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鸿图 创大业——记安徽鸿汇集团董事长纪鸿

2013-08-15 00:47叶昌国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蜂蜜

叶昌国

(肥东县《肥东报》社,安徽 肥东 231600)

全国蜂业行业“走出去”第一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第十届、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优秀民营科技500企业家,合肥市拔尖人才……在他身上有一串串亮闪闪的称号。从500元资本起家,到简单的“家庭工厂”,再到拥有5000万元资产的现代跨国企业集团,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见证了合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的发展历程。他,就是安徽鸿汇集团公司董事长纪鸿先生。

少年壮志不言愁

纪鸿,1964年2月生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吴兴一村,属龙。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走出了20名将军,4000多名华侨。纪鸿的父亲是位赤脚医生,母亲是城里的下放教师,在当时的农村,可算是书香人家。父亲的仁心慈术,救难济厄;母亲的丹心育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染着他。1972年,蒙学之时,纪鸿就读于家乡东风小学。爱学习,勤动脑,因为成绩棒,他从三年级直升五年级,令人刮目相看。1976年,纪鸿上了当地很有名气的(戴帽)东风中学。当时,教数理化的罗时林老师和教英语的罗时康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纪鸿。他们一个是清华大学毕业,一个是黄埔军校毕业,上课不仅旁征博引,还充满了热情。受两位老师的熏陶,他立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雄心壮志,初中英语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走出国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他去国外,可不带翻译直接和外商交流。一个中学都未毕业的学生,出国不用带翻译,自行交流,令人叹服。成长的岁月令人难忘,恩师对当初懵懂少年的启蒙之恩,永世难忘……纪鸿说:“儿时的记忆不少都快忘了,就记得当时生活得很苦,大家过年才能吃点肉,但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怎么也不能忘怀的。”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他的童年画卷打上了温暖的底色,积聚人生正能量。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入人心激荡、思潮沸腾的开放时代。农村青年纷纷走出家门,进军城市,做手艺,拾破烂,干苦力,变着招数挣钱谋生,改变穷久了穷怕了的多舛命运。家境贫寒,吃过苦,挨过饿,生病靠扛的纪鸿,在初中读到二年级时(1978年),年仅15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随后到合肥打拼。为了生存,开始在湖滨建安公司基建队当勤杂工,一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过着一口烧饼、一口水的艰苦日子。后来又到合肥水泥研究院当钣金铆焊工,用白铁皮做天沟和室内排烟管道。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用白铁皮剪出“卫岗商场”四个大字作标牌。以铁为墨,气韵天成。至今仍矗立在那里,熠熠生辉。

创业成功的人最爱回忆的总是最初的那段日子。因为那是最艰难,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日子。之所以在那样的日子里没有退却,除了没有退路外,是因为自尊和自信点亮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灯,纪鸿就是如此。“一元二角八分钱一个班,是我的第一桶金。”纪鸿神情庄重地说。

写过《创业史》的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1986年,年仅22岁的纪鸿,在维修蜜桶的过程中发现每到油菜花开季节,外地蜂农纷纷落脚到他所在的地方养蜂采蜜,而当地却没有一家蜂蜜深加工企业,广大蜂农所产蜂蜜远卖江浙等地。纪鸿决心在当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从500元资金起家,立志创业,成功地完成了由打工者到小老板的转型。1998年,纪鸿经过多方考察,毅然决然地倾其所有兼并了已倒闭的原龙塘铁厂,在原来闲置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年产蜂蜜一万吨,集科、工、贸为一体的“花园式”中型蜂产品深加工企业,将本地资源充分利用。靠着自己独到敏锐的眼光和勤劳创新的精神,在短短的15年间,从简单的“家庭工厂”发展成为拥有5000余万元资产的现代跨国企业集团。

安徽鸿汇集团自1999年成立至今,共加工出口蜂蜜24000多吨,创汇3000余万美元,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安徽省首位。尤其是2005年蜂蜜出口居全国蜂业行业第二位。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好评。

