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俊华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湖北宜昌 44310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基础应用性和人机互动性两大基本特质。前者是教学基本内容,包括计算机认识、程序应用、文档编辑、网络知识和多媒体制作等。后者是教学基本形式,包括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应该说,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既是中国传统“教学相长”的时代创新,也是借鉴西方教学“合作模式”的洋为中用,它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面向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国家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优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师还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精心做好合作学习的设计,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策略,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而灵活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其一,转变观念是先导。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随着教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使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相处,并主动设计一种宽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合作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其二,小组构建是基础。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态。小组的构成如何,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成败。一般而言,小组划分应该统筹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科成绩等相关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合,即将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以及不同学习态度、兴趣、能力、成绩的学生,组成一个4人学习小组,以便在组内形成组长负责、优生引领、全体参与、同伴互助的学习机制。而在全班各组之间,则要尽量做到结构大致相似,力量大致相当,防止优生或差生过于集中,造成小组之间的两极分化。具体操作可将全班学生按综合因素划分为等额的ABCD四个角色群,确定A角为组长,组长再在BCD三个角色群中,各自选择一个同伴,组成一个4人学习小组。这样分组,既考虑了组内异质结构,又兼顾了全班组间平衡,从实施情况看效果还比较好。
其三,自主学习是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反而会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所以,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管理过程中,十分看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环节与质量。无论是组内互动,还是组间PK,都必须预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收获或者想法之后,再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能力,进而在互动中形成集体智慧,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个人的学习成果。
其四,合作竞争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态度又有竞争意识是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积极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合作与竞争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关键环节。合作与竞争,无论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是彼此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大家通过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等合作与竞争方式,相互帮助和启发,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获取正确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思维表达能力,促进、改善了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主要在组内进行,教师的作用重点是围绕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问题导案,让学生学有所思,议有所获,辨有所得。同时,要巡回指导了解情况,注意调控时间进度。学习竞争主要在组间进行,通过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解答疑难问题、迥异观点辩论等形式,促进最佳学习效果的达成。
其五,展示评价是重点。展示一般是在教师的有序导演下,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各组间相互分享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密切注意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进程,纠正一些错误,检验学习效果,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展示时要充分体现各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全员参与,同时要兼顾展示内容的阶梯深度和小组覆盖的广度。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判定,也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一种检测手段。评价时应采取多维度,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或小组间相互评价、师生互动共同评价等,互相穿插,有机结合。同时,评价还要注意多元性,例如:学习态度、良好习惯、学习效果、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展示与评价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的延伸和拓展,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它的实质和内涵,在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就一定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