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娟萍 孙忠良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贺龙是从湖南张家界桑植走出来的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1914年18岁开始,至1969年55岁逝世,在其37年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军事、政治、党建、文化教育等领域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为我党的思想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试从1914年贺龙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到1927年指挥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这一阶段的电文、告示、传记和从事的武装革命活动中,探究其早期革命思想的转变。
忧民、救民、爱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贺龙早期重要的政治思想。贺龙于189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不断加剧的年代。农村经济破产,劳动人民苦难深重,面对土豪劣绅残酷剥削只能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贺龙从小在这种尖锐的阶级关系中长大,立志要救民于水火,救民爱民的人生抱负也逐渐萌生。他9岁时,曾有想当保长的富家子弟问他:“凭什么打我,你就不想当官?”贺龙说:“我长大了当个专打保长的官。保长一进村,不是催粮就是逼债,尽欺侮穷人。”可见,贺龙从少年时代起就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其志向是要当一个解救劳苦大众的英雄,使穷人翻身得解放,这显示了贺龙忧民救民的博大胸怀和恢弘气度。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贺龙忧民救民的思想不断得到深化,救民爱民的人生抱负也不断发展。1925年5月,29岁的贺龙任湖南澧州镇守使,率兵攻克大庸县城。入城后他立即颁布了《大庸安民告示》,“照得大庸山区,匪患频仍,军队流扰,未得休养生息,人民负担日渐加重。‘特捐’既巧立名目,‘附加’又过于正供,种种繁苛,不胜枚举。本镇守使提兵前来,出民水火……”。很明显,贺龙在这里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带兵前来就是为了解救人民,这是镇守使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究竟怎样救民、爱民?贺龙将救民、爱民的政治思想付诸在革命活动中。1925年7月,湘西发生严重旱灾,贺龙向湖南省政府请求救助湘西百姓,特发电文“兹值军兴之后,益以旱魃为虐,当此青黄不接,室无隔宿之储,而又秋收无望,人怀饿莩之痛,易子折骸,惨何忍睹……伏恳悯此灾黎,鸿施救济,俾数万待毙之子,速获昭苏而庆更生,则天高地厚,莫喻仁慈。”正是贺龙忧民之所忧,尽全力动用各方力量,救湘西民众与水火之中。而仅三个月以后,湖南省政府赵恒惕不满贺龙支持长沙声援“五卅”运动和抵制日货的行动,对其进行讨伐。贺龙“不忍以爱乡者转而祸乡”,并认为,“适值凶年,抚宇未遑,何忍用兵?”为了减少百姓的不幸,避免再次生灵涂碳,贺龙决定,“绝对服从政府,敦睦友军,所有掳获之大炮、炮弹及造机械等件,先后缴呈政府,表示缩减军备诚意。”(“湘军来围,本不难缴,我部本当予以痛创,唯以政府之令未颁,人民痛苦过甚,揆以还湘本旨,断不忍重苦吾民。”)毛泽东提出军民关系就是“鱼水关系”,认为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是军民团结制胜最根本的要素,这一智慧观点在贺龙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领导军队的初期,贺龙就是这样为民、爱民,用这样的思想来处理军队和人民的各种关系。同时,也正是他这样正确地处理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才使他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贺龙忧民、救民、爱民的政治思想为其后来创建湘鄂西、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固基础,使其能广泛发动群众,不但建立了地方武装、地方红色政权和党团组织,还消灭了地方反动武装,保护了新生红色政权。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形成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广泛传播。1914年7月,18岁的贺龙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国求荣的斗争。这一时期,贺龙经过了开展兵运工作、领导湘西暴动、捣毁芭茅溪盐局、征战湘鄂川黔任桑植讨袁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湘西护法军游击司令、川东边防军旅长、四川讨贼军旅长等,始终处于新旧势力斗争的第一线,是民主革命的英勇斗士。1917年底,贺龙凭两把菜刀拉起了革命队伍,和湖南援鄂的护法军一起与北洋军阀部队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在援鄂的两个月的转战中,贺龙的部队发展到了百余人的队伍,贺龙以革命态度坚决、战斗激情高、作战勇敢而著名。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激励着广大的革命者。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随着革命的发展在贺龙思想上占据着主导地位。1922年8月,孙中山因反革命政变被迫到上海避难,远在四川但一心支持孙中山的贺龙得知他处境困窘,立即派人赴上海晋谒孙中山,并表示愿竭尽全力支持革命事业。孙中山甚为感动,回复贺龙“边徼久戌,艰苦逾恒,而壮志不渝,忠诚自矢,此真可为干城之寄,当勉望于无穷者也”。这体现了伟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贺龙的无比信任和殷切希望,也是贺龙早期竭力追随孙中山、心怀民主革命思想的最好例证。
在跟随孙中山参与反袁斗争中,贺龙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但却被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搞得十分迷惘。为什么同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相互间却倾轧不容,军阀官僚们明争暗斗。原因是在当时各种因素的汇集下,这些武装力量没有因社会的变革而彻底改造为国家军队,反而在私利的驱动下,堕落为大小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1923年冬天,孙中山讨贼之战失败,贺龙由此逐渐开始对孙中山依靠旧式武装进行革命产生疑虑,认为:“孙中山是个伟人,可是,他依靠的还是军阀队伍,早晚是靠不住的。革命,要有本钱,不是经商,可以借钱做买卖。”在随后的数年军阀倾轧争斗中,贺龙所在的湘军也陷入了这场纷争,旷日持久而又缺乏明确政治目标的战事,使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贺龙深刻感受到残酷社会现实与个人主观追求之间的错位与困惑。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需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个人思想上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常常需要经历复杂的蜕变,不是一步就可跨到的。当时人们眼中的社会主义,既有马克思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如俄国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流行于北美的工读主义,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等等。究竟哪种理论才是适合中国,才是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呢?