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瑶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发表王栋生先生的《以公民的姿态评品时事》一文,该文提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笔者认为,这个主张就目前看来非常必要而且亟需。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高中生的性格发展相对成熟,是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有求知欲的一个群体。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则以其独到的人文属性,成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极佳突破口。
先来看一则课例——
《渔父》是一篇经典的短文。在备课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案的意见把渔父和屈原二人看作对立的两面。相反,我尝试结合当代的语境,用一种相对平和而且开放的心态与眼光去讨论他们的形象。于是,课堂上,这样一幕出现了——
师:文章中有两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请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3分钟,随后我将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3分钟后,我点名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
生1:老师,我想你一定希望我们说喜欢屈原。(全班大笑。)
师:(笑)咦,有意思,你怎么会知道我可能会有这个想法的?
生2:因为我看到几本参考书上都是这么说的,反正意思就是屈原很伟大,渔父很没劲。(全班再次哄堂大笑)
师:不错,这个同学预习得非常到位,而且还参看了几本参考书。那我现在倒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喽。
生1:(理直气壮地)我喜欢渔父,不喜欢屈原。我的理由非常简单:我们需要一种有限度的妥协。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困难,不懈地坚持固然可贵,然而不会迂回的执拗却是最大的愚蠢。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和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一味的坚持与懦弱的妥协都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就比如现在的高考制度,我们不能改变它,但我们可以与它和解。在现有的模式下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从而实现人与制度,自身与他人的双赢,这才是最佳的结果。
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情绪有点激动的同学。
师:好的,别着急,也请你来说说反驳他的理由。
生:第一种烙法中,第3个饼的正反两面是不能同时烙,第二种烙法为了不使锅空出位置在第二个3分钟的时候把第3个饼和第2个饼烙的顺序交换了一下,这样就能使锅里每次都有两个饼。
生2:渔父在文中已经把他的价值观阐述得很清楚了,“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如果世上的人都肮脏,他一定趁机搅混泥水扬起浊波,如果大家都醉了,他也会跟着大口吃酒糟又大碗喝酒。他是个没有追求的人,这种人是很可悲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更欣赏屈原!
……
这节课的生成在我预料之内,但是学生在当下语境中对屈原和渔父的深刻阐释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准确地说,这节课的生成真切地反应出当今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参与意识,崇尚民主与自由的自主理性意识,倡导合作双赢、努力追求一定道德与修养境界的责任意识等。在当代语境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上应实现的是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来预设课堂的生成,而这节课很显然实现了这一预设生成。而我们仔细推究这预设生成的原因,恰恰是教师相对较为开放的提问方式——“屈原和渔父,请问你更喜欢哪一个?”这样的设问方向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方向以及生成的可能性。诚然,课文中关于渔父和屈原的笔墨也接近平分秋色,二人有各自的主张也有观念的交锋,这也给学生自主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而正是由于这些条件,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意见打破了以教参为代表的传统观点——抑渔父而扬屈原,充分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倾向。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讨论后得出的观点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意见,多元共存。他们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并没有武断地批判既往的观点,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有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于他们而言,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以第一位发言的学生为例,他在细读了全文之后,对屈原和渔父的性格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肯定了屈原性格中的坚守,同时,也对坚守的限度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不会迂回的执拗却是最大的愚蠢”,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忘记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关照现实:“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比如现在的高考制度,我们不能改变它,但我们可以与它和解。在现有的模式下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从而实现人与制度,自身与他人的双赢,这才是最佳的结果。”双重分析让他的观点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是有破有立,既有自己独立、理性思考的缜密,也有结合现实的厚重,从而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同样,第二位同学在分析渔父的种种行为之后,得出了“他是个没有追求的人,这种人是很可悲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结论,虽然在立论上没有前者那般深刻和理性,但也同样表达出了他自己独立思考与分析后的声音,而这,恰恰是公民意识的最好体现。
可见,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创设条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继而表达出自己独到的意见,为公民意识的逐步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两位同学慷慨陈辞之后,还有很多同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努力创设条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表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果让课堂仅止于此,这恐怕也不是一节合格的课。接下来我要履行讨论组织者的职责——有侧重地点评,并且表达自己的立场。
面对同样的局势,渔父和屈原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面对此情此景的就是自己,将如何抉择?渔父和屈原的做法是不是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呢?至少,也能试图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的所为?
