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和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合肥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7合肥市发改委课题组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合肥文化产业语音

合肥市发改委课题组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八大报告提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对合肥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对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催生文化新业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合肥人均GDP突破8700美元,经济发展正处于换挡减速、加速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对打造经济升级版,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其核心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培育发展新媒体、实施传统文化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创新文化企业盈利模式,提升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

第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就国内而言,一些城市都把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通过发展以知识、创意、技术、信息等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兴文化业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掌握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信息消费等新兴文化产业,切实增强合肥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内容。新兴文化业态作为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高、渗透力强的服务型产业,为其它行业提供了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并注入文化内涵。因此,合肥作为全国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试点城市,必须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同时,用创意把科技进步的成果与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并壮大提升,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各方面,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品牌。

二、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现实基础

对于合肥来说,加快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既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科教优势,更是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一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合肥孕育出“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的商贸文化、金戈铁马的三国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名震天下的淮军文化、革命岁月的红色文化、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欣欣向荣的都市文化。这些都为合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和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二是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合肥产业基础雄厚,新型平板显示、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居领先位置。特别是,合肥聚集众多的文化企业,2012年,全市法人单位达5933户,其中文化科技型企业450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户,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2户,均居全省首位。安徽报业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广电传媒集团五大集团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内拥有腾讯、完美世界等动漫和服务外包企业305家,从业人员超万人。这为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三是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合肥是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市、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目前,在肥工作两院院士62人,拥有博士后科研站77个、各类研发机构344家、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7个、高等院校60所、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这为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储备和技术保障。

四是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评细则》、《合肥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等。为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我市在原有四大政策的基础上,又单独出台、《合肥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重点围绕财政资金、项目用地、产业融资、市场准入、人才激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这为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主要任务

未来一段时期,对照“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骨干文化企业,培养集聚一批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

一是突出发展智能语音产业。有关资料显示,语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市科大讯飞占国内市场份额已超过70%,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等主流行业中所占份额甚至达到80%以上。下一步,我们依托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延伸智能语音业产业链,重点引进和培育智能语音应用开发和设备制造企业,并推动科大讯飞和相关配套企业的合作,形成上下联动的经济循环链条,推进语音产业聚集发展。鼓励持续开展智能语音行业自主创新、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智能语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语音产业及技术高地。加快推进智能语音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开拓并扩大智能语音在企业语音、车载语音、移动终端、家电语音、教育娱乐等细分市场规模。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占据数字出版总收入比重超过90%。下一步,我们围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数字与新媒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无线数字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云出版平台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营销创新。重点发展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等业态。以数字出版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内容+平台+终端”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内容制作与加工、数字阅读终端设计与制造业,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

三是支持发展数字影视产业。当前全球数字影视正由模拟向数字转变和过渡。我们以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与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推广、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新媒体以及数字发行。充分利用广电传媒、量子通信、安徽同步广播等广电单位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技术等方面创新能力和成果,发展3D电视、高清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重点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动内容开发,提升制播能力,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网络原创文学、微博、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并支持其与新闻、音乐和电影产业的策略性跨行业合作。协调数字平台运营商、装备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合作发展数字电视,提高受众对数字转换的认同和接受。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动漫产业。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载体,重点加强对动漫游戏原创、动漫衍生品开发制作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引进力度,形成包含原创、策划、宣传、衍生品开发等多方面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成熟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鼓励动漫游戏企业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开发具有深刻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的动漫游戏产品,以及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支持合肥电视台开设动漫频道,推动传媒企业与动漫游戏企业合作发展。依托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动漫衍生品综合开发及文化娱乐装备的集成制造。

五是培育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依托高新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二期建设项目,通过引进和培育知名专业化创意设计机构,大力发展新媒体广告、文化软件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媒体创意、生活创意等专业化设计产业。以国家火炬计划软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为载体,重点发展文化软件设计产业。开展创意设计相关的自主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

六是提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高端创意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的使用,特色发展智慧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环巢湖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创意高端的旅游产品,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四、合肥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新兴文化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创建国际一流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在智能语音、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网络文化等文化科技融合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新型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科技企业等现有科研机构,加快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数字与新媒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播影视基地技术服务平台、网络游戏研发平台等一批重点文化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在相关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应用技术领域,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文化科技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学家工作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大力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加快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依托国家一流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文化科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联合行动计划、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实现文化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面向文化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新兴文化管理共性技术,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开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行业关键设备与集成系统研制,提升重点领域关键装备和系统软件水平。

三是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搭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资本与用户一体化研发创新合作平台,加强相关各方的紧密结合,构建以技术创新型企业、文化综合服务运营商及骨干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式,推行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合作形式。着力突破部属高校与中央企业、院所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的限制,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创新,形成自由的人才流动渠道。推动各类技术转移平台发挥作用,大力促进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期权、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探索创新优秀教师、科研人员的聘用考核制度,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实现人才双向挂职流动,放开人才兼职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共享。

四是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构建高效的新兴文化产业领域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机制,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时代数码港文化科技专业孵化器、语音产业孵化器、新媒体产业孵化平台等各类文化科技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拓展新兴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空间,加强对各类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大型企业通过项目孵化等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服务和“创投+服务”的深度服务两个维度发展,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加强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支持,促进新兴文化企业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二)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

