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避免新闻摄影报道的隐性失真现象

2013-08-15 00:49:03文丨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传播者噪音隐性

文丨李 莽

(内江日报社,四川内江 641000)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摄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影像为手段,并与文字说明相结合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与文字新闻报道与广播新闻报道相比,新闻摄影报道更加直观、具体和形象,有着较为强烈的纪实性。因此,在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上也有其特别之处。然而,除了虚构、摆拍、技术处理等明显的失真之外,真实的照片进入读者的视野,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真实反映的新闻事实与世界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认知就掩盖了一种现象:利用真实拍摄的照片并非能传播真实的新闻信息。这种真照片所带来的新闻失实现象,由于不易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对于受众而言是一种隐性失真。

1 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隐性失真现象及原因

对于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新闻真实性的“层次说”。对于新闻摄影报道这样一种新闻传播的类型而言,第一层次的真实性要求反映为一种“图的真实”,即为图片明示的意义,这很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理解;第二层次则复杂得多,它是图片背后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在与受众的互动中产生,这是新闻摄影图片报道的“宏观真实”。现实生活中,由于眼见为实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基于“图片是不会说谎”的认识,人们往往只注重“图的真实”,而忽略宏观意义上的真实,从而导致新闻摄影图片报道背后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容易产生多义与歧义,从而导致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隐性失真,主要有一下表现形式及原因:

1.1 传播者的误导与欺骗

传播者的误导主要为用真图片误导接受者。从主观上又可分为有意和无意。

1.1.1 合成删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人们渴望通过图片得知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一个“美丽的外表”。但在实际中,为了“美观”甚至为了“谎言”而合成修改图片却又是时常都在发生的。2003年4月1日,有25年从业经历的美国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被《洛杉矶时报》解雇,因为他在3月30日传回并被刊登的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照片被发现为合成照片;2008年4月,中国摄影学会宣布2005年首届华赛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鉴定为合成照片并取消获奖资格。

1.1.2 过度裁剪

对图片的编辑和后期加工处理可以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力,通过对图片的剪裁可以节省版面空间、对信息进行强调、排除视觉信息中的干扰。但在摄影过程中,选择拍摄、取景,对拍摄的形象进行有选择的剪裁,也可以将接受者引入歧途。荷赛官网于2010年3月3日发布声明,取消2010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获得者Stepan Rudik的获奖资格,原因是其获奖作品《乌克兰基辅街头斗殴》中的一个元素被移除。通过与原图比较其实还能发现,出现问题的那张大特写是将原图裁掉90%以后获得的,并将彩色转成了黑白,照片四角还进行了加深压暗。

1.2 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在传播学中,噪音是指任何加诸于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信号的干扰。噪音分为机械性噪音和符号学噪音。

图片传播中的机械性噪音包括拍摄时快门速度选择不当、机器晃动、对焦不准、景深控制不当,图片上压文字,过度压缩造成细节丢失等等。

符号学噪音则来自传播者与接受者经验范围的差异。例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期间,达赖曾出示一张“中国军人假扮僧侣”的图片,宣称这是中国士兵扮成喇嘛制造藏人骚乱印象的证据。实际上,这张照片是2001年电影《天脉传奇》拍摄期间,武警官兵充当群众演员前发道具的场景。图片上武警战士穿的是87式军服,而自2006年5月1日起,部队已统一换成05式军服;图中人物穿着显示这是藏区5月以后的季节;图中三轮车也是2004年10月份以前的款式……就是这样一张中国人看来漏洞百出的图片,却让许多经验范围迥异的西方人一度信以为真。这是接受者因为符号学噪音引起图片误读的典型例子。

因此,新闻摄影中隐性失真的主要原因有新闻传播者的主观因素、摄影记者的技术因素及受众的文化错位等,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追求轰动,登“假”上报;缺乏鉴别,以点带面;知识欠缺,不懂装懂;凭空捏造,谋取私利;假象当前,无力看穿。

2 避免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真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图像以展现形象生活的新闻见长,这一特点技能成为新闻图像传播的优势,也能成为制约因素,在网络传播越来越重要,摄影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义务让新闻图片摄影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地正面社会作用。对于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而言,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避免新闻图片摄影的隐形失真现象。

2.1 严格遵循新闻摄影的传播规律

新闻图片传播及新闻性、形象性、思想性于一体,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与特点,媒体应充分认识到新闻摄影图片首先是一种新闻形象,新闻学是第一属性要求,因此必须真实。图片记者、编辑要防止两者倾向:一是历史形成的根据“表现主题”需要按图索骥的报道思维;另一种倾向是在传媒市场化的过程中,将新闻图像的外在形式——视觉冲击凌驾于真实性之上。媒体应该下功夫传播既具有真实性与新闻性、又具有表现力的图片新闻。

2.2 提高新闻摄影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避免图片传播隐性失真,传播者责任重大。新闻摄影人员,一定要深入采访,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无论是重大新闻、一般新闻还是突发新闻,在采访和拍摄中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可信。学习和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殊规律,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记者、编辑,以及排版人员,都必须提高业务素质,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在采访拍摄、编辑和制作各个环节中,认真对待,齐心协力杜绝新闻图片的隐性失真。

2.3 充分掌握摄影技术

正如前所述,图片摄影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到新闻图片的意义表达,这是一种摄影的表现。摄影的曝光技术、视选择技术、用光技术、色彩与影调等技术性环节都会影响到新闻图片的最终意义解读。因此摄影技术的掌握是正确运用摄影表现新闻的前提条件之一。并在此过程中,其新闻影响的瞬间性、现场性、可塑性和逼真性等基本特性都与新闻图片摄影的技术息息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摄影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好新闻摄影技术。

[1] [美]iohnFiske著 张锦华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版.第115、81、139、59、24页.

[2] 丁柏铨.《新闻探索集——丁柏铨学术论文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243页.

[3] 韩丛耀.《新闻摄影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64-268.

[5] 许忠民:《新闻摄影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6]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7] 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传播者噪音隐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2:09:28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