随着企业发展春天的到来,纪鸿人生也更加多彩,2003年他被推选到中央党校高级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8年到英国哈伯亚当斯大学学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时一年多,2010年又到中科大EMBA读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然而就在企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之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我国蜂蜜出口严重受阻,国内企业和广大蜂农蒙受巨大损失。具有战略性眼光和爱国热情的纪鸿拍案而起,敢于亮剑,于2002年11月,带领安徽鸿汇集团及全省1000余户蜂农每年自筹200余万元与美国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国际官司,历时五年,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安徽省至今唯一一家独立开展对国际市场反倾销应诉的企业。纪鸿欣赏 《亮剑》中李云龙这个角色。李云龙的话至今仍铿锵在耳: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随败犹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然而商场如战场。

近年来国外技术壁垒日趋严厉,进口门槛不断抬高。为打破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确保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出口,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保持企业持续性发展,鸿汇集团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主管部门及行业组织的正确指导下,从源头抓起,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积极开展养蜂基地建设,建立出口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确保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取得了多项科技新成果。

在成功的面前,纪鸿并没有满足。为了解决我国蜂蜜陈旧落后的包装内涂料严重污染蜜质的难题,他四处奔波,到有关化工行业学习取经。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无毒无味、质量性能都达到部颁标准的食品内涂料。这种“多组份环氧树脂常温下干固法修补蜜桶内涂技术”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他撰写的《无毒内涂料的工艺应用》及《关于蜂蜜包装桶污染的解决办法》被安徽省养蜂学会评为优秀论文。由该公司承担的,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联合参与的《出口蜂蜜标准生产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确定为2006——2007年度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纪鸿参与撰写的论文 《出口蜂蜜标准化与示范》,被业内权威杂志 《蜜蜂杂志》(2007年第八期)采用,成为指导蜂农发展蜂业生产的重要参考文献。

为了使企业有更长久的发展潜力,他在原先原料产品加工的基础上,着手从事新产品的研制开发。2000年元月,纪鸿带领一班人开始对王浆营养蜜、花粉营养蜜领域进行攻关,其中王浆营养蜜系列开发项目被列入合肥市重大科研计划和安徽省重大科技计划。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刻苦攻关,终于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并通过了成果鉴定,并获得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为了打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2006年底,纪鸿走出国门,利用非洲大陆丰富的天然无污染的蜜源资源,到尼日利亚从事养蜂工作,在那里建基地、训蜂农、育蜂种、繁蜜蜂,开展了一系列的富有成效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活动,成为全国蜂业行业“走出去”的第一人,为打破欧、美、日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作出新的尝试和实践。

自主创业,无怨无悔。光芒和荣耀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飙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将让民营经济迎来又一轮发展的春天。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有一批敢于梦想,善于梦想的人。“上下同欲者胜”。充满希望的未来已经朝霞满天,奋进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加速发展的鼓点更加激越。纪鸿说,大家要同心协力,奋发有为,努力建设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未来,为筑就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衷心地祝福“鸿汇”弯道超越,逆势上扬,明天会更好。

拳拳之心报春晖

肥东县是全国优质油料强县之一。为了充分利用本县丰富蜂蜜资源,在县科协、县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纪鸿成立了肥东蜂业协会,每年闲暇季节对蜂农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在他的带动下,肥东县蜂农由原来的不足50户发展到现在的300户,同时解决了周边农村部分劳动力就业。为了充分调动蜂农的养蜂积极性,纪鸿实施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蜂产品收购协议,以高于市价百分之十的收购价,让利于蜂农,并在全省建立标准化养蜂基地13个,带动养蜂户1000余户。8年来,累计补贴给农户的价差款达400万元,免费发放药品200万元,有力地推动力我省乃至全国养蜂业的发展。

生于斯,长于斯,我要回到家乡和乡亲们共同致富。近年来,纪鸿在家乡投资创办了鸿汇农场,流转土地500余百亩,建绿色蜜源基地,为家乡修桥铺路,办特色农家乐,带领家乡百姓共同致富。纪鸿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能带动更多百姓致富才算能人。”

