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丽 邱海宁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曾指出:“官僚是专干行政事务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一个特殊阶层。……人民在官吏面前完全无权,特权官僚完全不受监督。”①列宁把官僚主义看成是党的“祸害”,认为“共产党员成为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灭的话,那就是这个”②。十月革命以后,官僚主义的存在与蔓延,直接威胁到新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列宁认为,官僚主义最显著的表现是党员干部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不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终究会被人民所抛弃。因而,他将官僚主义视为苏维埃政权的“脓包”和“毒疮”,认为“如果不进行有步骤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机构,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③1922年,列宁在《关于改革人民委员会、劳动国防委员会和小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问题》一文中,更是提出“现在已经到了同浩如烟海的公文作斗争,不信任这些公文,不信任永无休止的‘改组’的时候了;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颁布法令,不是改组,而是选拔人才,建立个人对所做的工作负责的制度,检查实际工作。不这样做,就无法克服窒息着我们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④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专政,它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若任由官僚主义存在与蔓延,人民群众最终会站在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就谈不上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所以,反官僚主义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必然要求,并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建立工农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发生改变。列宁认为,要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发生由社会公仆到社会主人的蜕变,就必须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监督。列宁指出:“使所有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人都暂时变成‘官僚’,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能成为‘官僚’”。⑤也就是说,只有人民群众的监督渗透到党及其领导干部的工作中,才能根据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列宁曾告诫全党:“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⑥他还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一文中写到,苏维埃政权来自劳动人民,苏维埃政权的所有代表,都由劳动人民直接选举,并接受劳动人民监督,劳动人民都有权利参与国家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工农监督机制,是人民群众抵制官僚主义,与在党内和苏维埃政府机关中的滥用职权行为作斗争,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发生改变的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监督机构。要构建工农群众监督机制,关键是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构。于是,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于1918年5月成立了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1920年3月,在列宁的提议下,苏俄将监察人民委员部改为工农检察院,并明确划定了工农检察院的主要任务:除了监督国家各机关以及各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外,各社会团体也在其监督范围内;检查苏维埃政权机关法令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努力同官僚主义之风作斗争。列宁明确指出:“工农检察院本来就是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的,它的活动应毫无例外地涉及所有一切国家机构: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公务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一无例外。”⑦可见,列宁期望从上到下建立起有劳动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以便对国家公职人员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3、提高工农检察院的地位和威信。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关于工农检察院条例》,以达到使工农群众独立行使对国家机关监督权的目的。列宁主张取消各级工农检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要求检察机关只受中央领导,保留工农检察机关对地方政权政策和活动提出抗议的权力。在改组工农检察院的建议中,列宁还主张扩大工农群众在整个工作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通过采用逐步吸收、轮流替换的原则,把那些优秀的工农人才选拔上来,同时,他提议严格审查资格,从工人和农民中选75-100名组成新的中央检查委员,工资增加两倍,并赋予其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还主张“应该把工农检察院的职员缩减到300—400人,这些职员要经过专门考查,看他们是否认真负责,是否了解我们的国家机关,同时还要经过专门考验,看他们是否了解科学组织劳动特别是管理、办公等方面劳动的原理”。⑧这样做,不仅能使工农检察院的组织和工作变得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广泛有效的监督,而且能通过工农中的优秀分子同广大群众联系起来,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1920年9月,俄共(布)九大又决定成立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1922年4月,在俄共(布)十一大上,通过了《监察委员会条例》;1923年4月,俄共(布)十二大召开后,根据列宁的意见,苏俄又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与工农检察院合并,将其摆到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位置,使它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一切国家机关,甚至有权监督党和国家领导人。列宁还在《给代表大会的信》、《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和书信中,对监督体制建设和布局作了系统的论述,并针对监察机关的任务、人选和领导体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和设想。在列宁的努力和领导下,苏维埃政权最终建立了工农检察院为主的、有工农群众广泛参与的监察机制。这种监察机制为防止公职人员滥用权利、减少官僚主义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1、列宁非常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列宁认为,这是密切联系群众、掌握群众实际情况、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进而有效抵制官僚主义的重要渠道。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在自己办公室旁边设立了接待室,用于接待全国各地的群众来访。