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敏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南 怀化 418008)
三十多年的改革给我国带来了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同时“腐败”也成为阻碍改革深入的一颗毒瘤。腐败虽然表现为一种权力越轨现象,但其发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因此,腐败是社会行为,也是文化行为,尤其是当腐败带有频发性和表现形式上的共性时,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基于此而开展,通过此项建设逐步影响官员乃至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偏好、人生观、生活习惯、思想道德观念,从思想上反腐,让腐败的意识无处容身。那么,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相对较“虚”的反腐手段,其各种因素间的内部关系该怎样理解;相比于其他的反腐手段,廉政文化建设有哪些独特的社会功能,我们试着从文化和社会角度来加以探析。
1、廉政文化是具有长期倾向性和普遍性的价值追求和信仰。一般地理解,文化并非指一些具体的、有形的、可感知和不断处于生生灭灭之中的精神创造物,而是用来指那些经历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和深层的、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并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熔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并深刻地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变革和发展。即是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会对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亨廷顿指出:“按照传统的准则,是合法的、可接受的行为,在现代人眼中却成为腐化的和不可接受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化中的腐败与其说是行为背离了公认的准则,不如说是准则背离了现实的行为模式。”①腐败的主题和制约腐败的主体都是人,而人是文化的人,在这场博弈中,只有当廉洁自律内化为社会自觉时,每个个人才会潜意识地以制约腐败来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信仰。
2、廉政文化发挥作用的方式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能逐渐改变人的社会意识和理想信念,凝练人们的价值判断并指导自己的言行。毋庸讳言,社会先进文化都具有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以文化人”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廉政文化亦是如此。廉政文化建设就是把要建设的内容变成潜移默化的文化,实现“润物细无声”,从思想上、从源头上实现反腐败的目标。廉政文化作为深层次的东西,并不直接起作用,而是植根于人们的价值倾向、偏好、动机领域,就好似基因一样,带有习惯性的、决定性的特征。
3、廉政文化的根本是“廉正”,是从道德层面反腐的。“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出的深刻而有益的启示。廉政的根本是“廉正”,“正者必廉、廉者必正”,那怎样才是“廉正”呢,“正”者,“德”也,抓住了“德”,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德”决定了“廉”的宽度和深度,没有“德”,不可能有“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有德无才的官可能成事,因为权力的行使是组织性的,受领导道德人格影响的下级可以把公共事务处理好。但是,无德有才的官,再加上他的“对他人影响”,肯定会贻害社会和他人,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②。在我国,“道、德”治理在五帝时期就成为政治的主轴,周公更是做出了表率。作为他们的继承者,孔子主张仁政和德治,他把“修身”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以官员为主体的修身养性的政治道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③。《荀子》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④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必定腐朽衰败;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度,必会至真至善。
4、廉政文化的道德行为同人生价值、幸福感密切联系。廉政文化与人的感情、偏好、人生价值、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直接受制于人性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性。道德本身(包括廉政)原本就是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内在组成部分,被包含在那种自身价值实现时所获得的高度愉悦感当中。人生价值是人生幸福的核心问题,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来源或主线。如果一个人找到了一件能让自己一辈子喜欢的事业而去从事,那么,不仅他的幸福感很强,而且,他将因此变得很有修养、很有德性。无德,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都是人及其组成异化的结果。对于行政人员来说,以权谋私和清正廉明完全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不同的结果。以权谋私的人,他的目的显然只是想用权力谋取利益,权力只是他的途径;而清廉的人,他的真正目的在于权力所能实现的其他东西——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人民谋福利的完美统一。因此,道德,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样是对金钱的态度,喜欢钱和努力赚钱完全是两码事,前者作为人生追求就是异化,而后者则完全正常。不可否认的是,异化是一直存在的社会普遍现象,正如马克思(资本主义下的异化)、海德格尔(被抛、沉沦、异化与常人)等人揭示的那样,其根源在于人们不易发现能令自己一生有兴趣的事业(人生价值所在),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日常需要所吞没了。而廉政文化所集中研究的问题就在于:修身养德,发掘自己的价值,使个体活动获得前后一致性和协调统一性。
5、廉政文化通过社会化作用于人。人类的精神现象分为可见和不可见的两个层面:可见层面包括言谈和行为涉及的具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法、途径等;不可见层面则是精神现象的深层结构,即文化。可见层面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被文化所决定的具体言谈和行为涉及的东西。二是文化建设与文化宣传教育。三是直接表述文化本身的思想观念。这三个层次,决定或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和价值观,为直接的言行提供最起码的文化基础。它和可见的廉政文化一起,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的方式起着改造和传承廉政文化,把人社会化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化,文化作用于人,把人变成了廉洁从政的人,即廉政文化人。廉政文化的这种内部架构,突出地反映了它和别的反腐方式的不同之处,将这些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会发现,文化反腐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社会功能。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廉政文化,除了它和道德、人生价值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完整的理论体系同社会实践结合之后,使得廉政文化建设衍生出一些具有其他反腐方式较少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
