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代表大会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5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党代会

王 珂

一、综述研究视角

(一)从党的代表大会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研究。如《光辉的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1]《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2]《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时期)》、[3]《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动态分析》、[4]《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五大》、[5]《从十二大到十三大》、[6]《党的历届代表大会述评》、[7]《党的一大到十七大会务工作剪影》、[8]《浅析民主革命时期的党代表大会》、[9]《史上我党全国代表大会之若干细节》、[10]《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九十年探索之历程与启示》、[11]《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早期成果》[12]等。

(二)从党的某次代表大会的角度来研究。如《中共八大史》、[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4]《十四大纪实》、[15]《十四大会内会外》、[16]《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典型范例——从党代会制度建设角度看党的八大》、[17]《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18]《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历史上是如何记述的》、[19]《召开党的七大的筹备工作——七大推迟召开的因由》[20]等。

(三)从党的代表大会的相关制度来研究。例如:《对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21]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应在党员主体参与章程修改、代表产生、提案制度、报告及发言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选举及党代会常任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22]认为,应实行代表大会常任制及设立其常设机关,此机构职权要和中央、地方党组织的职权进行合理分解,以达到机构精简的目的,但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不能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改革和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23]认为,应实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常任制,废止党章中关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规定,中央领导机构的组成人员和中央领导人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任免;《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早期成果》[24]认为,由于受当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对于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准备相对缺乏,导致党的代表大会职责的行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此外,从此角度研究的成果还有:《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25]《关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26]《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综述》、[2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研究》、[28]《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29]等。

(四)从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内民主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执政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问题探析——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心》[30]认为,执政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是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为重要标志,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与发展的;《中共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公开化历程》[31]认为,党代会的公开和开放,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恢复和发展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民主会风》[32]认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代表大会的观点,代表们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畅所欲言、平等讨论、自由辩论,是发挥党的代表大会议事决策功能的基本条件。此外,从此角度研究的还有:《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看党内民主的发展》、[33]《从十七大党章修改看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之走向》、[34]《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35]《党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走向》、[36]《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机制创新研究》[37]等。

(五)从国外政党的代表大会的角度来研究。如《德国社会民主党1869——1914年历次代表大会简介》、[38]《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图尔代表大会》、《国外执政共产党的全国性会议》、[39]《国外执政党代表机制研究》、[40]《美国的政党全国代表大会》、[41]《苏共历次代表大会简介》等。

(六)从党的权力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例如,《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42]认为,在八届中央委员会时期,党政关系开始出现问题,人大与党的关系开始慢慢变得紧张,八届中央委员会后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严重缺位,其在制定法律、权力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根本无法履行。从此角度研究的还有:《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适》、[43]《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作用》、[44]《党的政策运行过程研究——以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关系为视角》、[45]《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运作机制研究》[46]等。

(七)从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列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与启示》[47]认为,实行年会制、党代表常任制、完善选举制等都是健全和完善党代会制度的重要举措,但大都从战术的层面考虑问题,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代会的历史实践中去反思深层次的战略问题。此外,从此角度研究的还有:《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操作实践与完善》、[48]《从实践的角度看党代表会与党委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49]《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实践检视》、[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基于县域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实践》、[51]《列宁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贡献》、[52]《中国共产党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初探》[53]等。

(八)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1)从党的代表大会的机构来研究。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议事机构研究》、[5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的中央委员会的》,[55]认为应当把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代表大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中央委员会的思想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2)从对比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56]从时代特征和内外环境、民主公开性、理论探索、现代化发展战略、党章、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3)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57]依据政党生态学的理论,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同样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其生命系统主要是构成党的代表大会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包括党代表、代表团、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代表大会的制度体系;其环境系统则包括影响其生存发展的外界因素,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4)从党的代表大会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重视党的代表大会的要点和范例》、[58]《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9]《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60]认为“如果说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那么在新时期召开的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则是这一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等。(5)从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61]一文又包括很多子视角,如从历次党代会的重要成果看党的发展具象,从党代会所承担的阶段任务看党的角色转型,从党代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看党的理论建设的深化,从历次党代会对党章的修改看党组织建设的完善,从历次党代会看党的发展特点等。

二、概述研究内容

(一)研究党的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

党的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即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召开过程、大会的决定、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大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及其建立和发展历程等。笔者主要综述其性质、地位、职能、建立和发展历程几个方面。