在接见群众和处理来信的过程中,列宁获得了很多有效信息,并且也严惩了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者。但由于时间的局限,他并不能接见和回复所有的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为满足农民的利益表达,畅通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列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搞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规范接见群众信访渠道,为反官僚主义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2、规范接见群众、信访渠道和方式,努力使其制度化,切实保障人民权益。1918年12月,他在拟定《关于苏维埃机关的管理规则》的草稿时,就对接见群众来信来访问题作了明确指示:“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日期和时间的告示,不仅要贴在室内,而且要贴在大门外面,使没有出入证的群众都能看到。接待室必须设在可以自由出入、根本不需要出入证的地方。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有登记簿,要有简要的记载,记下来访者的姓名、申诉要点、交谁办理。星期日和节日必须规定接待时间。”⑨列宁还要求对群众来信来访的答复要确切和迅速,如果某个领导机关不重视信访工作,政府官员收到申诉信和控告信后推诿拖延,那么群众就可以向上级申诉。比如,1919年5月,人民委员会收到某人控告当地政府官员的一封信,在这封信的末尾附有这名官员的签字决定,上面写道:“工作太忙,根本没有功夫来管这些琐事”。列宁看到这封控告信并查实后,立即授意国家监察部严惩这名官员。在开展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中,列宁还要求官员定时为工农群众举行报告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群众的控告和申诉进行负责,每两周向列宁报告总体情况,并且要求有关部门及时上报群众信访情况。例如,1919年1月,列宁指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命令您立即向我报告人民委员办公厅所接到的对所有政府部门和人员的一切控告,其中书面控告应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口头控告应在四十八小时内报告给我。”⑩这表明,列宁不仅重视建立来访登记制度以便于检查群众信访情况,而且重视信访工作的时效性,以便及时、迅速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情况。为防止群众信访工作的管理规定变成一纸空文、信访条例贯彻落实不力,列宁还强调要“使我们自己颁布过的、确定为法令的、讨论过的、拟订了的东西巩固下来,用日常劳动纪律这种稳定的形式巩固下来”。⑪总之,规范化的接见群众信访渠道,既保证了群众信访活动的有章可依,又能使领导官员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这对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起了重大作用。
1、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为反官僚主义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俄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后来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封建主义文化的浊水并未随之完全涤荡,因为“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⑫也就是说,旧文化不同于新旧政权的交替,它具有其延续性,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封建性和不开化的特点。而且,由于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文盲数量大,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文化和民主意识,因而对官僚主义现象的认识不深、斗争不力。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指出,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不开化和文盲现象的存在。他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主义制度复活。”⑬列宁认为,广大劳动人民受文化水平限制,不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被选入国家机关工作的群众代表,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足够的科学管理知识和基本的政治素养,甚至不懂政治运行的内容和秩序,也容易犯官僚主义的错误。总之,文化落后是官僚主义滋生的重要原因,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才能为反官僚主义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
2、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在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问题上,列宁设想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措施。第一,列宁主张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并为此提出:一是大力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农村的初级教育。二是向农村提供书籍、报纸等必要的文化资料和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等文化设施。三是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城市应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帮助农村发展文化教育。⑭第二,列宁主张立即成立扫盲委员会,定时定点地对群众进行扫盲教育。他认为,扫盲委员会的工作目的不只是简单地扫除文盲,而且也宣讲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形成反对官僚主义的强大的群众基础。第三,列宁主张组成鼓动队和宣传队,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向基层群众灌输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引导群众参加一些有政治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列宁积极鼓励群众阅读党的机关报,知悉党的方针、政策和部分政务内容,培养群众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并主张在党的机关报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党的机关报的舆论监督作用。事实证明,列宁设想的上述对策措施的施行,确实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从而夯实了反官僚主义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437页。
②《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③《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
④⑤《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395、226页。
⑥⑦⑧《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387、374页。
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页。
⑩《列宁文稿》,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 311页。
⑪《列宁全集》,第 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182页。
⑫《列宁全集》,第 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407页。
⑬《列宁全集》,第 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150页。
⑭孙迪亮:《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