1、导向和教化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廉政文化向社会人传达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借助各种载体和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着人们的行动,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即是说,廉政文化为公共权力设立价值伦理尺度,标示出公共权力应该遵循的政治道德伦理,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以廉洁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品质。文化,在《易经》中解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古人云:“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⑤历数中央纪委和各地方查办的贪污腐败案,那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大都忽视乃至放弃对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忽视了对自身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廉政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古人在长期的治吏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化机制:在入仕之前通过学校教育实施廉政感化,在入仕之后,又通过训诫、表彰、警示、示范等方式强化廉政教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廉政文化作为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之一,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也是持续一生的。
2、批判和监督功能。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政,以廉政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政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一方面,引导每个社会成员洁身自好,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廉政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是建立在对腐朽文化批判的基础上的。一是批判腐朽文化,维护社会稳定。腐败及腐朽文化信奉“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的错误人生追求,导致少数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索贿受贿,腐化堕落,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涣散党的组织。批判腐朽文化,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批判腐朽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腐败及腐朽文化信奉“官贵民轻,权大于法”的错误理念,导致部分国家工作人员视“民意”为耳边风,视法律为儿戏,官僚主义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肆意践踏民主和法律,批判腐朽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三是批判腐朽文化,践行公平正义。腐败及腐朽文化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一些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破坏社会诚信,鲸吞国家、集体和群众的财产,加剧了社会不公。批判腐朽文化,以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廉政文化正是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批判,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压力,使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这种监督功能不在于廉政文化本身怎样去监督,而在于它能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激发人们去监督。例如,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社会舆论的监督表现在社会大众自发地对贪官污吏的鞭挞和对廉洁为政者的歌颂。我国较早的《诗经·国风》里,就有民间里巷老百姓口传的讽刺贪贿的诗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汉代的太学生奔走呼号,揭露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明代的东林党人抨击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这些都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今天,廉政文化的监督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人民群众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力量,廉政文化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各种途径唤起民众的监督意识,人民群众主动监督、支持和参与反腐败的意识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大监督”的格局,从而有效地遏制腐败的蔓延。
3、凝聚和感染功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团结统一,文化的凝聚作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廉政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够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量。廉政文化内含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将广大党员干部联系起来、凝聚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上的凝聚力量,从而形成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在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每年公布的世界各国腐败印象指数的排名中,有个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廉洁的国家——芬兰。芬兰人崇尚自尊自律,鄙视贪污受贿、侵吞公共财富。这种清正廉洁的精神已经融入到芬兰人的民族精神中,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芬兰人也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可以说,强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能够把各种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上联系和聚集起来,在整个族群因同一文化渊源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之后,与这一共识相悖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抑制、甚至自觉地得到矫正,这正是文化的感染力和魅力,廉政文化也不例外。廉政文化环境可以对个体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社会道德压力,如果个体违反了共享的价值理念,廉政文化就会释放出潜在的约束力,促使个体自觉矫正不廉洁的行为。例1:中国明清时期的浙江平湖清官群现象,就是这种感染功能的体现。浙江平湖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建县以来,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据《平湖县教育志》记载,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平湖县科举出身的进士共223人,举人668人。其中出仕为官者,清官众多,口碑甚好。典籍记载相对较集中的,有被称为“郁林石”的陆绩、“鱼头参政”鲁宗道,被称作“陆公堤”的陆光旭、“清白吏”许盛、“十年清沈美南京,近日临江沈更清”的沈棨,到清代更是出现了被誉为“清朝天下第一清官”的陆稼书。