一切都在讨论、比较和试验之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五四前后自己思想历程的回顾,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曾是周恩来入党介绍人的刘清扬回忆五四前后自己的思想,说:“那时我们都很幼稚,……没有一定的信仰。……共产主义是什么,我们都不懂得。”邓颖超也回忆:“当时我们的思想还处在启蒙时期,就是说还不明确,不肯定,思想还在变动着,发展着。”这些回忆和看法,都具有时代共性。贺龙与他们身处同样的时代,在新老军阀混战的夹缝中奋斗并摸索着,也在比较和试验之中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这段时间是贺龙早期革命思想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其思想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了取得胜利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使黑暗的中国露出一线光明。当时湖南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小组影响下,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空气日益高涨。这一时期信仰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的方汉儒的到来,对促进贺龙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他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震动。20年后,贺龙回忆方汉儒时说“对我很有帮助”。方汉儒认真仔细地给他讲了社会主义怎样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怎样实现人人平等,社会主义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听得贺龙心头痒痒的,他说:“咱们这国家要像苏联那样就好了。”方汉儒的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了贺龙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4年夏,贺龙率部驻贵州省铜仁县,与已是共产党员的铜仁籍黄埔军校教官周逸群取得了联系。周逸群以其先进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贺龙,成为了贺龙追求进步、向往共产党的引路人。周逸群给贺龙寄来许多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书刊和关于国共合作等情况的信件,贺龙从这些传播媒介接触到各类思潮,大大打开了他的视界,对他从理论上、从各种思潮的比较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非常有帮助。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奋斗体会,很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盼望找到共产党。他说:“看来,只有找到共产党,革命才有办法。”他的思想已经开始脱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范畴。正是由于贺龙能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思考,改造旧思想,接受新事物,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从而形成了他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为以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打下了坚固基础。
信仰本身的真理品质是信仰被确立的根本原因。1926年贺龙率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周逸群受周恩来委派来到贺龙军中,担任部队的政治部主任,两人一见如故。贺龙同意周逸群开办“政治讲习所”,并委任其为讲习所所长,这是贺龙和他的部队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端。中共湘区省委也派人来讲习所授课,这进一步使贺龙有机会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和信赖。贺龙对共产党的态度日益鲜明,特别是在自己的部队里建立政治机关,配备政治工作干部,发展共产党员以及开办政治讲习所等。这些鲜明的政治倾向,使贺龙部队内部右派势力十分不满,发生了反革命的“闹饷事件”。贺龙对事件中的右派反革命势力予以了坚决打击,这标志着贺龙与国民党右派的彻底决裂,表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更显示出了他在政治上历经严酷考验后的进一步成熟。
1927年6月,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贺龙挺身而出决心率部队跟共产党走,在武汉会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贺龙表示:“我一直追求能让工农大众过上好日子的政党。最后,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好的,我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共产党相信我,我就别无所求了。”“我很清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就这样,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同志和周恩来、朱德、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即南昌起义。贺龙同志这时尽管还未入党,但实际上却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队伍都交给了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后,贺龙在告全体官兵书中高度评价了此次义举:“这次南昌起义,实在是一种伟大的革命行动,是真正拥护总理的主义和政策的革命行动……南京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和政府,是蒋介石个人的工具……我们为支持孙总理的主义政策,拥护革命的胜利,不能不毅然决然地服从多数在南昌的中央委员和各省党部负责同志所组织的革命委员会的命令,在南昌举义,以为吾党革命同志及全国有志之士倡。”
1927年8月末或9月初,贺龙由周逸群、谭平山同志介绍,经党的前敌委员会讨论,在江西瑞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党代表高度评价了贺龙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支持工农运动的一贯表现,赞扬了贺龙在革命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率军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精神。贺龙加入共产党后,与周恩来、张国焘、刘伯承、周逸群等同志一起,属于党中央特别小组成员。
贺龙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即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整整花了六年多时间。在这六年多时间里,除革命形势的飞跃发展给予他以极大的影响外,方汉儒、周逸群以及周恩来等人对他亦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动力是他自己所树立的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以及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畏艰辛地探索和实践。
[1]《贺龙传》编写组.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贺龙文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革命史研究室.回忆贺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9.
[4]朱泽云.从两把菜刀到南昌起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