1.性质和地位。(1)性质。有些研究成果认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性质决定其地位,认为它是广大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内事务决策,对党的事务进行监督的最主要渠道。正是由于它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在建立党内民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62]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章虽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内最高权力机关,但事实上党代会却往往被视为发扬民主的会议。(2)地位。研究成果对其地位的认识统一,认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领导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2.职能。(1)一些研究成果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工作来阐述其职能:认为其具有听取和审议报告、制定修改党章、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关、决定党的重大事务、监督由它选举的其他机关的职能。(2)部分研究成果对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其职能的设定依据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能。

3.建立和发展历程。(1)建立的渊源。有研究成果认为,其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代议民主制度理论和世界工人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俄<共>布)的代表大会的早期实践。(2)发展历程。多数研究成果认为,党的二大正式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从三大到六大,我们党基本上承继了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的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运作模式;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但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完全按照规定执行,直到现在,常任制也仍处于试点阶段。

(二)研究党的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

已掌握的研究成果对组织机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纵向上,分层级研究,即对中央组织、各级地方组织及基层组织进行研究;从横向上,对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组织机构,如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等进行研究;从党的代表大会改革上进行研究,认为党代会常任制与改革党的组织框架和权力配置的优化重组关系密切,由于权威性组织机构缺失,因此需要探索设置党代会常设机构,以及建议党代会选举产生常设委员会等。

(三)研究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其他会议的关系

1.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代表会议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党的代表会议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党的代表大会有重大区别,党的代表会议是战争条件下的产物,地位不及党的代表大会,因而它不能取代党的代表大会,但其民主性与权威性又大大高于一般干部会议。党代表会议制度是在党代表大会不能实行年会制的情况下,为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制度的制度化补充。[63]有学者建议在常任制运行体制下,可以用年会来整合原有的代表会议,以节约会议成本,提高议事效率。

2.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中央委员全会、政治局会议的关系。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向其汇报工作,受其监督,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党内最高决策权。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受其监督。在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中央政治局行使中央委员会职权,领导全党,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这种权力授受关系保证了党内权力来源的惟一性、权力结构的完整性及其运行机制的统一性。[64]党章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决策权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二者决策权的范围和决策程序,避免二者决策权的相互影响和错位,则是需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党的代表大会的相关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地位、职能、代表的产生办法、党内机构相互关系的党内根本政治制度。目前已掌握的研究成果认为:

1.广义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党的代表大会产生、发展、组织、运作、管理和规范的一整套体制、机制和规则;二是党的代表大会与党代表和党员、党代表与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与党委、纪委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制度性规定。[65]其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工作制度、议事决策制度、程序规范等),党代表制度(代表选举制度、代表资格审查制度、代表活动制度、代表权利保障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代表调研制度、代表提案制度、代表质询制度、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代表学习培训制度等),代表团活动的制度,代表大会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党代会与委员会等党内领导机关职权与关系的制度、报告制度、监督制度等)。

2.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先后分年会制、定期制、常任制三种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都在探究党代会常任制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常任制试点的研究较多,观点日趋成熟,认为常任制的实施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3.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地位。作为我们党具有的根本组织制度,它的变革,一方面涉及党的根本制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必将牵动党内其他制度的联动反应,乃至影响我党整体的生存运行方式。[66]

4.缺乏构建整体机制的制度设计。党的代表大会只有在会议召开期间行使领导权,而在长达近5年之久的闭会期间,党的委员会在党内居于最高决策和领导机关的地位,久而久之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导致了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不顺,在党的领导体制运作中形成了常委会——全委会——党的代表大会的逆向排序现象。[67]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些地方党的代表大会对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不充分,影响了会议质量;党内选举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党代表大会选举工作发扬民主不够;党的地方委员会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规定难以落实,影响了党代表大会的权威;一些地方党委决策范围不明确、意识规则和决策程序不规范,全委会的决策、监督职能虚化;一些地方党委常委会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68]党代表的整体素质与现实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因此,还需要对其配套工程如党内选举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监督制度、议事机制(议案审议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和进一步完善。