平湖清官群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正是在平湖地域廉政文化中孕育产生的精英分子,这种地域廉政文化因其强大的感染功能,将清白廉洁纳入了平湖人的思维定势,是一种以风俗礼仪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平湖人。例2: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心治”,在全社会形成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贪赃枉法为耻的社会氛围,担任公职贪污受贿的人会因这种强大的廉政感染力而无处容身。1986年11月,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郑章远因为受贿在接受调查时自杀身亡,遗书上说自己“应该对所犯的错误付出最高的惩罚代价”,他的家人也因此蒙受耻辱,其妻女不得不离开新加坡,对此,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指出:“我们已经建立起舆论的氛围:人们把担任公职却贪污受贿的人看成是社会公敌。所以郑章远宁可结束生命,也不愿面对耻辱,遭到社会的唾弃。”⑥可见,廉政文化融入到民俗礼仪、民族性格中,它的感染功能是异常强大的,这种内在的思想约束力是法规制度建设所不能比拟的。
4、示范和评价功能。廉政文化所推崇的典型人物,可以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在中国古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清官文化现象的出现。“清官”,顾名思义,就是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的官员。从汉代的杨震,宋朝的包拯、范仲淹,明朝的于谦、海瑞、况钟,到清初的张伯行、于成龙等。这些清官以其典型的事迹、高大的形象,支撑起了中华民族充盈丰沛的清官意识。从历史记载来看,清官的作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善待百姓,维护百姓的利益和要求。二是清官的勤政廉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特权阶层和邪恶势力,化解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平衡各种利益,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三是清官凭借其强大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成为为官之人的标准和楷模。这种示范作用大大增加了廉政建设的说服力,有利于纯洁官僚队伍,净化社会空气。可以说,在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心理中,清官意识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几乎每个普通民众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清官情结。这种情结延续到今天,我们仍然推崇和钦佩那些优秀的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他们被作为榜样成为领导干部的示范。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示范和对比中,民众很容易对自己身边的领导干部或执政行为作出评判,这就是廉政文化的评价功能。廉政文化的评价功能,是指以廉政对象为榜样,以廉政廉洁为准则和参照系对社会现象和行为进行评价的功能。廉政文化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及行为进行是否廉政、廉洁的观照。廉政文化在内体现在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中,在外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当廉政文化的观念与各种错误与腐朽思想相遇时,体现为人们对那些错误思想与现象的强烈否定,换言之,这种评价功能会在全社会形成鲜明的评价标准,所有人都可以明确判断出孰是孰非。例如,1995年,萨林女士作为瑞典政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首相的接班人,可当她用政府发给她的公务信用卡购买个人衣物的事情被曝光后,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对萨林的这一行为坚决否定,她在完全一边倒的社会舆论中被迫辞职,从而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瑞典一直是个清廉指数很高的国家,它的廉政建设通过文化深入到民族血脉之中,所以,民众对这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贪污事件是零容忍的,整个社会对萨林的评价也是惊人的一致。说到底,廉政文化的示范和评价功能是在塑造廉政文化人,强化廉政文化的影响力。
5、创新和激励功能。我国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清正廉洁的思想精髓,体现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思想,也汲取、借鉴了当今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创新发展中超越了传统廉政文化和外来廉政文化,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廉政方针、政策及制度的制定和调整,都是以廉政文化创新为前提的。文化创新以文化观念更新和创新性人格为显著标志。廉政文化通过其知识体系作用于人们的思想,促进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文化观念的更新。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由此,标志着我国廉政文化建设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廉政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全社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机制等。廉政文化的制度化,从外在层面固化了廉政文化的影响,可以外在的激发领导干部严格自律、勤政为民。同时,通过廉政文化的制度化,将廉政文化的目标植入到人们的思想深处,激发内在的力量,激励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即是说,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们的奋斗、前进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新时期的廉政文化是一种以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为己任的文化,对人们会产生一种激励和鼓舞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教育人;通过概括、歌颂、弘扬在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战斗精神以鼓舞人;通过总结、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果和展望美好未来以激励人;通过创新及文化制度化约束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从而使反腐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总而言之,廉政文化是导向、是制约、是激励、是感召、是凝聚,是一门令人明智的学问。一个高水平的领导者理应是廉政文化的思考者、营造者和实践者。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预防腐败的关键一环,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反腐倡廉”集结号再次吹响,再次重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权力制衡,由外而内;廉政文化,由内而外。内外结合,同步推进,定将对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持久推动作用!
注释:
①(美)塞廖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5页。
②《礼记·缁衣》。
③《论语·为政》。
④《荀子·大略》。
⑤《郁离子·自讳自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1则。
⑥孙晓莉著:《国外廉政文化概略》,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