不出所料,同学们一味支持或者反对的声音少了下来,不少同学对渔父所为表示“反对”,“很世俗”之类的想法,而在换位思考的同时,假设自己置身那个环境,“先妥协再坚持”、“不和自己内心过不去”“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适应它”等声音也出现了。而对于屈原所为的态度,则在“赞同”、“欣赏”之外多了“太固执”之类的声音,如果将屈原换作自己,“和他一样,宁为玉碎,不愿同流合污”的声音有,“审时度势,有限度的妥协其实就是最好的坚持”之类的声音也出现了。
我挑选了这些具有典型性的答案投影给同学们一起讨论,大家兴趣盎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对如上看法做了这样的归纳——
1.认清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考量,权衡利弊;
2.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为人处世原则,对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相应后果进行适度的评估;
3.对于那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可以勇敢地拒绝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准则,尽管那样会付出不小的代价;对于可以适度变通的事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当然是在不违反自己理想和准则的前提下;
4.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用高官厚禄来衡量,真正的成功是在公平的环境压力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价值的实现既可以表现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又可以是在不违背社会法则和道德准则前提下的自身幸福感和满足感。
显然,结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从渔父和屈原各异的行为推断出他们背后的思维逻辑,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原则,继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认同甚至共鸣。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教育,具备理性思考、向善尚美的审美能力尤不可缺。这也恰恰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完全吻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正是公民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合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不难理解,敦促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内涵就是他心中至高至上的责任意识,这不是对自己幸福的谋求,而是追求国家繁荣昌盛,将“小我”贡献给国家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每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担当。
在信息爆炸、主流思想大致趋同的前提下,实践力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响力的高低。公民意识中所有的组成要素都需要通过实践的层面来表达,而在时间的过程中外化出来的道德与修养则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介质折射到语文课堂。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课堂集中分析、引导、升华之后的责任意识还可以作为一种介质拓展到语文课堂之外,时时指引着学生的举手投足。
在接下来的课堂反馈环节中,笔者布置了一个题为《围观》的小作文,旨在考察学生关注生活,审视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自觉。让笔者欣喜的是,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作文中表达了不能仅仅是单纯围观,而应勇敢地关照、参与的责任意识。节选几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
生1:围观本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就算是看客,也贡献了自己一份围观的力量,而依积小流成江海的道理,力量最终可以大到让丑陋毕观,让隐蔽于阴暗角落的鬼魅褪形,所以,围观本身无可厚非。
生2:如果围观仅仅止步于看,便是莫大的悲哀了。看完之后该干什么?悄悄地走开?不,那是冷漠丑恶的代名词!刚刚去世的小悦悦牵动了国人的心,而那路过甚至围观的路人恰恰为此作了一次带血的注脚。两岁的生命如花殒落,曾经的围观者,可曾经体会出那一分内疚?
生3:面对积极阳光的场景,我们可以暂时停下匆匆前进的步伐,来个不长不短的围观,从中汲取温暖与感动之后重新出发,也让这份温暖传得更远。甘肃不少民办教师因学历不够被清退,正是不少人的围观,才有了浩大的声势,才有了现在的“燃烛行动”。让他们得以在走下讲台之后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重新露出自信的笑容,而围观之后慷慨奉献的朋友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快乐。总之,不要让围观变成置身事外的静观其变,面对邪恶,让我们一同鞭挞,面对美好,让我们一起颂扬传承。围观的时候带不带小板凳其实真的无所谓,但请记得,一定要带上你那颗正义善良的心,还有你那温暖有力的手。
这几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学生在字里行间将理性与责任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陆机在《文赋》中讲:“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每自属文,尤见真情。”这里的“真情”,窃以为就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真情之心”,正是因为这真性情,将他们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表现出来。所以这样的文字能够走进读者的心灵,深深地打动每一颗阅读的心。他们所表达的思想体现出了真正的公民意识:带上那颗正义善良的心,还有那温暖有力的手。这些,不都是归结落实到了踏实的行动上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