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智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扬州 225127)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紧紧围绕民生建设这个主题,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自觉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把民生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尺度。
民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稳定等方面[1],涉及教育改革、社会管理、收入分配改革、长效机制建设等众多环节。从党的十八大到之后的“全国两会”,再到“中国梦”的提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来改善民生,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热切期盼和民生诉求。
随着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必须正视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新时期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从纵向上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民生问题相伴而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百姓的民生诉求日益强烈。
从横向上看,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生问题量大面广、头绪繁多。当前,我国民生建设进程不同、力度不同,问题不少。在一些领域甚至还累积了较为尖锐、亟待解决的矛盾。简言之,我国的民生建设水平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脱节,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不高[2]。
从人民期盼角度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人民群众对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等都非常关注。
从政府职责角度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级政府对民生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缺乏规划、建设滞后、与民争利等问题,民生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从民生建设的举措看,主要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布置轻推进,有的甚至打擦边球,不能有的放矢,与民生建设实际结合不紧,建设效果不佳。
可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因此,民生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3]就此而言,不断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是历史赋予我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党历来重视民生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长卷。
就当前而言,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等都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围绕上述问题确立的诸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令人鼓舞的民生目标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准确传达出党热切回应人民期盼,全面实现民生诉求的决心和信心。
绝缘子涂层缺陷检测研 究 …………………………………………………………………… 刘 雨,田立国(34)
然而,民生问题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加强民生建设极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整体把握,积极探寻新时期民生建设的具体路径。
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既是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也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是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一环,其重点是要建立社会建设政策体系。当前,把社会建设作为民生建设的突破口,就是要求我们在理论上研究社会建设政策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上推动社会建设政策的创新发展,在制度上构建科学的社会建设制度安排。通过社会建设政策创新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4]。
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兼顾“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更加注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出强化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譬如,当前出现的“郭美美事件”说明了加强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监控的重要性[5]。
总之,社会建设创新发展必须树立民生为本的核心立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等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解决教育领域的民生问题,要求凡事关民生的教育政策的出台要多从民众角度去考虑。党和政府也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要着力抓好教育领域重点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此外,“学有所教”是我党“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教育发展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问题,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破解民生领域的难题重点在于要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当前,很多地方下大力气,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所包含的病种范围,大大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不断完善合作医疗的报销机制,使得农村参保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及时、足额地报销医疗费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百姓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地提高健康水平。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充分突显了中央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决心,还体现了我党的责任与担当。
要建设“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恐惧和生存危机,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劳资矛盾,共享发展成果。具体而言,一是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二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三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四是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5]。
此外,各级政府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把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到那些最需要、最期盼、最困难的群众中去,确保群众的受保水平逐年提高,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成果,才能真正迎接社会保障“全覆盖普惠时代”的到来。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6]。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是民生建设目标最直接的体现。
就当前而言,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目标,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整个分配格局上,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解决分配不公问题,要大力保护合法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体,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消费能力,释放内需,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才有可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建设“美丽中国”实际上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美丽中国”是个极具品牌性、项目性的提法,是公共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也佐证了包括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公共民生建设,已经进入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议程[7]。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迅速提升,但相对而言,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提供能力持续减弱。因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是综合的、多向度的。笔者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整合包括上述各个层面在内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我们要自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把各项民生建设措施落到实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2012-11-19].http://bt.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赵娟.民生“中国梦”:新时期民生建设问题探新[J].改革与开放,2013(10):114,116.
[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35.
[4]彭华民.论民生为本的中国社会建设创新[J].社会工作,2013(2):12-13.
[5]武智.党的十八大报告蕴含的民生思想溯源与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16.
[6]黄喜生.论党的十八大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8):40-41.
[7]杨学科.十八大报告核心共识释读: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J].大连干部学刊,2013(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