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张冰杰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作为一所承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教育平台,是世界当代高等教育顺应信息化、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产物。开放大学的本质是尊重人人接受终身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大学要对教育对象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开放[1]。在我国,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战略任务,当前已成为重要的议题,有关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并正在向纵深发展。2010年7月,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正式批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试点地区和学校尝试建设开放大学[2],其他省也相继采取措施,开始了建设开放大学的步伐;2011年5月,教育部审议通过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决定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组建我国的远程开放大学;2012年7月,教育部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被定位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和单位间的变动,也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换。目前,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以下基本特点:流动频率高,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以水平性流动为主,发展性因素为重要流动动因。办好开放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具体任务和战略之一。开放大学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不仅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由初等、中等或大学等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4]。作为一种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强调思想、模式、方法等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强调教育的终身性,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开放大学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己任,适应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需要,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通过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和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5]。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终身性,使开放大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并非是短暂性的、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知识信息不断得以补充和完善,从而“……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化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6]。
在本质上,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它不再是传统的“象牙塔”式“学术精英的集聚地”,而是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向“不同的学习群体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体现了世界开放大学向全民和社会开放的共同的办学理念”[7],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社会成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年龄不同,有老、中、青之别;职业不同,有行业、职务、工作之区别;原有智能基础不同,有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之差异;学习条件不同,身体有强弱,家址有远近,家务负担有轻重,单位、系统、地区之间更是存在种种差别”[8],但只要有学习的意愿,不用经过入学考试,经过申请就可以成为开放大学的一员。正是具有教育对象开放性的特点,开放大学更能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向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向所有人开放,致力于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失语人群”——新生代农民工“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的社会流动。
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放大学的一大特色,开放大学借助自身优势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如上海开放大学已整合形成的课程达2000余门,总时长超过6000小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视大学等精品网络课件,并且不断增加更新。课程内容从基础教育到老年教育无所不包[9]。开放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条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新生代农民工既可以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也可以学习有关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学习《民法通则》、《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知识,明了有关劳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也可以学习公民权利义务、城市生活常识和规则等。这样,开放大学使教育资源更加开放、服务更加优质、方便与快捷,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能力……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10],使他们的社会流动成为现实。
开放大学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功能强大、开放灵活的网络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到学习中心接受面授辅导;学习者既可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短信平台、BBS、远程视频等平台进行项目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职业流动方向大多集中于制造业、采掘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劳动强度偏大,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经常加班加点,缺乏休息时间,而且地处城市郊区,交通不便,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开放大学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克服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超越时空限制,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有效地缓解了他们当前存在的突出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和需要进行学习“……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4]。
开放大学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建立起来的,这个现实基础,就是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929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1852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12]。经过30多年的积淀,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结构。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开放大学既可以举办大学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也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闲暇教育等,以及各类社会考试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开放大学多样性的教育结构可以满足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他们既可以接受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也可以接受非学历教育,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素养,获得社会流动所需要的学历资本、知识资本等。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要受到人们传统的社会偏见、自身就业观念以及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等因素影响,这就为开放大学提出了新的使命。为消除上述障碍因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开放大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放大学是“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触角可以伸向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10],要充分利用自身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使人们了解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已经成为农民工主体并将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作用,从而走出社会观念的“藩篱”,转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二是开放大学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评价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技能和修养的意识,增强融入城市的自觉性,逐步增加对城市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学习,努力使自己适应城市生活,最终融入城市社会[11]。三是开放大学要发挥自身以科学、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积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和文化,促进城市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彻底消除城市市民和农民身份地位的不平等;促进二元化管理思维和城市本位发展理念的转变,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指导原则;促进用工体制改革的深化,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使他们与城市工人的就业标准、福利工资待遇一样;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这样,开放大学通过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引导转变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有力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社会流动。
人力资本是经过投资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所形成的可以获得报酬和利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本,例如,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64.4%,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6.4%;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有调查显示,有52.9%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企业的培训。在接受过企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1.8%的人仅接受过1次培训,28.6%的人接受过2次培训。人力资本的缺乏,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造成了一种社会流动惰距现象[12]。
“教育和培训是形成和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开放大学肩负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使命。一是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开放大学应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对市场的调查与预测,进行职业分析,按照不同行业、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切实掌握为完成具体工作而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要与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现代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营风险预测和抗风险能力等以创业为主的内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变“找饭碗”为“造饭碗”,顺利实现自主创业。二是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开放大学要切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实施补偿性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勤劳、诚信等方面的传统思想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增强职业责任意识;开展文明准则、现代观念、城市意识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掌握城市价值观,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展普法教育,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13]。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保障,是开放大学的职责。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应统筹发挥开放大学的系统、资源及技术优势,建设开放式的远程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方便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14],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理念,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设计教学途径,提供学习材料,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二是建立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一个多层级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教学支持、资源支持、硬件、技术支持和评价、反馈支持等子系统。教学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学前支持、学习过程支持和课后支持等教学服务以及学习辅导服务;资源支持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多的优秀教育资源,教会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资源、开发资源;硬件、技术支持重点在于学习终端、通信设施和网络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建设,提供平台;评价、反馈支持是指对远程学习的教与学进行评价和反馈[15]。三是注重交互。鉴于新生代农民工在远程学习中缺少交流与合作,容易产生孤独感,应把注重交互作为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会议、QQ群等网上交流平台,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与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沟通感情,进行经常性、个别化的互动交流;通过实施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经验学习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学校体系身上,这个责任应由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6]。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开放大学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普通高校、行业、企业、社区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一是政府。开放大学要加大与政府的合作力度,争取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承担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进行“订单式”培训,同时接受政府对培训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二是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具有师资、专业、课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气息,开放大学应加强与其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等优势,构建高水平课程的远程公共学习平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三是行业协会。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联系,成立行业支持联盟,利用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引入行业资格证书,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兼有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四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增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利用企业技术、设备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特色专业、课程,从而更好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16]。五是社区方面。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高、知识结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放大学应推进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发挥自身师资、资源等优势,通过社区教育网、互动式电子社区的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服务,增加他们参与城市生活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1]季明明.开放大学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1783 332.htm.
[3]教育部同意在中央电大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EB/OL].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12/0706/1265276.shtml.
[4]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11.
[5]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9,239,240.
[7]李亚婉.试论开放大学的内涵发展与能力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
[8]叶忠海.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38.
[9]上海开放大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03757.htm.
[10]刘仁坤.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理性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
[11]朱冉冉,徐君.进行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及化解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12]秦海霞.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与身份建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3).
[13]刘奉越.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及成人教育应对[J].成人教育学刊(人大复印资料),2011(11).
[14]叶兆祥.试析开放大学的属性与功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15]陈伟.成人网络学习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26.
[16]孙福万,李彦忠,袁松鹤.关于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