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现状及提高对策

2013-08-15 00:51□唐
职教论坛 2013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稳定性毕业生

□唐 明

毁约率和离职率的高低决定着就业的稳定性,而就业稳定性又决定着就业质量。在目前各高职院校高就业率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就业前的毁约率和就业后的离职率就成了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育的工作重心。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便成为主线,但是怎样看待、认识和处理就业稳定性这个问题,如何协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各高职学院特别是与就业相关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负责、对毕业生及其家庭负责的社会责任。要提高就业质量,就得依靠就业稳定性,只有就业稳定性高,毕业生才能爱岗敬业和安居乐业,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大的正能量。笔者拟结合国内特别是重庆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谈谈高职生的就业稳定性问题。

一、高职生就业稳定性现状

就业稳定性主要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之日开始至毕业后工作半年为评判依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之日开始至毕业前若主动变更用人单位的为“毁约”,毕业后工作开始至毕业半年若主、被动变更用人单位的为 “离职”。毁约率和离职率高说明就业稳定性差。高职生在校期间的毁约率一般为20%左右。而高职生离职率普遍较高,一般为44%。

以重庆市2011届高校毕业生为例,2011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1%,比全国高校(41%)低10个百分点。其中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0%,比全国本科(29%)低9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4%,比全国高职高专(52%)低8个百分点。

不管是毁约或离职,都是毕业生占据主动,而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就业协议的比例非常低 (1%左右)。高校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3%),其后依次是 “薪资福利偏低”(28%)、“想改变职业或行业”(19%)等。

二、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的就业观盲目

学生的盲目就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过度的自信和过多的自卑。学生的“自信”源于他们对社会的需求不了解,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就业定位应该是“面向基层或车间,直接面向机器和人员,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一种就业教育、一种谋生教育。部分高职学生把“高等职业教育”片面理解为“高等教育”,把自己划到本科学生当中去,梦想着自己毕业后,也一定能够有一份薪酬好、待遇高、既体面、又轻松的工作,要求在大城市就业,工作地点在办公室。

学生的“自卑”源于他们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心理承受力弱。在双向选择中遇到应聘不顺,便失去了信心,便开始质疑自己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甚至身高长相,不愿去总结自己应聘失败的原因,不去分析每个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侧重点,他们忘记了“现场有什么就教什么、现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个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能找到一个“学有所用”的工作岗位。

(二)学校就业指导教育薄弱

近年来,学界及高校都在大声疾呼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教育,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大,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就落到外聘专家和辅导员 (班主任)肩上。其中辅导员(班主任)基本上都是工作年限很短的年轻教师,他们大都没有经过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对社会了解不深入,对企业的需求不清楚,因此,这些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针对性差,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就受到家庭的宠爱,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吃苦耐劳的滋味,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从生产一线干起。而且在就业上盲目“攀比”,总拿自己和身边同学比,而“比”的对象仅仅是那些就业岗位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少数人,完全不去了解市场需求,更不去反思自己的劣势,过分痴迷“树挪死,人挪活”,不愿踏实地从基层干起,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浮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就业的稳定。

三、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办法

(一)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学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涵盖在校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执行计划。以高职学生在校三年的就业指导为例,第一年可以从专业介绍和与专业对口的行业介绍入手。专业介绍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承担,主要介绍该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学生的潜在就业单位)介绍则聘请行业专家承担,重点则是行业挑选人才的标准,如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二年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为重点。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就业方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事业发展方向。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爱岗敬业精神。

第三年以就业形势、就业和创业政策、就业定位、就业心理、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教育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动应聘单位,力争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单位或岗位,促使自己在事业上稳定发展。另外,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甚至个体化的职业规划及发展指导,从而转变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

(二)加强学生就业稳定性的调查分析

各高校要认真统计每年毕业生毁约或离职较多的专业、生源情况、签约单位情况,从中分析原因,以便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改正。笔者调查后发现毁约或离职主要因素有:签约(或就业)工作单位(或工作地点)偏远、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偏低、家庭原因、发展前景不明等。例如,因工资待遇偏低为理由毁约或离职的学生,片面注重了物质享受,忽略了就业压力大的客观环境,忽视了可能尽快成长成才的长远发展空间。所以,如何促进学生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成熟度,从而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的决策是就业指导过程的重要环节。

人一生的发展前景谁都无法预料,它涉及到个人的能力、修养。部分学生常以个人发展前景不明为由毁约或离职,没有或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没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拥有健康就业心理的学生即使面对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也不会惊慌失措,他们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反之,如果没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会感到人生很迷茫,用逃避的态度面对理想。

(三)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

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涉及专业对口率、学生职业兴趣、家庭因素、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是决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麦可思《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报告》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即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67%(全国为64%)。其中,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2%(全国为67%);专科 (高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1%(全国为60%)。2011届重庆市专科(高职)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0%),其次为“达不到专业工作的要求”(23%)。

2011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为46%(全国为42%)。其中,2011届重庆市专科(高职)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3%(全国为40%)。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原因主要为“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规划”(42%),其次为“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26%)。

由此可知,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既要在专业的设置上符合市场的需要,还要加大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开拓工作,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符合毕业生职业期待的、有选择余地的工作岗位,从而降低毁约率和离职率,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在就业质量所包含的就业率、薪资待遇、稳定性、专业对口率等因素中,就业稳定性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为此,高职院校在继续狠抓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1]胡跃.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稳定性[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01).

[2]刘占文,黄阳泉.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

[3]范跃红,刘文文.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例 [J].赤峰学院学报,2011(0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稳定性毕业生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