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喜兵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及毕业生比例已超过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其培养的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前沿的高技能人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体制机制问题,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导致高职毕业生表面就业率高,实际就业难的现状。随着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强,其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但由于高职毕业生心理求助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最终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是当前及今后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已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展开对此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心理求助行为方面的研究,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经验,相关分析也比较全面。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探究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文献很多,但是研究建构心理求助阶段模型和学生心理求助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文献却较少,成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陈珊(2010)在其硕士论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中指出,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四种。
赵丽华(2011)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偏差表现在:一是职业定位方面,比如说职业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缺乏职业意识的获得与整合;二是就业心理准备方面,在职业选择时没有将自我特点、职业要求、社会环境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导致他们求职屡屡受挫,并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高妮(2010)在其硕士论文《高职学生学习-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与调控研究》中指出,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征表现在就业心理压力过大、以自我需求为中心、攀比心理三个方面。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导致他们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选择错位、心态失衡和就业形势严峻三个方面。针对高职生学习、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控对策上提出要实施心理干预,完善学生心理的调控对策。
叶小小(2010)在其硕士论文《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中提到,求职择业中存在心理障碍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强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策之一。
秦向荣,高晓波(2012)认为妨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学科背景和年龄;二是个体因素,包括自我表露、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治疗恐惧以及污名感;三是文化因素;四是高校工作体制,包括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水平不专业导致个案流失以及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身份。
刘立新,金冬梅,董竹娟(2008)以实证调查研究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一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援助的针对性和效果,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设想和建议。
李建明(2006)在其硕士论文《认知及心理健康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研究》中指出,心理困扰的严重程度以及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影响大学生的求助需要,心理求助行为的负性认知、低开放性、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认知偏差、对治疗效用的认知偏差等都会阻碍大学生心理求助。
余小敏(2004)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发现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大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是朋友,其次是恋人和家人。大学生较少选择的求助对象是心理咨询师和老师。家庭整体文化氛围越高的个体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越高。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决定是否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受到各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
李翠云(2007)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心理求助—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进行积极心理求助的大学生心理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心理求助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虽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社会支持受到心理求助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魏萍(2008)在其硕士论文《大学生心理求助与应对效能的关系》中以开放式问卷为基础,编制了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研究发现心理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心理求助能力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他们所具备的能力还难以保证其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求助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并且仅限于局部的研究,缺乏全面研究,更缺乏从现代统计学角度进行定量定性的科学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整体构架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现状,笔者试图通过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了解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以及各级各类支持系统所能提供的支持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存在很大问题,有96.6%及以上的同学显示近期有过或正处于心理困扰中,67.9%的同学表示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只有51%的同学表示求助过他人。基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理求助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通过日常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和引导,使学生树立良性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对大一的学生进行基础性和宏观形势层面的就业教育,让他们认识面临的现实状况,不要盲目自卑也不好高骛远。对大二的学生可以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加强技能型学习和指导,让他们认识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下一步就业奠定基础。对大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可以结合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对口辅导,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和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能力。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完善辅导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特别是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方面的教育。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显示出的焦虑、退缩、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说明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力较低的现状。加强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良性就业。
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但普遍存在辅导老师专业不对口、就业经验不足、市场把握不准等现实问题,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名不符实,严重的甚至会背道而驰。许多高校辅导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变身教师,自身都没有经历过市场考验,缺乏就业经历和经验,在就业指导中不能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价值观、职业理想等进行对口辅导,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学校在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时,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又要丰富心理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将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珊.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羊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赵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