(五)研究党的代表大会和权力运行机制的关系

1.党代会、党委全委会、常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党代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均由党代表会选举产生,主要承担执行党代会决议、决定的职责,受党代会监督,向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并不否定党委会仍然有一定执行范围的决策权,否则其执行职能也难以保障。如果简单地将党代表会代替党委全委会,或者用党委全委会代替常委会,都将出现民主充分,但集中缓慢,影响决策效率等问题。[69]对三者权力范围的划分应突出体现党代表会议最高决策与最高监督的职权和任务。在人事权上,要把原来过度集中于常委会的权力还给全委会和党代表会,最终还给全体党员,使权力最终回到其源头。[70]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后,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由逐层授权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向全委会尤其是常委会代行党内最高职权的“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转变,如何明晰和规范三者权力运作及其责、权、利边界等,诸如此类的权力碰撞和权力交叉问题都必须作出回答。[71]从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来看,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权力边界比较模糊,常委会代替全委会行使决策权、不经过全委会进行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用的问题比较突出。[72]

2.党代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关系。监督权相对薄弱,监督体制不够系统、健全,是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73]党代会拥有最高监督权,原则上应该建立起围绕党代会为核心的权力配置体系。党代会闭会期间,其“最高领导机关”的各项职能,就自动由党的委员会来行使。纪律检查委员会虽然由党代会选举产生,但在党代会闭会期间,要接受党的委员会的领导,这种体制不利于纪委独立行使监督权。党代会实行常任制后,党代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地位和职能是持续的,其持续期限与党的委员会的期限一致,这就在实践中出现两个同时并存的“最高领导机关”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纪委与党代会常设机构、党委会之间的关系,是党代会常任制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74]也是在创新性探索中引发的新问题。

3.常任制下党的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从各地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来看,党代表与人大代表身份重合的现象较多,党代会上党代表提出的议案的内容与人代会的内容也有所交叉。因此,如何对常任制下的党代会与人代会进行合理的分工,不至于陷入文山会海和形式主义中,也是一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75]

(六)研究党的代表大会和民主的关系

1.认为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内一项根本的民主制度,体现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党内民主包括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党的代表大会在组织召开的过程中体现了这些基本内容。如党的八大召开前进行了广泛的党内民主协商和充分准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呈现出:实行年会制、尽可能地集思广益、确立民主选举制度等特点。[76]

2.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和民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定期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基本前提,民主选举党代表是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条件。[77]

3.认为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内民主有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发展党内民主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曲折倒退、重新发展完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研究整个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78]

三、梳理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党的代表大会的研究日益深入、扩展,然而,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研究视角有待扩展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党的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相关制度、与民主的关系、党的权力运行、实践等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多,而从其他角度,如从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历史、党的发展的关系,从社会生态学,从党的代表大会与理论创新,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国外党代会的发展和变革的角度研究得较少。

(二)研究方法有待丰富

对比分析是目前的研究成果采用的较为明显的研究方法,社会生态学、政治学是采用较为明显的学科分析方法,但方法过于单一,研究成果也较少。鉴于此,还可以在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多学科综合分析、演绎推理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丰富党的代表大会的研究方法,从而达到以研究方法的丰富促进研究成果的丰富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有待深入

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其性质、地位、职能、制度(年会制、常任制)、党代表、组织机构(吸取四川雅安等部分地区建立大会内部监督委员会的经验)、议事机制(议案审议机制、选举机制)、报告、发展历程及走向的研究上,认为其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优越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代表会议、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关系,与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国家权力组织架构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涉及,有的研究得较为深入,但在其他方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存在不足的分析有待深入。例如,(1)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广泛而巩固的党内认同基础;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仅仅把党的代表大会看作是发扬民主的一个会议;没有从制度化、规范化的角度出发,从遵守党内宪法——党章的规定和维护党代会权威的高度来作要求。(2)缺乏系统的配套制度主要表现在: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和程序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民主仅仅当成一种作风来发扬,从而忽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缺乏落实党员权利的有效制度保障;党的代表大会的制度体系没有形成有机的制度链。

2.对党代会的成功经验总结不足。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党代表、党内权力配置,尤其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认为对党代会相关问题定位认识的差异,就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中,对党的代表大会的制度安排、重视程度、操作办法以及党代会发挥作用的大小等都存在着差异。[79]然而对与党代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总结较少,对党代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政治体制改革、权力制衡和运行等方面的关系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

3.对研究党代会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研究成果指出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作用的意义,但并没有对研究党代会的意义作出总结,没有突出研究党代会对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政治体制改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指导意义。

