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黎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最重视文化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集》中,第一卷的开篇和第八卷的终篇都是有关文化的文章。以“文化”始,以“文化”终,体现了毛泽东毕生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深切关注。毛泽东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开阔的世界眼光,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找准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通观毛泽东文化思想,自始至终闪烁着鲜明的群众观点。
1、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用于分析中国文化问题,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观形成的逻辑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创造了思想和文化条件,有识之士纷纷探索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道。毛泽东基于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用于思考和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一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二是提出文化革命需要依靠广大民众的思想观点。他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①毛泽东认为,文化只有在大众中得到普及,才能说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真正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人民群众观奠定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在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这是毛泽东对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升华,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观形成的历史基点。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着重民、安民、听民、爱民、富民这个主题展开,贯穿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改造和创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使传统民本思想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并把它运用于文化建设工作中,创造了崭新的文化理论。
3、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观的价值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利益的代表者。毛泽东从发挥政党功能的角度为中国共产党作了定位,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②1939年2月,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地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③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简明概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奋斗目标是:“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④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不是照抄照搬他国文化,而是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创造出凸显群众路线的文化思想。
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体系中,群众观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化群众观点作了高度概括:“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并认为这是整个“问题的中心”⑤,这个中心的问题解决了,文化领域的其他许多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围绕“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源泉。在文化建设领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指导,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源头”的文化群众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论述过:“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革命文化也是如此。如果文化不接近民众,不反映民众的生活实际,它就不能得到民众的认同。”这些论述充分反映出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也是毛泽东与旧时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区别,那就是,毛泽东不仅仅将人民群众视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提供者,还正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的历史地位。
2、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最广泛基础,是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既注重武力革命,同样重视文化革命的重要作用,而人民大众要争取文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认为就需要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同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并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相配合,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亲自投入这场革命运动中去。纵观历史,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多革命运动最后都没有走向成功,其真正原因,就是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毛泽东在强调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革命同时,强调文化成果要服务于人民群众,要让新文化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把人民群众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毛泽东认为:“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⑦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凸显出鲜明的大众性和民主性。
3、文化建设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丰富内容。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他们在广泛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社会生活具有更深刻的感性体验,因而他们的文化创造总是潜藏着更为生动丰富的内容,新文化建设必须同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同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⑧从此,文艺工作者以这篇讲话为理论指针,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以空前的规模和热情,深入群众,创作了大量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一文艺传统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的文艺创作依然以表现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指导方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观点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观理论特色。
4、新文化要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服务,实现文化教育群众的功能。毛泽东基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体察,清醒认识到,文化既要完成救亡民众的任务,也在担负起启蒙民众的使命。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利用儿童义务教育、工农业余教育、红军教育、干部教育等各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自上而下的文化启蒙和理论灌输。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文化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在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大众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唤醒群众主体意识、民族文化水平和民族政治觉悟。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启蒙作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5、文化应采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体现喜闻乐见的大众风格。毛泽东认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形式必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首先文化创作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⑨其次,文艺工作者应采用适宜于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来创作:“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民主化和大众化的目标。
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关于群众观的论述,富有启迪和具有久远的价值,经得起实践检验。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文化群众观点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时期,“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战略的部署,到改革开放时期“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战略方向的开拓,再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确立,“群众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属性。新时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群众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一是要坚持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着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坚持文艺创作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中间吸取乳汁和养分,创造出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三是要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结合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机统一起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对于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有着指导价值。一是既要坚持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现实创作,又要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用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影响人民群众。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现实要求,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实现文化惠民。三是要把社会主义主义发展方略和目标,真正体现和落实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整个过程中,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3、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功能的实现。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点,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最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的经济成分,多元的利益需求主体,多元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继而造成了人们认识的不同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在此背景下,一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提升民众素质中的作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⑫二是要以时代主旋律去引领民众精神。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善于引导群众在创造幸福美好未来的实践中丰富精神世界,努力在服务群众、关爱群众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民众基础。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坚持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群众观点,关键在于结合当前的文化建设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是创新文艺创作的表现方式。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活动,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努力掌握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虑,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选择”,为此,文化工作者必须树立坚定的人民立场,与大众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二是创新文化服务群众的方式。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面向群众的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文化熏陶、道德培育寓于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三是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式。积极运用财政手段,鼓励和引导艺术创作,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79、809、1094-1095、708、857、39、708、860-861、851、534、77页。
⑫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