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鸿汇坚持文化兴企,把文化内涵注入集团每一个人的心田。文化兴企的基础是“以人为本”。“鸿汇”名称来历就是“宏图大业,汇聚英才”的企业文化的缩微。纪鸿知道企业是人运作的组织,是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从不同的生存环境走到一起来的。大家既然来到一起,就渴望彼此了解,互相配合,在工作上成为合作伙伴,遇到问题相互切磋,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知心朋友,遇到困难互相帮忙。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立体的、鲜活的朝气蓬勃的企业文化。他要求员工花时间去健身、娱乐、阅读、助人帮人。上班是同事,下班是朋友。不管是同事亦或朋友,都要团结友爱、通情达理、脚踏实地、乐观进取,既要搞好生产,又要学习文化。作为一个舵手,他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尽管工作很忙,但他总是抽出时间,孝敬双亲,陪爱人逛街,陪女儿练书画,关心孩子们成长。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他却不记在心上,不与人争斗,随和宽容待人。以身作则,与人为善,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员工们也受到他的熏陶,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纪鸿不仅是个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他爱好广泛,善于收藏,业余时间也喜欢舞文弄墨,鸿汇的芳名早就随着阵阵墨香沁人心脾。他时常在兴致所至的时候,即兴创作雄鸡报晓、竹报平安等画作。来到鸿汇集团员工办公室。幽静典雅,窗明几净,各个部门工作井然有序。那里还是一个小型艺术长廊,有国内名家巨擘范曾、李百忍的字画,也有省内刘子善、陶天月等的书法。书画是雅事,站在刘子善书写的“马到成功”四个大字前,内心只能用名家雅士、明代大家董其昌所道的“看这字,看这画,竟觉得心脾俱畅”来表达。随后纪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字是有生命的。

一个热爱书法的青年,跟随享誉书法界的大师学习书法。多年过去了,青年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字体端庄、秀丽,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和赞赏。但是跟书法大师的作品比起来,却又差了那么一截,总是少了一些东西。

对此,青年感到很困惑,于是便向大师请教。

“在我眼里,字是有生命的。”大师说着,走到书桌前,铺好宣纸,随手拿起一支笔,就开始写起来。大师运笔自如,行云流水,一会儿功夫,一个赏心悦目的“妻”字就跃然纸上。

“就说这个“妻”字吧。大师写完后,对青年说:“写它的时候,我总是很自然地想到我的妻子,想象温柔美丽又贤惠的她,端坐在好山好水之间。就这样想着想着,这个“妻”字就写活了。同理,写其他字也是一样的。”

见青年若有所悟的点点头,书法大师继续说道:“书,心画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字是灵魂的活画像,字如其人,字如其面,字如其心。一流的字,是用心写出来的,而你缺少的,正是这种意境。”

纪鸿感慨写字如此,其他事情,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他说:“每一幅字,每一幅画,后面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我收藏的是一段真情,收藏的是一份快乐。”我们笑问这么多宝物,价值不菲,放在办公室就不怕梁上君子吗?纪鸿笑笑:“放在柜子箱子里有什么意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纪鸿在家乡建鸿汇农场,那里的宝物可以开一个小型博物馆。他还经常邀请文人墨客到山庄采风润笔,以书为媒,以画会友。以此来回报社会,感恩支持帮助过他的家乡父老、亲朋好友。临别时,再次驻足在摆在案头、格外显眼的雄鸡报晓图前,大气磅礴,气势雄浑,用绘画来表达的是内心的思想感情。此画不正契合纪鸿此时的心境吗?——等待时机,腾龙越渊,蓄势待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纪鸿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几本书都写不完。昨天,是一个梦想;明天,是一个希望;只有走好今天的每一步,才能在人生的轨道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鸿汇”的春天滋润着文化的和风细雨,定会在发展的天地里步入辉煌明天,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蜂蜜
自制蜂蜜柚子茶
爱吃蜂蜜的小熊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一罐蜂蜜
“蜂蜜”CP
蜂蜜哪里去了
不翼而飞的蜂蜜
勿将蜂蜜制品当蜂蜜
蜂蜜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