。
结合涉农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成本少、易操作,能够立足实际生活的就业创业课题,每个课题应提供就业创业策划方案,包括市场状况、前景分析、运作方式、经营管理、规划设计、销售渠道等,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实践。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成果孵化基地,设立就业创业课题,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背景和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实地调查一些小型种植场、养殖场、园艺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真正的体验,获得就业创业的感性认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跟踪服务,参与管理,将课堂教学、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工作场地。并注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制订科学教学计划,探索灵活教学方法。
1.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编排课程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依据。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合理。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其次,要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数。第三,要根据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涉农企业非常渴求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很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在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剖析案例、举办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课题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就业创业的欲望与热情,坚定农业院校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意志与信心。
(三)以就业、创业为指向,建立多元化考核办法,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就业创业与职业规划、营销、财务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走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办法,要注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以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在专业优化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始终贯穿校企合作这一主线,开发了基于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28个“厂中校”和“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健全了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强化实践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学院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国家“948”项目转化基地、河南省生物技术中心、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蔬菜实验站、大蒜工程中心、辣椒、小麦等育种基地等。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郑州生源生物食品厂、马楼农场、康贝尔鸭繁育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占学时总数50%以上;毕业生双证率达95%以上,“种植、养殖、加工”等重点涉农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学生实践能力强,2007年以来,学生荣获全国技能大赛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
(三)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学院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构建了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比例高。自2007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居河南省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毕业生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对学校满意率均达90%以上。涉农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200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1]刘帆,等.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2]尚志平.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巧玲.就业指导与创业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郭金岭.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