一是加强传统文化产业与技术融合。加快高新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围绕庐剧等合肥特色演艺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示范,研究并应用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基于虚拟现实的舞美设计与舞台布景技术、移动舞台设备制造技术等演艺关键支撑技术,加快行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促进院线经营、文化旅游、票务销售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加强仿真雕刻技术、仿古处理技术、工艺品模型制作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石雕、木雕、砖雕等合肥特色工艺品业中的应用,通过新技术增强工艺品的制造工艺。将传统工艺品业与现代网络文化业有机结合,建立艺术品知识数据库,构建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扩大艺术品的销售渠道。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针对名人故居、古镇、民俗等合肥特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需求,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服务示范。

二是加快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充分整合合肥的各类优势资源,推动智能语音、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会展等文化行业与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化工、信息等合肥支柱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国民经济整体的文化附加值。进一步推进智能语音产业与汽车、家电行业的融合发展,鼓励行业龙头加强合作,强化汽车、家电的智能语音应用软件的开发,重点加大车载语音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强创意设计业和合肥优势制造业的全面融合,尤其是工业设计等专业化设计服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鼓励网络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产业与制造业、物流业的融合,推动文化零售业的发展。促进会展业与合肥优势产业的结合,打造家电、汽车、建材、电子、文化博览等系列专业会展品牌,组建规模大、实力强的会展龙头企业。

(三)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一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现有新兴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模和集聚度,策划新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探索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推动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互联网产业园、光谷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进度,加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智能语音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等对相应细分文化企业的引进,完善现有新兴文化园区和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同时在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围绕创意设计业、新兴工艺美术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等集群效应尚未显现的行业,高起点、规模化谋划新建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集聚度高的特色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增强特色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示范辐射效应。

二是优化新兴文化产业区域格局。加强新兴文化产业区域统筹规划,鼓励合肥各市区县根据自身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特色新兴文化产业,保持各市区县新兴文化产业适度均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的新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推动以包河区、蜀山区为主的市中心区域发展高经济收益和附加值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鼓励庐阳区、瑶海区等资源型城区合理利用其闲置旧厂房、废弃工业设施等,发展创意设计、新兴文化艺术、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巢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等周边县市依据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发展温泉度假旅游、乡村文化旅游、新兴文化演艺和手工艺品业。

三是承接沿海城市文化产业转移。作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以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之一,合肥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转移。重点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周边沿海发达省市的对接和协调合作,利用合肥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的科研资源丰富、低成本以及地缘优势,共同开发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上海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优势产业上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南京在软件产业等优势产业上开展服务外包、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与杭州在数字影视、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上开展影视技术研发、电子商务呼叫和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四)打造新兴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一是打造知名新兴文化产品。持续开展新兴文化精品的创新研发,加大对新兴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力度,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智能语音等产业若干知名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以知名产品带动企业甚至行业的整体发展。加大对环巢湖旅游区、三河古镇、万达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力度,着重增强其景观的独特性、服务的人性化和氛围的舒适度,以特色、服务和氛围创品牌,打造知名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人气和商气,带动新兴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着重从内容创作、形象包装等方面下功夫,融入合肥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特色文化要素和内涵,打造极具观赏性和体验性的知名动漫游戏产品。依托智能语音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面向移动终端、汽车、家电、教育市场,开发实用性的知名智能语音应用产品。

二是培育知名新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骨干新兴文化企业,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知名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进一步强化科大讯飞、新华传媒、时代出版等龙头企业的行业主导地位,发挥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股份制改造和招商引资,继续培育和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资金扶持、项目评审、投融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奖励表彰、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鼓励有实力的新兴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新兴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知名中小新兴文化企业。

三是开展知名新兴文化活动。抓住合肥纳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构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开展知名新兴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新兴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拓展全球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以智能语音产业基地为主导,依托基地的产业基础和影响力,举办智能语音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和有影响力的智能语音产品交易和交流平台。由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主办每年一度的动漫游戏设计大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动漫游戏产品交流平台。举办新兴文化产业国际论坛,设置主题演讲、高峰对话、投融资项目洽谈会等环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新兴文化产业专业论坛。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兴文化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合肥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优化新兴文化产业服务环境

一是建设新兴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市新兴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孵化等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创业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入驻,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依托新兴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沟通、协调、自律与助推作用。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项目推介、文化产权评估、文化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优化行业组织职能,规范服务质量,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新兴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新兴文化产业在领导协调、人才吸引、创新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优良的管理环境。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市发改委、文广新局、科技局、旅游局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新兴文化企业对高端人才实行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股权、期权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措施,健全高端智力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对新兴文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给予特殊荣誉和资金奖励,以激励持续创新创业。定期开展新兴文化产品、服务、人才、企业以及园区的评优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选标准,以引导新兴文化产业要素和载体效用的发挥。

三是完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合肥新兴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安徽、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大型连锁经营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配送基地,构建发达贯通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举办长三角新兴文化产业专业化博览交易会,通过会展活跃新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基地,鼓励电子商务与新兴文化产业的高效整合,构建网上文博会、新兴文化项目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等新兴文化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和规范要素交易。研究新兴文化市场信用和诚信服务评价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估标准体系,营造诚信经营市场秩序。

四是提高新兴文化产品服务消费水平。通过培育积极的新兴文化产品消费习惯、提高新兴文化产品消费能力、提供特色新兴文化产品,提高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水平,扩大新兴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合肥庐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新兴文化消费环境和氛围,转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对部分文化旅游景点等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同时积极开发新兴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提高新兴文化产品消费能力。鼓励企业加强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开发个性化、分众化的特色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新兴文化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猜你喜欢
合肥文化产业语音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