(四)研究领域有待创新

1.关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研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决定被称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它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然而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定论,有待创新。

2.关于党的代表大会与人民民主关系的研究。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内民主的关系有所论述,但是就其与民主政治尤其是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的论证欠缺,只是指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辐射及示范效应。此论述的概括性强,但推理论证的创新性研究分析较为缺乏。

3.关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少,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4.关于党的代表大会相关规定的落实问题。有学者指出党的代表大会的相关规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现象,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落实的具体途径,更没有紧扣该问题的研究专著,因而,加强对学习贯彻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路径的研究有很大的拓展和创新空间。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07.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时期)[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张希贤等.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动态分析[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5]韩泰华.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五大[M].北京出版社,1998.

[6]王兆铮.从十二大到十三大[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7]黄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述评[J].党史博采,2003,(7).

[8]曲青山.党的一大到十七大会务工作剪影[J].秘书工作,2012,(9).

[9]叶青.浅析民主革命时期的党代表大会[J].学习与实践,2011,(6).

[10]曲青山.史上我党全国代表大会之若干细节[N].北京日报,2012-02-20.

[11]颜杰峰,唐亦婷.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九十年探索之历程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

[12][24]李婷.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早期成果[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13]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M].人民出版社,1998.

[14]于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M].新华出版社,1991.

[15]孙本尧等.十四大纪实[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6]新华社政治编辑室.十四大会内会外[M].华龄出版社,1992.

[17]赵晓昕.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典型范例——从党代会制度建设角度看党的八大[J].世纪桥,2008,(15).

[18]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9]【日】石川祯浩.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历史上是如何记述的[J].中共党史资料,2006,(1).

[20]王仲清.召开党的七大的筹备工作——七大推迟召开的因由[J].北京党史,2004,(3).

[21]刘益飞.对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

[22]王贵秀.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J].红旗文稿,2003,(15).

[23]胡土贵.改革和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2).

[25][68]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地方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5).

[26]刘涛.关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7).

[27]牛威威.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综述[J].求是,2004,(11).

[28]丁清晔.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

[29]邸乘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2,(3).

[30]李洪河.执政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问题探析——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1]刘益涛.中共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公开化历程[J].中共党史研究,1997,(6).

[32]梅丽红.恢复和发展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民主会风[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6).

[33][76][77][78]徐中.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看党内民主的发展[J].理论导刊,2008,(3).

[34]刘彦昌.从十七大党章修改看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之走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35]孙功.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启示[J].理论与改革,2008,(1).

[36]陈丽凤.党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走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37][66][79]刘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机制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38]于沪生.德国社会民主党1869——1914年历次代表大会简介[J].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3,(1).

[39]仇万红.国外执政共产党的全国性会议[N].学习时报,2012-03-19.

[40]沈远新.国外执政党代表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

[41]张焱宇.美国的政党全国代表大会[J].国际资料信息,2004,(8).

[42]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3][64][72][73]李景治.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适[J].学术界,2010,(1).

[44]牛余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作用[J].岭南学刊,2004,(1).

[45]吴玢锋.党的政策运行过程研究——以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关系为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3.

[46]朴林.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运作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47]高静.列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与启示[J].理论观察,2010,(4).

[48]卢文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操作实践与完善[J].重庆社会科学,2011,(5).

[49][69][70]王世新.从实践的角度看党代表会与党委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J].求知,2004,(9).

[50]卢文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实践检视[N].学习时报,2011-04-25(5).

[51]李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2]韩强.列宁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贡献[J].理论视野,2012,(7).

[53]高静.中国共产党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实践初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54]徐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议事机构研究[J].求是,2008,(3).

[55]邢家强.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的中央委员会的[J].理论探讨,2005,(1).

[56]李洪河.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7][65][67]刘永红.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8]高放.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重视党的代表大会的要点和范例[J].新长征,2002,(8).

[59]潘利红,黄文勇.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1).

[60]王先俊.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J].理论学刊,2008,(10).

[61]徐静等.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N].贵州日报,2012-10-11(11).

[62]赵金鹏.必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63]陈丽凤.党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走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71][74][75]陈坚.党的代表大会由年会制到常任制的演变及其试点模式[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1).

猜你喜欢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党代会
我校社科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举行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我家开(下)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江西省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献给中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外一首)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